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辰蓉
(作者系新華社陜西分社專題調研部主任)
時光回溯至2021年12月初,擁有1300萬人口的西安,車水馬龍,人流如織。那時誰也想不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會打破這平常的畫面,打亂每個人的生活節奏。這座城市甚至不得不按下“暫停鍵”。一個多月中,千萬人在堅守,萬千人在守護。作為新華社駐地記者,我們時刻與這座城同呼吸、共命運。
2021年12月9日,在西安公布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時,西安人的生活還一切如常。12月9日至12月23日,西安市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234例。疫情發展之快,出乎很多人的想象。作為駐地分社,參與疫情報道的記者人數不斷增加。
2021年12月22日下午,全市小區、單位將實行封閉管理的消息迅速刷屏,西安迅速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古之長安,今之西安,即將在2021年12月23日凌晨,按下“暫停鍵”。
在暫停前的黃昏時分,人潮迅速涌入超市、市場和果蔬店,大家都想在封閉管理前采購到足夠的物資。在西安一家較大的超市中人頭攢動,排隊稱重、結賬的人們自覺繞起圈來,乍一看根本找不到頭尾。雖然已經身處超市,許多采購者也還是有點懵:“怎么一下子就要封閉管理了?”這個消息對很多人來說都非常突然,但經過2020年的非常時刻,人們也并未恐慌。
稱菜的大姐是主動回來加班的,“我已經給家里備好菜了,想讓大家也趕快買上菜?!笨纯创蠹业幕@子中,年紀大的多是米面油和蔬菜,年紀輕的多是熟食、方便食品和飲料,涇渭分明。采訪中,超市經理底氣十足地說,儲備充足,不必擔憂。瞬時讓人感覺信心滿滿。
夜色漸深,采購的人潮陸續散去,店鋪紛紛關閉,車流越來越少,封閉管理時間逐漸到來。大唐不夜城、大雁塔廣場、小寨十字……這些西安最繁華的區域,此時尤為空蕩。走在寒冷的街頭,我們每一步似乎都聽得見回音,這樣的景象讓我和同事們都有些低落。平時總抱怨人多、擁擠,但少了這些的城市卻冷清得如此陌生。大家少了話語,只是用鏡頭記錄著空曠的街頭。
仔細找尋,我發現了一些沒有歸家的人們。在大雁塔廣場的一角,我們發現一家仍然開門的便利店,店內的售貨員小哥還在等待著快遞騎手?!跋挛缭S多顧客在網上下單買生活用品,等著快遞員來把這些單子送出,我就可以回家了?!彼χf,沒有焦急與不耐,仿佛這只是一次平常的加班。
燈火闌珊的一處封控路口,幾位“大白”還在駐守。一位父親拎著一包衣物,托一位“大白”送到路中的學校門口,轉交給校園中的孩子?!昂⒆雍褚路У蒙?,麻煩一定轉交他!”“我交到他手里,放心!”簡短的對話過后,這位父親行色匆匆地離開。

▲ 2021年12月23日凌晨,西安高速公路封閉。(新華社記者 姜辰蓉/攝)。
這些情景讓我們也不覺放松了心情,這座城市即將暫停,但有人在守候,有人可托付,溫暖的底色從未改變。
疫情形勢日益嚴峻,每日新增確診人數不斷創新高。被封閉管理的小區越來越多,集中隔離人員在不斷增加。每天上午和下午,西安人的朋友圈都會迎來兩次刷屏,分別是最新公布的確診病例數和流調軌跡。
新華社陜西分社調動所有記者投入到疫情防控報道一線。分社的記者有的住在宿舍,有的直接住在辦公室,在按照防疫要求做好防護的同時,每日采寫大量報道;還有的雖然身在中高風險的隔離區中,依然電話采訪、筆耕不輟。在2021的最后一個月,同事們枕戈待旦,隨時在線。
病毒基因測序顯示,引發西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是12月4日入境的國際航班攜帶的德爾塔變異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西安是國際航班的分流地之一。在國外確診病例幾何式增長、死亡人數不斷翻新的情況下,中國面臨著巨大的“外防輸入”壓力。
專家說,西安此次疫情,是武漢封城后最嚴重的一回。“動態清零”、按下“暫停鍵”,幾乎沒有人質疑這一措施的必要性。我們采訪了數十位在西安工作、學習的外國人,他們對中國的抗疫政策非常認可并表示贊賞。一位來自捷克的教授說,中國即便出現一個病例,也會迅速行動采取措施,反觀其他一些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控制上,有的做得很少,有的無所作為,很多只說不做,導致新冠病毒肆虐全世界。

▲ 本文作者姜辰蓉(右一)拍攝西安生活物資配送。
核酸采樣成了這時西安最常見、最熟悉的場景。許多小區的大喇叭里循環播放著“下樓排隊做核酸了”的喊聲,小區工作人員還會挨家挨戶敲門,確保不漏一人。這是大家每天唯一的出門時刻,人們自覺間隔兩米,挨個登記、掃碼,有序排隊采樣。有的孩子下樓時,還抱著電腦、iPad等上網課的設備。網課、口罩、核酸檢測……已成為這屆學生的“標配”。疫情雖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孩子們依然在為未來拼搏。
“希望疫情能盡快控制下來,不要擴散出去。把它(疫情)堵在西安,消滅就好了?!痹诓稍L中,一位封控在學校中的大學生說,“我們喜歡自由,但總要有擔當?!焙怂岵蓸庸ぷ髡呤蔷用駛兘佑|最多的人。隔著“大白”的外形,看不清他們的容貌,但我看到過他們摘下手套的手——紅腫、僵硬,像凍裂的蘿卜。一位核酸采樣隊隊長說,每天要為上千人做檢測,晚上只能睡3個小時。隔著厚厚的防護服,他們要靠防護服上的簽名辨認彼此,要靠高聲喊話來交流;零下幾攝氏度的氣溫,他們要靠蹦跳、跺腳來取暖,但他們依然在崗。為了山河無恙,許多人在默默堅守。
按下“暫停鍵”的城市中,許多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堅守著。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出征,數以萬計的黨員干部下沉一線,社區工作者、志愿者辛勤付出通宵達旦,普通市民默默付出。這是一場“阻擊戰”,每一位堅守者用自己的身軀,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防線。每當疲憊與煩躁時,我就告訴自己,防線決不能在我這里減弱。
在疫情的膠著期,西安一度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西安市政府遭遇來自多方面的批評和質疑。甚至有不少過激的網友直接進行“地域攻擊”。在種種聲音之中,我們始終不忘新華社記者的職責與使命,堅持反映群眾呼聲與客觀真實開展報道。
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將反映問題、跟進措施、促使解決結合起來,看落實、看效果。一篇篇內容翔實、反映真實情況、關注民生訴求的報道及時出爐,為疫情防控提供決策依據,幫助群眾紓困解難。
2021年12月27日,西安再次升級封閉管理措施,取消每戶每兩天一人外出采購生活物資的政策。不少市民通過各種渠道反映,蔬菜、食品、奶粉、藥品等物資告急,就醫渠道不暢通等問題。西安如何確保民眾生活物資供應、如何暢通就醫渠道等,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記者走訪市場、物流、企業、封控小區;采訪政府部門、采訪保供人員、采訪居民……不斷傳出各方呼聲,直擊物資供應的堵點、難點。2021年12月28日,西安全市總動員,各區縣連夜組織準備蔬菜、糧油等生活必需品,為封閉管理下的小區集中配送生活物資。工作人員排隊將蔬菜分裝,一輛輛汽車連夜運送,在一個個小區門口整齊碼放等待領取……這樣的場景讓人安心。
疫情下出現看病難現象,記者立即深入醫院、小區,采訪患者、家屬、醫生和專家,以系列報道的方式梳理問題,并不斷跟進,促使措施做出調整,真正解決群眾看病問題。同時,我們還及時關注外來務工人員、滯留人員、城中村居民、集中隔離人員、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區域的重點人群,采寫多篇稿子反映他們的境遇和訴求,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為了拿到一手材料,讓報道更準確、更鮮活,我們的同事甚至穿上厚重的防護服,深入高風險隔離區采訪。
疫情下人們處于封閉中,既需要大量的信息來作出判斷,需要溫暖人心的報道來凝聚信心,也需要反映群眾困難訴求的報道,讓他們能感覺到被關注、被理解。一個月中,我們發出上千條報道,文字、圖片、視頻,融合各種形式,中英文等各語種,輸出信息、反映問題、呈現溫暖,全力以赴去還原一個疫情中“立體”“真實”的西安。新華社在做好各類報道的同時,還開通網上疫情求助通道,把群眾的呼聲及時反映給相關部門。
西安發生疫情至今,累計確診病例超過2000例。在2021年的跨年夜,西安街頭完全沒有往年的熱鬧,安靜的護城河畔,古老的明城墻上,燈光打出字幕“再見2021,你好2022。相信有新的相逢將溫暖延續”。那時的西安,正是最難的時刻。
在一個月后,一個個好消息傳來,連續多日“社會面清零”,每日確診病例“降至個位數”,西安終于迎來了本輪疫情的“掃尾階段”。不少區域陸續降低風險度,一些店鋪陸續開門,快遞小哥開始送單,街上的車流、人流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西安的煙火氣又回來了!與這往日司空見慣的場景再相逢,讓人瞬間淚目。在這一個月中,我們看到許多讓人破防的點點滴滴。
“換衣服的時候注意點,在里面一定要穿好防護服!”“你按時吃飯,注意休息!”奮戰在防疫一線的夫妻二人,已經十多天沒有見面。當兩人在深夜隔著圍欄相互囑咐后,又迅速轉身投入到自己工作中。他們是疫情城市中的流動色彩。
在封控管理的小區中,41歲的房東為81位房客免費做飯,只希望能讓這些年輕的孩子們每天吃上一頓熱飯。“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要讓娃吃飽?!彼麄兪且咔閲蓝械呐鳌?/p>
在確診患者的收治醫院中,醫護人員當起了新冠確診患兒的“臨時媽媽”。輕聲細語,用心呵護,為他們精心治療。從武漢到西安,他們是疫情防線中的治愈力量。在西安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全國許多地方送來了支援。“肉夾饃不怕,我們來了!”我們從來不是一地一城在奮斗。全國上下是我們疫情中的可靠后盾。
我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在這一個月的報道中,我為這座城奔走著,記錄她如何扛過艱難時刻;我被她感動,致敬這里人們的守護和治愈。
西安,長安!冬至已過,嚴寒正在消散,我們終將遇見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