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申國華(公務員)
山東濟南歷下區有個“小院茶攤”。據介紹,“小院茶攤”創建于2015年,社區黨委依托黨群服務站和熱心居民的小院,自帶茶葉,社區黨委書記、黨小組長、人大代表定期參與,召集問題相關各方協同解決問題;對協商未果事宜,逐級上交,同時引入街道辦相關職能科室有關人員,共同推動問題解決。通過“小院茶攤”等形式,濟南歷下區把民主議事的平臺搬到院落中間、居民中間。
在熱心居民的小院,社區干部與居民代表圍坐一起邊喝茶邊討論,話題從涉及百姓的柴米油鹽到大氣污染防治、城市綠化等,你一言我一語,無拘無束,集思廣益,許多困擾基層的“老大難”得以迎刃而解。其實,從這些靈活多樣的工作方法中,真正讓人讀懂了共產黨人以百姓心為心的為民情懷。
方法,曾經被毛澤東同志比喻為過河的橋。基層治理涉及千家萬戶,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很多情況下,工作方法是否得當,直接關乎基層治理成效。我們不難設想,如果把基層群眾代表召集到正規的會議室,主持人再提醒幾句、強調幾點注意事項,很可能有的群眾就不敢吐真言,更不會聽到有價值的真知灼見。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人的緊張心理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緩解,才會暢所欲言、言無不盡。學會運用正確的工作方法,是基層干部的“必修課”,是提高基層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
變化的是方法,不變的是初心。“坐在辦公室里都是問題,走進基層就都是辦法?!边@句網絡流行語,點透了深入基層調研的核心要求。好的工作方法都是從基層群眾中學來的,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干部深入基層調研,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只有善于把心交給群眾,既做到“零距離”又實現“心貼心”,才能聽到群眾的真心話、實在話,從而及時發現問題,找準癥結并制定出科學的整改措施。但少數干部深入基層調研,壓根兒就不想發現問題,要么先預設結論,合結論的就認同,不合結論的就選擇性忽視;要么事先打招呼,設計精品路線,遮蔽問題角落;要么精挑細選群眾,設定該說什么,什么不該講。諸如此類的調研,表面上看是沒有問題意識,實際上是心里沒有群眾,不把群眾冷暖掛在心上。
一枝一葉總關情。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聯系群眾,老百姓一眼就看出來了。焦裕祿帶領縣委一班人的風雪夜火車站之行,讓大家受到了一次最實際、最生動的思想教育,增強了率領廣大干部群眾團結奮斗,努力改變蘭考面貌的堅定決心。日常工作中,經常需要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工作方法千差萬別,但只要堅持當“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當成老百姓,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把群眾反映的問題當家事,把謀求群眾利益當家業,真正把群眾裝在心里,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涵養“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為民情懷,就一定能夠集中群眾智慧和力量,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