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菁菁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十九大”會議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基于‘互聯網+’環境,將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建設智能化、數字化、個性化、網絡化的教育體系。”,這一要求側面體現出職業院校中構建計算機專業智慧課堂的必要性。在構建“四新”智慧課堂環節,教師要將技術、終端、環境與媒體等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新技術為教學手段,以新媒體為教學載體,以新終端為教材工具,以新環境為教學空間,突破傳統課堂教學限制,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支持學生主動探索、實踐與創新,從而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專業能力,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1]。
“四新”就是指“互聯網+教育”視域下的新技術、新媒體、新環境、新終端,新技術可以體現為大數據技術、線上教學、遠程教育、虛擬現實等現代教育技術;新媒體可以體現為微信平臺、小視頻平臺、小紅書平臺、線上教育網站等;新終端可以體現為電腦、手機、平板、線上學習設備等多種終端設備;新環境主要是由互聯網環境、線下現實空間組建形成的混合教育教學環境。
“四新”視域下的智慧課堂,就是指借助“互聯網+”思考模式,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空中立體成像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多種技術構建形成的教學課堂。智慧課堂的核心是各種現代先進技術,可以分為課前數據收集、課中學習資源推送、課堂的資源共享與交流、課堂知識的智能學習剖析、課后延伸內容推送、課后實施評價與互動等。智慧課堂能夠突破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打通課內外空間,充分融合了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移動課堂、翻轉課堂四種課堂空間形式,形成一種混合教學空間。在智慧課堂中,以知識為主線、以問題與任務為驅動,學生能夠形成不同的學習體驗,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展開學習,實現“隨時隨地學習”“碎片化學習”,有效解決了移動學習與固定課堂的矛盾;也能夠拓展原本的固定課堂空間,讓學生“不出課堂”就能夠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形成更豐富的學習體驗[2]。
“四新”視域智慧課堂的混合式教學要素包括:(1)動態搜集數據。借助大數據技術全方位獲取學生的學習數據、知識內容有關數據,根據數據規律為學生安排合適的學習任務,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問題。(2)多元化的互動交流活動。智慧課堂突破了傳統的課堂模式,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小組、同桌等范圍,而是能借助媒體平臺或者終端軟件,實現更廣泛范圍的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與問題,靈活選擇與不同的同學交流,有效解決優等生“學不夠”,普通學生“學不會”的問題。(3)實時的反饋評價。智慧課堂能根據學生在平臺上的學習動態、學生在終端上的學習行為,進行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評估,實現對學生學習狀態與結果的即時診斷,根據評估結果為學生提供針對性、個性化的實時反饋與建議,起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成長的作用[3]。(4)智能化的學習資源推送。智慧課堂中,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利用新終端與新平臺,還會拓展學生的新學習環境,支持學生在課后各個時間段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利用新技術對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定向推送,為學生提供能夠滿足其學習需求的學習資源。
在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構建“四新”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建議要根據實際情況融合“四新”理念,合理引入“四新”元素,才能構建出符合學生學習需求,契合專業教育特色的智慧學習環境。立足當下教育大環境,“四新”中的新技術主要是對3D技術、VR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AR技術等多項技術的運用,通過技術搭建具有互動性與開放性的學習新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實踐與操作體驗。在計算機專業的“C語言”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中的編程語言學習知識點,引入VR技術與大數據技術,讓學生帶著VR眼鏡進入“C語言的世界”,讓學生在觸摸、選擇、移動的過程中接觸到編程語言,理解“編程語言中某個元素、代碼變化所引起的重大變化”,從而激發學生對編程語言的學習興趣。在智慧學習環境中,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呈現已經完成的編程語言,讓學生空間中通過“虛擬操作”對語言進行適當的補充與完善;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入智慧學習空間,協作配合找出編程語言中的錯誤代碼,通過更正代碼獲取完成的動畫視頻,與動畫中的人員互動[4]。
在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構建“四新”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建議銜接學生的課上課下空間,充分發揮新技術、新終端與新媒體的優勢,打通課堂與課后的屏障,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參與學習,形成課上課下一體化的學習模式。根據計算機專業的“圖形的繪制”課程,在課前環節,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錄制“圖形繪制操作過程”的微視頻,將視頻傳輸到智慧課堂平臺上,并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在推動視頻的同時定向推送不同難度的圖形繪制聯系程序。學生在獲取資源之后,先觀看視頻,之后獲取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繪制任務,初步嘗試繪制圖形,發現自己繪制中的問題,為之后的課堂學習做準備。在課堂環節,教師根據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評估班級學生的預習情況與學情,制定不同難度的課堂活動任務,合理選擇不同的學習活動模式。之后,教師在課后環節根據班級學生特點與學習測試情況設計拓展聯系,讓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獨自完成任務或者選擇合作完成復合任務[5]。課后拓展任務應是半開放形式的,學生可以根據主題要求展開想象,自主創新,充分鍛煉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操作水平。
在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構建“四新”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還需優化教學評價環節,依托“四新”元素為學生提供科學、全面、實時、有效的教學評價,為學生之后參與更多的智慧課堂學習活動提供導向。教師可以根據不同課程的知識內容,為學生設計階段性檢測,統計學生的答題情況,根據人工智能專家庫分析學生答題思路與正確率,兼顧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知識運用情況、信息思維形成情況與專業素養發展情況。之后,教師調取學生在課前、課堂、課后環節的平臺學習信息,觀看學生的學習軌跡,對學生個人、學生團隊進行評價。在評價環節,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更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思維與答題思路,引導學生正視自身思維模式,讓學生發現自己學習思維中的不足,為其明確學習方向[6]。
綜上所述,新技術、新終端、新媒體、新環境的引入,激活了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課堂活力,促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探索、交流互動,提升課堂學習活躍度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在今后的智慧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課程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靈活運用“四新”元素,全面銜接學生的專業學習過程,逐漸推進學生的學習深度。另外,為了更好地實現智慧課堂教學優勢,教師還需要組織開展全面的教學評價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可靠的自主發展依據,進一步提高智慧課堂教學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