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聚紅,王 靜,劉 娜,趙月星,王海山*
(1.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1;2.邯鄲市永年區農業農村局,河北 邯鄲 057150)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產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甘薯主要是作為糧食和飼料的主要來源,曾有過“一季甘薯半季糧”的歷史,人們的消費形式主要以飼用和充饑為目的。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對健康飲食的越發重視,甘薯作為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美國公共利益研究所推薦的健康食品,已由傳統的糧食、飼料作物逐步轉變為效益型經濟作物和含有保健功能的健康食品。甘薯的營養價值逐漸被人們認識和接受,其種植面積伴隨市場需求不斷擴大。進入21世紀后,市場對甘薯的外觀和食用品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食用甘薯育種的目標也隨之提高。
針對市場需求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通過廣泛收集國內外甘薯種質資源,進行了田間種植觀察、鑒定及雜交育種、系統選育等工作,培育出了優質、高產、抗病且適合河北省種植的品種——石甘薯1號,2019年5月通過了國家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通過總結該品種配套栽培技術,以期為品種推廣及農業增產增效提供參考。
石甘薯1號是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經過系統選育培育的鮮食、淀粉兼用型品種。2011年在收集的種質資源中發現鮮食性表現優良的植株,當年選留15個單株,分別編號測定,其中2011-9單株莖葉深綠,食味品質、產量和抗病性均表現良好;2012年進行復選鑒定,2011-9在早熟性、產量、品質和抗病性方面均表現突出;2013年、2014年連續參加品比試驗,優良性狀表現穩定,2年試驗每667 m產量分別為2 164.3 kg和2 314.5 kg,比對照“北京553”增產11.6%和13.2%;2015年和2016年在河北省中南部進行多點試驗,產量和品質表現良好。2019年5月通過了國家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定名為石甘薯1號。
植株匍匐狀,單株主莖數平均3.9個,生長勢中等,匍匐莖1.5 m左右。葉片心形,成年葉深綠色,葉脈紫色。花冠漏斗形,整體白色至紫紅色。
薯塊下膨紡錘形,薯皮淺紅色,薯肉白色;單株結薯5個左右,大中薯較多,平均單薯質量136.5 g。芽眼較淺,薯塊萌芽性好。烘干率26.42%,淀粉17.26%,總糖0.23 g/g,還原糖0.013 g/g,粗蛋白0.002 9 g/g。抗蔓割病、根腐病、黑斑病。平均667 m產量2 239.4 kg。
提前1周進行洇地,整地時進行深翻、起壟,翻地深度在30 cm以上;南北向起壟,壟距為90~100 cm,壟高30 cm,頂部壟寬40 cm。結合起壟撒施底肥和藥餌,采用有機菌肥作底肥,改善土壤理化結構和活力,含有蟲卵較多的雞糞應避免使用,有機菌肥667 m用量在100~150 kg以上;采用國家允許使用的農藥制作藥餌,如辛硫磷、噻蟲胺、高效氯氟菊酯等。
整地時鋪設滴灌設施,施行滴灌,改變傳統的穴澆方式,可以保證定植薯苗時的水分供應,節約用工、節水、節時,有利于緩苗及后期水肥、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整地起壟后,同時進行地膜覆蓋,地膜厚度0.006 mm以下為宜,可以提高地溫,保水保濕,縮短定植后緩苗時間。
在壟頂部,距兩邊的邊沿10 cm處,進行大壟雙行定植,株距30~35 cm,667 m種植密度保持4 000棵以上。大田生產采用船底型定植方法,淺栽多埋,地上只留莖尖部即可,壓土要實。滴灌澆水。
定植后,在雜草萌發之前,噴施芽前除草劑來封閉地面,可選用的除草劑有異丙草胺、精喹禾靈,透膜靈可以增加除草劑滲透地膜的能力,可以輔助使用。進行定向噴霧,噴施壟底區域和苗間區域。
水分管理包括定植水、促根水、抗旱水。肥料管理包括底肥和追肥,通過測土配方,根據土壤肥力合理使用底肥和追肥,氮磷鉀比例為2∶1∶3,此外還要注意氨基酸和中量元素肥料的使用。如果土壤濕度較大,為了防止澆水產生瘋長現象,追肥的方式可采用葉面噴施。結合澆水進行1~2次地下害蟲防治。
采用物理控旺、平衡施肥、水分適量供應、化學控旺系列措施進行綜合控旺。
選擇蟲口基數低的地塊,在施用底肥時,混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氟氯氰菊酯顆粒劑防治地下害蟲,生長期采用黃板防治蚜蟲、粉虱,嚴重時噴施噻蟲胺懸浮劑或者吡蟲啉藥液,干旱高溫容易發生紅蜘蛛危害,可噴施噠螨靈、阿維菌素。
為防治低溫危害,當氣溫降到15 ℃或者地溫降到12 ℃時產量達到峰值后,根據天氣及時收獲,用殺秧機、收獲機來提高收獲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