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寧[廣州軟件學院,廣州 510990]
訓詁學是中國語言文字學中一門傳統的解釋語詞和研究語義的學科。它肇始于先秦,在兩漢的解經風氣中得以繁榮,到南朝梁時已積累了大量可資引證的故訓材料,其中不僅有卷帙浩繁的各類典籍及其舊注,而且有《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聲類》《廣雅》《古今字詁》《字林》《韻集》等訓詁辭書。但在《世說新語注》中劉孝標較少采用直接訓詁的方式,而是多采用故訓舊注,這很可能是因為經過重視訓詁的漢代,他認為引用故訓舊注對語詞、文句做出說解,更有助于增強注釋的準確性、可信性和說服力。從內容來看,《世說新語注》的內容可分以下三類。
雖然學界認為劉孝標在施注方法上大異于漢儒傳統的經注之注,但不可否認他的確借鑒了漢注重于名物訓詁的考釋傳統,只不過漢儒用于注經,孝標以之注史。
《言語第二》第8 條:……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
孝標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來解說“武丁夢傅說”典故后,又引“張晏曰:‘胥靡,刑名。胥,相也;靡,從也。謂相從坐輕刑也。’”征引張晏《漢書注》訓釋“胥靡”,也是為了交代《世說新語》文本中禰衡在“擊鼓罵曹”時的處境。
《政事第三》第20 條:簡文為相,事動經年,然后得過。桓公甚患其遲,常加勸勉。太宗曰:“一日萬機,那得速!”
孝標引《尚書·皋陶謨》:“‘一日萬機。’孔安國曰:‘幾,微也。言當戒懼萬事之微。’”
《文學第四》第52 條: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
文本人物談論的是《詩經》,謝玄稱賞的詩句較好理解,但理解謝安的就有些難度。劉孝標在注明謝安詩句來自《大雅》后,引“毛萇注曰:‘訏,大也。謨,謀也。辰,時也’”。再引“鄭玄注曰:‘猷,圖也。大謀定命,謂正月始和,布政于邦國都鄙也’”。劉孝標分別征引毛萇與鄭玄的注疏用以訓釋字詞是為了注解事件中人物的發言內容。
考察劉注中所有采用征引方式來訓釋文本文字的情況,筆者發現,它們多是以訓詁的形式實際附屬于史事的考證,是為更明晰地注解《世說新語》文本中人物發言、事件發生的相關背景。
1.釋人名
《世說新語》中略提及的人物,劉孝標有時也給予注釋,但劉孝標注解文中人物更注重和文本所敘之事相聯系,如:
《政事第三》第26 條:殷仲堪當之荊州,王東亭問曰:“德以居全為稱,仁以不害物為名。方今宰牧華夏,處殺戮之職,與本操將不乖乎?”殷答曰:“皋陶造刑辟之制,不為不賢;孔丘居司寇之任,未為不仁。”
劉孝標注解“皋陶”引《古史考》曰:“庭堅號曰皋陶,舜謀臣也。舜舉之于堯,堯令作士,主刑。”此處注釋的人物之名與正文內容極其相關,不僅體現了殷仲堪的價值取向,也間接回應了王東亭(珣)對殷仲堪的質疑責難。
2.釋地名
《雅量第六》第18 條:……送故吏數人投錢唐亭住……劉孝標引《錢唐縣記》曰:“縣近海,為潮漂沒,縣諸豪姓,斂錢雇人,輦土為塘,因以為名也。”
注文交代了地名之由來。
3.釋物名
《德行第一》第31 條: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復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劉孝標引《晉陽秋》簡要介紹庾亮后,又為注釋“的盧”引伯樂《相馬經》曰:“馬白頟入口至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兇馬也。”在訓釋物名的同時也突顯了庾亮的美德,更全面地塑造了文本中人物的形象,彰顯了庾亮的高尚品行。
《德行第一》第12 條: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劉注“蠟”引《禮記》曰:“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五經要義》曰:“三代名臘: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總謂之臘。”晉博士張亮議曰:“蠟者,合聚百物索饗之,歲終休老息民也。臘者,祭宗廟五祀。”《禮傳》曰:“臘,接也。祭則新故交接也。秦、漢以來,臘之明日為祝歲,古之遺語也。”
此注援引多種文獻資料來注釋“蠟”,祭蠟是古代比較正式而重要的禮俗活動之一,劉孝標在征引為注的過程中,全面標明了“蠟”的起源、詞義、意義以及在夏商周的不同稱謂,“蠟”與“臘”的關系,在秦漢魏晉的風俗遺留,闡明了與“蠟”相關的其他文化知識。如果再結合《世說新語》的文本內容,我們發現原本主要是天子諸侯祭祀宗廟社稷活動的“祭蠟”,到漢魏時已普及到了民間,民間在這個歲時節日里,主要用“祭蠟”進行宗族集會與親友團聚的活動。
典故包括語典和事典。我們在魏晉人的現存文獻典籍中發現當時人說話、行文極其喜好用典,或許是由于當時盛行的玄學本就是援道入儒、以道釋儒,所以文中所用的典故大多來自于儒道兩家典籍,又因為漢朝是先道后儒的統治思想,儒道兩家的經典都早已有人傳習與注解,魏晉人對這些典籍相當了解與熟悉,甚至如家巷俚語般信手拈來、脫口而出;而佛教自漢代傳入直至六朝時,已開始與本土文化逐漸融合,佛經故事與語詞也頻繁出現于魏晉(尤其是東晉)以后之人的話語、行文中。因此注釋描摹漢末魏晉人生活畫卷的《世說新語》里的典故就自然構成了劉注中的一個內容。
1.引儒家典籍注釋《世說新語》中的語典
《德行第一》第35 條:劉尹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請殺車中牛祭神。真長答曰:“丘之禱久矣,勿復為煩。”
劉孝標解釋“丘之禱久矣”引包氏《論語》曰:“‘禱,請也。’孔安國曰:‘孔子素行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禱久矣。’”
我們雖然從《世說新語》文本中讀出劉惔不信鬼神,不欲為淫祀,但是“丘之禱久矣”似正如對聯的下聯,而劉孝標注文將其補充完整,劉惔的因果邏輯就顯得更明晰了,比照正文與注文,我們發現魏晉人極其喜好以古圣賢自比,追慕其精神行事之風格。
2.引道家典籍注釋《世說新語》中的語典
《言語第二》第9 條:……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謎。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
劉孝標引《莊子》曰:“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而問焉……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
原文講龐士元勸司馬德操出仕為官而應該有一番大作為,司馬德操引用此典故婉約遜遁映現己意,終以此番言語令汲汲于仕的龐統折服。
3.引佛家典籍注釋《世說新語》中的語典
《文學第四》第35 條:支道林造《即色論》,論成,示王中郎,中郎都無言。支曰:“默而識之乎?”王曰:“既無文殊,誰能見賞?”
劉孝標引《維摩詰經》曰:“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也。’”支道林的《即色論》關涉釋家,其對己作自我感覺良好,但王中郎(坦之)卻并不以為然,坦之答語對道林來說不啻為迎面冰霜。
4.引其他典籍注釋《世說新語》中的語典
(1)引地理書
《德行第一》第4 條: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后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劉孝標引《三秦記》曰:“龍門,一名河津,去長安九百里。水懸絕,龜魚之屬莫能上,上則化為龍矣。”此處援引語典本義,進而突出了該典故在《世說新語》文本中所顯示的比喻義。
(2)引史書
《言語第二》第38 條:郗太尉拜司空,語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紛紜,遂至臺鼎。朱博翰音,實愧于懷。”
劉注“朱博翰音”引《漢書》曰:“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為丞相,臨拜,延登受策,有大聲如鐘鳴。上問揚雄,李尋對曰:‘《洪范》所謂鼓妖者也。人君不聰,空名得進,則有無形之聲。博后坐事自殺。’故《序傳》曰:‘博之翰音,鼓妖先作。’《易·中孚》曰:‘上九,翰音登于天,貞兇。’王弼《注》曰:‘翰,高飛也。飛者,音飛而實不從也。’”郗鑒位拜司空卻語引此典,其謙謹風范躍然浮現。
(3)引諸子書
《文學第四》第26 條:劉真長與殷淵源談,劉理如小屈,殷曰:“惡,卿不欲作將善云梯仰攻?”
劉孝標引《墨子》曰:“公輸般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楚王曰:聞大王將攻宋,有之乎?王曰:‘然!’墨子曰:‘請令公輸般設攻宋之具,臣請試守之。于是公輸般設攻宋之計,墨子縈帶守之備。輸九攻之,而墨子九卻之。不能入,遂輟兵。’”殷浩在言語中援引“云梯”語典,自比墨子,得意之形躍然紙上。
(4)引文學作品
《容止第十四》第16 條:王丞相見衛洗馬,曰:“居然有羸形,雖復終日調暢,若不堪羅綺。”
劉孝標先引《玠別傳》曰:“玠素抱羸疾。”《西京賦》曰:“始徐進而羸形,似不勝乎羅綺。”
1.引儒家典籍注釋《世說新語》中的事典
《言語第二》第44 條:孔廷尉以裘與從弟沈,沈辭不受。廷尉曰:“晏平仲之儉,祠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猶狐裘數十年,卿復何辭此?”于是受而服之。
孔廷尉(坦)為使孔沈接受裘衣,引用晏子事典相勸,劉孝標引《禮記》曰:“‘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君子以為儉也。’又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晏子焉知禮?’”(注:豚,俎實也。豆,徑尺。言并豚之兩肩不能掩豆,喻少也)
2.引道家典籍注釋《世說新語》中的事典
《言語第二》第61 條: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劉孝標注出濠、濮是水名后,便征引《莊子》講述此地發生之事:“莊子與惠子游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邪?’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也?’”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曰:“愿以境內累莊矣。”莊子持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年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于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3.引佛家典籍注釋《世說新語》中的事典
《言語第二》第51 條: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皆少而聰惠。和并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懨。于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與俱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問二孫。玄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敷曰:“不然,當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劉孝標引《大智度論》曰:“佛在陰庵羅雙樹間如般涅槃,臥北首,大地震動。諸三學人,僉然不樂,郁伊交涕;諸無學人,但念諸法,一切無常。”
從訓詁學角度來考察劉孝標“征引為注”引文的注釋功能,筆者發現劉注其實與漢代經注一樣,都是圍繞被注釋文本而進行詞語文義的疏通,但因《世說新語》的史書性質,因而劉孝標的詞語訓解與文義疏通主要是服務于注文對文本人物及事件真實性的考證。但極有特色的是劉孝標“征引為注”中的釋詞義、釋名物、釋典故三種訓詁內容是存在一定關聯性的,因而其中的兩種甚或三種訓詁功能在某處注文中是可以同時出現的,比如:《政事》篇第20 條兼有釋詞與釋典、《方正》篇第36 條則三者皆備。然而,這種現象的出現是有特殊條件的,即劉孝標所征引的被注釋書與注釋書不僅必須與劉孝標注釋《世說新語》的該處文本內容相關,而且它們在梁代是較有代表性的通行流傳本,故而,據筆者統計分析符合上述要求的共有29 處,即劉孝標同時征引被注釋書與注釋書來注解《世說新語》的同一處文本,其中“五經類”達18 處,《漢書》是5 處,這大概是與梁代之前對經學的研究就已較為成熟與漢末史學的復興使史書與史注的數量大量增加極為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