劉夢偉 李莉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以中國北宋時期為創作背景,是封建男權占絕對主導的社會,女子往往處在附屬或者從屬的地位。《傲慢與偏見》所展示的是17世紀到19世紀正處于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英國,該時期的女性地位雖然呈現上升趨勢,但女性仍處在社會邊緣和附屬地位,單身女性尤其是貧窮的單身女性處于一種十分無奈而又尷尬的境地。在父權制社會背景下,不同階級之間地位懸殊,女性被看作男性的附屬品,無論在經濟、社會還是家庭地位上都需要依附于男性,女性的地位與價值也只能通過家庭或男性來體現。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兩部作品雖展示的是不同時間、不同國度的故事,但有著相似的社會背景、家庭背景與社會文化。愛情與婚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命題,本文將從比較的角度出發,對兩部作品中女主角的婚戀觀及在此婚姻觀引導下的不同的婚姻狀況進行分析,從中發現兩部影視作品為我們呈現出在不同國家、時代背景和文化模式的影響下,女性的婚戀觀的異同點。
一、相同之處
(一)獨立平等的婚戀觀
盛明蘭自小在自家私塾接受教育,有祖母教她讀書明理,教她如何處世及自處,她與祖母談論女子讀書的事,坦言女子讀書無用這種話只不過是男人們希望女人一輩子渾渾噩噩而編造的謊話。盛明蘭未出嫁前就在祖母的支持下,做過一段時間的盛家管家,有自己單獨的院子,把家里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這些經歷都培養了她獨立自主的品質?;楹竺魈m依然也是一個很獨立的人,有事自己處理,這也與她的成長經歷有關,她從小就知道這世上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她曾說:“這天下沒有誰是誰的靠山,凡事最好也不要太指望人。大家都有各自的難處,實在要指望,也不能太多太深。指望越多,難免會有失望,失望一多就生怨懟,怨懟一生,仇恨就起,這日子就難過了?!泵魈m的思想是進步的,在那個以夫為尊的時代,明蘭沒有喪失自我人格的獨立性,她認為婚姻中的兩個人是獨立的個體,女子不是丈夫的附屬品,女子也可以靠自己活得很好。
伊麗莎白接受過一些教育,并且跟她父親一樣愛看書,因為書看得多了,思想就變得獨立有主見,有自己的內在的精神世界,對愛情有著非常明確的認知,并且對婚姻抱有很美好的憧憬。她自信、勇敢、剛烈、聰慧,這些品質與19世紀英國的主流道德觀念格格不入,伊麗莎白認為婚姻是為了愛,為了靈魂的契合,她不愿依附男人而活,希望可以和伴侶并肩而立。伊麗莎白先拒絕柯林斯的求婚,以及對達西先后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都反映她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
(二)在婚戀中保持自尊
雖然感情幾經波折,但是明蘭沒有像大姐盛華蘭、堂姐盛淑蘭那樣在婚姻中忍氣吞聲、委曲求全,也不像四姐盛墨蘭那樣一心想要攀龍附鳳,不惜以毀掉自己的名節為代價嫁進高門貴府。雖然從小在夾縫里生存,但她內心最討厭的就是所謂尊卑嫡庶,她一生孜孜所求,無非就是一個公平—作為庶子的公平,作為女人的公平,即使這種公平是當時的社會和家庭都給不了,她也會保持自尊、自愛。盛明蘭也曾為了齊衡,一反之前的謹慎,冒著巨大的風險,與世俗和階層對抗了一次,即使受到齊衡的母親當眾羞辱而成為大家茶余飯后談論的笑話,她都不卑不亢、不動聲色。可是最終齊衡退卻了,那時候盛明蘭就知道了齊衡愿意為她付出的代價,和她為齊衡付出的代價是極其不對等的,也醒悟齊衡是她過去的一場試錯。當后來成為鰥夫的齊衡中榜重新求娶明蘭時,明蘭卻避而不見,因為,她是內心驕傲的盛明蘭,她有自己的傲氣、尊嚴和底線。
伊麗莎白渴望擁有一個可以平等交流的靈魂伴侶,而不想受世俗不公平的眼光的對待。在她的眼中,男女之間是尊重與平等的?!岸乙皇撬麄α宋业倪@份傲氣,我還能很容易就原諒了他的那份傲氣呢?!币聋惿茁斆?、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問題。面對情感,她不像妹妹莉迪亞憑一時的沖動作決定,她保持了女性的尊嚴;面對現實,她不像夏洛蒂那樣完全放棄感情的追求而直接選擇金錢和地位,并與所謂的合適的男人結婚。對伊麗莎白來說,通過婚姻來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財富是一種自甘墮落的行為,她曾為夏洛蒂的自貶身價而痛心:“這個人居然會為了世俗的利益而犧牲所有美好的感情?!?/p>
(三)面對婚戀問題有主見
在當時的社會女子到一定的年齡就要嫁人,而找一個有錢、有地位的人做丈夫是實現階層跨越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但明蘭并沒有把戀愛、婚姻當作必須要做的事情,她也做好了沒有婚姻的最壞打算。明蘭的“剩女觀”:“這些年,我積了一些私房錢,養老不成問題。二哥哥是好人,二嫂嫂也厚道,斷不會容不下我。明蘭愿意一直伺候祖母,伺候祖母終老。待百年之后,或者我出家也行。橫豎,我自己都有打算。別人笑話就笑話,我自己不放在心就行了。”換言之,就是如果沒有找到適合的人,也不將就,自己也可以過得很自在。
而伊麗莎白的婚戀動機是保證金錢的同時尋求精神的融洽契合,尤其值得敬佩的是她堅持男女雙方的真摯感情是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反對完全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由此可以看出,伊麗莎白的婚戀目的絕不是為了獲取優越的生活,這種主見在當時婦女把婚姻當作自己唯一出路的社會是極具進步意義的。
(四)理性守底線
盛明蘭雖然是閨閣女子中理性又通透的,她活得現實,但是對于婚姻卻有自己的底線和堅持。無論是面對齊衡、賀弘文還是顧廷燁,明蘭始終都有十分明確的克制和清醒,她不會沉溺在情愛之中,該放棄時果斷放棄。因為門第之差,她與齊衡遺憾錯過;因為納妾的事情,她拒絕了優柔寡斷的賀弘文。傷心過后的明蘭依然堅定地說:“眼睛是長在前面的,本就應該向前看的,來這世上一遭,本就是要好好過日子的?!辈还苁驱R衡中榜后重新求娶明蘭,還是賀弘文與表妹斬斷情緣后挽回明蘭,明蘭所采取的態度都是:不要回頭看,一直往前走。她有自己的傲氣、尊嚴和底線。正如,她對自己貼身女使丹橘說的:“永遠別往后看?!笔⒚魈m與顧廷燁成婚之后,顧廷燁寵她、護她、全方位支持她,明蘭過得是能稱得上幸福的婚姻生活,但明蘭始終沒有恃寵而驕、任意妄為,而是把夫君當“東家”一樣對待,勤勤懇懇、克己復禮。
伊麗莎白選擇愛人的標準不是單純憑借自己內心情感,也不受任何外來因素的干擾,她認為只有她自己能夠決定自身在愛情和婚姻方面的進退。初次交流,達西留給伊麗莎白的第一印象很差,他的言辭顯露出他內心深處的優越感,伊麗莎白說“要是他沒有觸犯我的驕傲,我也很容易原諒他的驕傲”,他的驕傲使伊麗莎白感到壓抑,伊麗莎白對達西以及達西傲慢的態度更加痛恨,由此可見伊麗莎白是要求男女之間的尊重與平等的。所以,她明確拒絕了達西的第一次求婚,“為什么你明明白白存心要觸犯我、侮辱我,嘴上卻偏偏要說什么為了喜歡我,竟違背了你自己的意志,違背了你自己的理性,甚至違背了你自己的性格?”她對理性的堅持與達西過于熱情的求婚形成矛盾,對靈魂交流的訴求使她不為達西的地位與財產所動。直到達西給她帶來心靈的觸動,在雙方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伊麗莎白才接受了達西的求婚,他們的婚姻實現了在精神層面的平等。
二、不同之處
雖然兩部作品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兩個女主角生活的國度、時代、家庭不同,她們各自的婚戀觀也有著明顯的差異。
首先,在對待愛情的態度方面,有勇敢與謹慎之別。
伊麗莎白勇敢追求愛情,她敢于面對阻撓她的一切力量勇敢地捍衛自己高尚純潔的愛情。18世紀的英國等級觀念非常嚴格,伊麗莎白和達西之間的地位也存在巨大差距,但是伊麗莎白不承認門第金錢帶來的優越地位,按才智和人品看人。她把愛情看成幸福的基礎,認為婚姻必須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只有真愛才能讓她步入婚姻的殿堂,兩情相悅、和平的地位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愛情和婚姻嚴肅而神圣,絕非乞討,必須建立在平等、尊重、兩情相悅的基礎之上,她堅持男女雙方的真摯感情是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反對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面對感情,伊麗莎白非常勇敢,有權有勢的貴族凱瑟琳夫人阻止她與達西的結合,伊麗莎白勇敢地拒絕了這種無理要求,表達了她與達西之間愛情的穩定性,最終達西再次求婚,二人終成眷屬。
相對而言,盛明蘭是謹慎、警醒的,沒有把愛情放在至高的位置,她深知在禮法森嚴的時代,女性備受約束,稍有不慎就可能身敗名裂,殃及家人,所以她順從社會的等級門第之別觀念,一言一行要謹慎守禮。與齊衡的那段愛情,她知道她作為五品文官的庶女,與齊國公家獨子的門第相差懸殊,是沒有意義的無謂親近,只會徒惹麻煩,即使動心也一直把自己封閉起來,將對齊衡的愛慕之情隱藏起來,后來雖被齊衡的真誠感動,明蘭也愿意為自己的愛情努力一把,但得知二人無望后,明蘭非常果斷地放棄。在那個所有人都拿女人的名節、男人的權勢、子嗣的爭斗、親情的羈絆當作“真理”的年代,明蘭除了歸順于這些教條框架去生存與處事之外,并沒有把戀愛、婚姻當作必須要做的事情,她有這么一段話:“咱們活一輩子,總不能在這院子里頭繞彎打轉的吧!我將來還可以攢很多的錢,多寬心,閑了便去游山玩水,擊球垂釣、雙陸拆白,總有許多法子解悶的,日子自然過得暢快?!鳖櫷钤鴨柺⒚魈m,如果盛明蘭是那個為丈夫犧牲的大鄒氏會怎樣,明蘭委婉表示,她絕對不會為了男人把自己豁出去,她不想成為那種“悔教夫婿覓封侯”的女人。顧廷燁曾經問她,要是自己死了,她會怎么辦,盛明蘭雖然滿口好話,但是她知道自己絕對不會為了一個男人就放棄自己的后半生。
其次,面對挫折,一個主動爭取,一個被動接受。
在伊麗莎白的原生家庭中,父親班納特先生欣賞二女兒伊麗莎白的秉性與內涵,認為她是一個思想獨立有主見的孩子,非常寵愛伊麗莎白,讓伊麗莎白得到了足夠的父愛與支持。當伊麗莎白拒絕她表哥柯林斯的求婚,遭到她母親反對和數落時,她父親班納特先生對她說:“你母親將再也不愿意看到你啦,如果你不嫁柯林斯先生的話;可是如果你要嫁他,那我就再也不愿意見到你啦。”父親對女兒有足夠的了解,并且給予絕對的支持與愛,這份來自父親滿滿的支持與愛,讓伊麗莎白更有底氣地堅持自己的選擇,追求屬于她自己真正的愛情,追求自我的價值。伊麗莎白具有聰明伶俐、目光敏銳、有主見的新時期女性的特征,以自由和平等作為愛情和婚姻的基本觀念,面對貴族達西的求婚無動于衷。但是,當達西給她寫信澄清事實真相,并且在她親自見證了達西有禮貌、待人處事的紳士風度后,她消除了對達西的偏見,產生情愫,主動接受達西的再次示愛,正是由于她的勇敢主動,才成就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滿結局。
如果說伊麗莎白敢于主動爭取愛情和婚姻,盛明蘭則多隱忍、被動。盛明蘭認同所處男權制時代的游戲規則:社會等級森嚴,男主外女主內,女子舉步維艱。所以,她戰略性地選擇了退縮和退讓去適應內宅的生存法則。幼時盛明蘭也曾敢怒、敢言、敢出頭,直到母親難產去世前,一再叮囑她“萬不可拔尖出頭,凡事活著最大”,雖然不懂母親為何一直委曲求全,但她還是收斂起來鋒芒,小心翼翼地做人。她從未得到過家庭核心人物—父親盛纮的關愛,因為在父親盛纮心中,家族的榮譽、利益,以及家宅安寧大過一切,他也從來沒有在乎過子女真正的感受,所以明蘭一直小心謹慎地生活,清醒通透且現實。她接受了祖母安排的門當戶對的相親對象—“經濟適用男”賀弘文,最后與顧廷燁的結合,也是顧廷燁精心布下的一盤“棋”,巧妙設計,讓明蘭接受“除了答應與他結婚無更好的選擇”這一現實。新婚不久,她也能坦然接受顧侯府長輩安排給她丈夫顧廷燁的妾室,并表現得非常坦然大度,她曾說“要把夫家當成東家,要兢兢業業些。未來還有幾十年要過,總是指望他,他也會有一天嫌擔子重的”。這些被動的接受,是因為自小便謹小慎微求得生存的她深知在禮教束縛,女子只能依靠家庭或男性的時代,女子處世不易,她們沒有更多選擇和追求的權利。所以,她沒有對處境有過多的不平和不滿,而是認清形勢,在權力的犬牙交錯中尋找到自己的一條路。
總體說來,兩部作品均表達了女子可以憑借智慧、美德、自尊贏得理想愛情與婚姻的美好希望。在男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社會背景下,女性想要不依靠男性是不容易的,當時的社會環境確實沒有給她們掌控自己命運的機會和權利。但是兩個女主角都展現出她們的聰明機智、遠見膽識、強烈的自尊心及深刻的思想,反映出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面對情感她們不憑一時的沖動作決定,而是勇敢直面現實,這使她們在愛情觀念上有主見,保持了做人的尊嚴,體現了思想和理性的力量,并因之而最終獲得幸福。兩部作品中幾個女性角色不同的婚戀觀及最后不同的婚姻狀況,是個人、家庭、社會、時代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即使時代不同,她們的婚戀觀和生活哲學對現代女性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和研究價值。期望通過本文的淺顯分析,能為現代女性正確看待婚姻與愛情、情欲、經濟與社會地位的關系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153450051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