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文言詩文的關鍵策略在于學會吟詠、涵泳以及體悟。吟詠要在文言詩文的誦讀層面上反復練習,涵泳要在課堂體驗的學習活動設計上定點聚焦,體悟要在文化傳承和理解上斟酌思量,這樣才能提升文言詩文的學習品質。
【關鍵詞】文言詩文閱讀;吟詠;涵泳;體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03-0037-03
【作者簡介】范維勝,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立人中學(浙江寧波,315200)教師,高級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
教學生學習文言詩文,實質就是提升學生傳承和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素養,有助于提升其做人的品格。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讀懂、讀透文言詩文呢?筆者試從吟詠、涵泳以及體悟等方面,探究文言詩文學習的關鍵策略。
一、吟詠:要在文言詩文的誦讀層面上反復練習
誦讀應該是文言詩文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讀通與讀懂是學習文言詩文的基礎,是培養學生文言詩文語言感知力的重要途徑。如何讓學生通過誦讀來學習文言詩文呢?
一要依字行腔,因聲入境。文言詩文之所以充滿巨大的魅力,除了其能夠表達豐富的意蘊之外,還在于文言詩文能夠通過讀音本身來傳情達意。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想將文言詩文“以聲傳情”“以聲寫象”的特質盡可能地放大與彰顯,必須讓學生先熟讀成“誦”,以“誦”喚醒熱情,借“誦”沉潛揣摩,倚“誦”歸納方法,用“誦”鞏固提升。例如學習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將該詩的前兩句用PPT呈現出來——“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再讓學生用合適的聲音將這兩句讀出來,通過誦讀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達到音準入耳、因聲求氣的效果。這首詩低婉哀轉的風格一改李白往日浪漫飄逸的詩風,仿佛讓我們聽到了詩人胸中的無限唏噓。
二要依句成韻,由吟入悟。“吟”就是根據自己對文言詩文的理解,通過對語音節奏、語調高低、語速緩急的處理來表現詩詞思想情感的一種審美藝術。例如學習曹操的《觀滄海》時,我們可以帶著學生“吟詠”入悟。首先引入《世說新語》中記載的“東晉大將軍王敦詠曹操《龜雖壽》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的故事,讓學生對曹操詩文的“節律”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些學生在吟詠《觀滄海》時甚至開始在課桌上打起節拍。然后又引出鐘嶸在《詩品》中評論曹操詩歌的觀點“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啟發學生感悟。學生在第二遍吟詠之后分享心得:《觀滄海》每句四字,繼承了樂府舊體,這就是“古”;詩歌中既有“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的實寫,又有“日月星辰”的虛寫,突破了以往詩歌單一的現實主義題材,而且在節奏上還體現出一種剛勁的力度,這與曹操要統一北方的雄心壯志高度吻合,這就是“直”。
三要依意成調,以歌入情。筆者在引導學生吟唱文言詩文時,首先要求學生對文言詩文的意境、風格和詩人的思想感情有一個明晰的把握。例如吟唱杜甫的《春望》時,我們可以大量使用休止符,加深對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的理解;吟唱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時,則可運用舒緩與急驟相間的音樂曲式進行吟唱,讓學生在吟唱中感受作者在那一輪明月下心潮起伏的感情變化。
二、涵泳:要在課堂體驗的學習活動設計上定點聚焦
1.聚焦詞句,牽引全篇。
文言詩文字盡其妙,句盡其巧,字詞關情理,句段連內涵。教師要想引導學生讀明白文言詩文,應該聚焦字、詞、句、段,組點成線,連線成面,進而立體地感悟文本,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涵泳”。例如筆者教學生學習杜甫的《石壕吏》時,就聚焦了“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句,引領學生體味課文,先想象石壕吏“怒” 的情態,再分析石壕吏為何而“怒”,理解老婦人“苦” 從何來,同時運用類比聯結的策略,引入杜甫在安史之亂時創作的《春望》,讓學生感受國家的苦難。學生聚焦一句話,從聯想出發,用創造結尾,真實而又具體地感受到了敘事詩中的人物形象和其中蘊含的情感。
2.聚焦情意,深度體味。
學習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時,筆者聚焦“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的“癡”字設計學習活動,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抓住這一“癡”字,筆者設計了五個含有“癡”字的詞語或句子:①癡事?(作者做了一件什么事,癡嗎)②癡景!(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癡在哪里)③癡情!(作者借這景和事表達的是什么情,為何是癡的)④癡人?(知人論世,作者癡嗎)⑤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作者到底想表達什么)針對以上幾個含有“癡”字的詞語或句子,筆者還設計了不同的標點進行提示點撥,再聯系張岱生活的時代背景,學生就能體會出作者那無邊的孤獨情懷。再如學習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我們可以聚焦作者在文中“樂”的心境,引導學生首先在文中找出含有“樂”的句子,再聯系歐陽修當時的境遇和“醉翁”的“自號”,就能體味出文章蘊含的深層次意蘊。
3.聚焦評論,強化思維。
經典的文言詩文歷來都受到評論家的贊賞,因此學習文言詩文時,引入前人的評論,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也是將閱讀學習推向深入的有效方法。例如學習莊子的《北冥有魚》一課,筆者就引入這樣的評論:明代學者羅勉道解讀《莊子》時寫道,“初出一化字,乍讀未覺其有意,細看始知此字不閑”。學習研讀文本,談談你對這個看法的理解。“化”字背后寄寓著莊子發現的什么自然規律?經過學生的學習研讀、小組合作探究,學生的思路被打開,小組代表的發言精彩紛呈,這樣的評論更能深化學生對《逍遙游》的感悟,促使其深度理解莊子散文的風格。
三、體悟:要在文化傳承和理解上斟酌思量
學習文言詩文要將文化的傳承和理解作為學習的主要宗旨,讓文言詩文的學習為傳承和理解文化服務。要將文化融入文言詩文教學中,“體悟”是必要的學習路徑。學生既要從文言詩文的內容和形式上通盤思考,又要了解作者經歷、認識歷史人物、梳理歷史事件,并將作者、文中涉及的人物、文化古跡、歷史事件放到大的時代背景下進行深度解讀,只有這樣,學生的體悟才能傳達詩文滋味、傳承文化基因。
1.揣摩意象,感受文化真意。
學習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時,教材中“積累拓展”部分要求學生搜集整理借明月抒情的詩句。怎樣讓“明月”這一文化意象深入學生的心靈,浸潤學生的靈魂?我們不妨讓學生搜集整理有關明月的詩句,提煉“明月”這一文化意象,編輯制作文言詩文中有關“明月”文化意象的小詞典。學生整理并提煉了“明月”傳情達意的多層意蘊,如借月亮寄托思鄉之情、表達離愁別緒、傳達真摯的愛情、象征人生的圓滿或者缺憾等。這樣,學生既真正體悟到詩人通過詩歌所傳達的思想情感,也對華夏兒女為何鐘情月亮有了深刻認識。
2.溯源背景,感悟理想價值。
背景的溯源,對于理解文言詩文的價值取向尤為重要。筆者在引導學生理解把握《記承天寺夜游》中“閑人”的意義時,就是通過背景溯源來解讀詩文。教學中,筆者選擇了蘇軾在黃州時所寫的一組詩文——《臨皋閑題》《念奴嬌·赤壁懷古》《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讓學生細讀,幫助學生理解“閑人”一詞中隱藏的作者的復雜心境。學生討論后發現,即便如蘇軾那樣的豁達之人,也是經歷了一番痛苦的掙扎,由惆悵失意、隨遇而安到自我嘲解、孤高寂寞,最終才能豁達樂觀。這樣的剖析,讓學生明白,蘇軾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性的普通人。尤其是學生讀到《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里深夜獨自徘徊的蘇軾,他褪下了白天自我寬慰的微笑和堅強,在孤寂寒冷的沙洲上依然不愿意隨波逐流的孤傲,讓人心生憐愛;當學生讀到《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坦然釋懷時,就會對蘇軾心生敬意。這時學生再來體悟《記承天寺夜游》中的“閑人”兩字,才真正感受到文字背后那種難以言表的復雜情思。
3.聯類旁征,探究文化內涵。
學習《湖心亭看雪》時,筆者針對文本中一處答非所問的句子讓學生聯類旁征,咀嚼作者這樣寫的文化內涵,設計了如下學習任務:《湖心亭看雪》中有這么一句話“問其姓氏,金陵人,客此”,問姓氏而答籍貫,回答籍貫后還特意補充說明是客居他鄉。請運用聯類旁征的思維方法,嘗試推斷作者這樣寫有何文化深意,也可以借助網絡,查詢相關信息。
出示學習任務后,有學生很快就發現這可能和“事件發生時間與寫作時間有差異”相關。借助網絡,學生很快驗證了這個推斷。又有學生發現“金陵”二字確有蹊蹺,他們認為,“金陵”之后有“客此”二字,多年前的“湖心亭看雪”一事肯定還有其他零零碎碎的細節,但是“客居”他鄉最能讓張岱觸景傷懷。深夜,蒼茫的大雪,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孤獨之感讓他痛徹心扉。為何要“客居”,歸根結底還是朝代更迭、國破家亡。可以想見,張岱在深山老林寫下“金陵人,客此”時,內心是多么痛楚,對舊時家國的溫暖是多么眷戀。這樣的推論,既結合了文本,又聯系了歷史文化信息,并且符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心路歷程。
243750078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