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娟 李愛云
(1.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漯河 462600;2.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王孟動物防疫中心站,河南漯河 462600)
現代養羊多采用自繁自養、規模化集中舍飼,以便于精細化管理和疾病預防。對于養殖場(戶)來說,母羊的健康尤為重要。特別是在母羊集中產羔季到來時,更需要精心喂養。養殖場(戶)就盼著母仔平安,母羊多產羔,產健康羔,產后母羊健康無病。但羊是活物,稍有不慎,就會出現生病和死亡情況,尤其是產后母羊,體質虛弱,容易受到病原菌侵入,感染各種疫病[1]。例如常見的后產積食、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宮內膜炎和惡性水腫等,不僅能引起母羊身體虛弱,無力產奶或奶水不足,也會因病影響羔羊的健康生長。因此,需要加大母羊產后的精心喂養和疾病預防重視力度,一旦發現母羊出現異常,應立即交由獸醫診斷,及時用藥治療,防止通過母羊將疾病進行擴散,傳染給哺乳羔羊和同群其他羊[2]。筆者從事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多年,結合工作中遇到的實際情況,介紹綿羊產羔階段常見病的類型、病因和臨床癥狀,以便于制定合適的診療計劃,為相關從業人員和單位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實際上,積食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當引起的,一般與飼養人員的飼養行為是否規范,以及是否具備專業的飼養知識有關。如在飼料搭配環節沒有根據母羊的身體狀況調整各種營養物質的配比參數,精飼料添加過量;或者沒有管控母羊的進食量,導致單次進食過多;再有就是秸稈飼料粗纖維含量較高,顆粒過粗、過硬,不易消化。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產后母羊體虛消化功能減弱,加上運動量不足、飲水不足,或者患有前胃弛緩等癥,這都有可能造成積食現象[3],需要認真分析提高警惕。
積食的主要原因就是腸胃功能障礙,出現胃內容物積滯、消化不良等情況。一般臨床表現為病羊沒有食欲,精神狀態不佳,運動量減少,發出持續磨牙的聲音。嚴重時會出現腸胃臌脹、便秘的情況。因此要求飼養員在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不僅要清理圈舍衛生、消毒,添加草料和飲水,還要仔細觀察母羊身體狀況,通過檢查羊群便秘的軟硬、有無,結合消化機能減退及時發現病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影響母羊的產奶能力,導致產奶量減少、乳汁稀薄,影響羔羊生長。
結合該病癥的誘因來看,想要治療本病,關鍵是要合理挑選一些易于消化的飼料,禁止飼喂變質飼料,容易誘發消化系統疾病,影響母羊的身體健康。同時,應根據母羊體重、日齡以及產奶需求管控其每日的進食量。通常在分娩前后應給予青綠多汁草料或柔軟易消化干草,飼喂時少喂勤加,以規避積食問題的發生。
一旦母羊出現積食情況,應及時交由駐場獸醫對癥治療。如果母羊積食情況不嚴重,僅引起便秘,可幫助母羊排氣、排便,這是治療的主要方向。可使用一些助消化的、藥性溫和的如酵母片(5~10g/kg)給母羊服用,避免藥性過大。病情較重的母羊,先禁食一天,用鹽類瀉劑硫酸鈉粉劑20~50g,加魚石酯1~5g,用適量溫水稀釋灌服。同時靜脈注射10%濃氯化鈉注射液1mL/kg 和5%碳酸氫鈉溶液100~200mL。在飼料里可以添加反芻健胃的中草藥散劑,能有效幫助病羊緩解積食,有助于消化系統的恢復。
乳房炎一般是因為乳房表面有傷口,飼養環境不衛生,導致病菌滋生,從傷口處進入乳房組織中,進而引發乳房炎。另外,羔羊吮吸乳汁時,也會因為長牙刺激,咬破母羊的乳頭引發。如果飼養人員沒有及時發現傷口,導致乳頭傷口發炎、化膿,會對母羊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乳房炎不僅會影響母羊的產奶能力,還會通過乳頭將疾病傳染給羔羊,因此要及時做好防治及相關管理工作。
哺乳期母羊常見易患病就是乳房炎,發病明顯特征是病羊的乳房出現紅腫、脹痛,奶水出現物理性改變等情況。患病母羊會抗拒給羔羊喂奶,觸碰母羊的乳房時,母羊會有明顯的疼痛感。同時,病癥惡化時,體溫會有所升高,乳房上有傷口的地方會化膿,有這些癥狀就可以基本確診為乳房炎。
預防的關鍵就是要做好環境衛生,保證羊圈內干凈整潔。同時,應當安排飼養人員定期為母羊清洗、按摩乳房。正確的按摩手法可以降低乳房炎的發生概率,并促進乳房發育。另外,一旦發現有乳房破損的情況,要及時使用藥物進行治療,治療期間應避免母羊用該乳頭給羔羊喂奶。
治療時,常用藥物以抗菌消炎類為主。輕微的紅腫,可用生理鹽水進行清洗消炎。如果病灶面積較大病情比較嚴重,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2 萬~3 萬單位/kg 體重,一日2~3 次,連用2~3d。患處局部用藥,鹽酸環丙沙星2.5mg/kg 體重,分成二等份,上、下午各一次,分點注射,當日注完,連用3 日,可幫助母羊盡快恢復身體健康。使用抗菌類藥物治療羊乳房炎效果雖然明顯,但肉和乳中含有藥物殘留,需要一定的休藥期,如果這類羊和羊乳不涉及上市銷售,本療法值得推廣使用。
生產時母羊如果出現氣血不足,中途缺少生產的力氣,就容易出現難產、胎衣不下等問題[4]。嚴重時會造成子宮炎癥、引發不育癥,這種母羊通常會被提前淘汰,影響養殖場的經濟效益。
臨床上認為3h 以內如果沒有排出胎衣,就表示綿羊出現了胎衣不下的癥狀。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已經排出一部分,無法完全脫落;一種是胎衣仍然在子宮內沒有脫落。通過觀察母羊產羔時是否出現了大出血的癥狀,血液當中是否存在胎衣碎片以及有無體溫升高等異常情況,都可以用于評估母羊是否能自行排出胎衣,通常越早干預的效果越好。
一般在綿羊生產完成后,應檢查胎衣是否排出。而在生產前,應保證母羊有足夠的體力,避免由于氣力不足而引發生產事故。當已經診斷出母羊有胎衣不下的癥狀時,應在做好個人消毒工作后,使用無菌的乳膠手套,對排出一部分的胎衣進行拉拽。拉拽方式要正確,常見做法是將胎衣纏繞在木棍上,順時針旋轉纏繞,同時向母羊的后下方拉拽胎衣,直到胎衣完全脫落。為避免生殖器官發炎,需要在胎衣脫落后使用一些抗菌類的藥物,為病羊清洗生殖器官。
產后護理工作不到位、衛生管理任務流于形式,都會誘發子宮內膜炎。要根據臨床癥狀及時確定診療工作的側重點,制定科學的工作計劃,降低母羊死亡率。
子宮炎癥通常在臨床上沒有明顯癥狀,但是會導致母羊出現受精后無法妊娠的問題。所以,當母羊沒有受孕成功時,應及時進行子宮健康狀況的檢查。當病癥嚴重時,觀察其生殖器官可以發現一些黃白色的分泌物。對這些分泌物進行臨床化驗,可以判斷是否由細菌感染引發了子宮炎癥。另外,有些母羊發病后會出現斷絕飲食、尿頻的情況。該病癥會并發敗血癥,而且疾病可能反復發作,需要盡早治療。
組建專業的飼養管理團隊,做好對環境的溫濕度、清潔度管理工作是有效的預防方案。養殖場應構建立完善的管理結構體系,以嚴格的制度約束員工的工作行為,避免由于外部環境因素影響綿羊的機體健康。另外,確診后,應使用陰道給藥的方式,為母羊清洗子宮,改善體內的菌群環境,消滅有害菌。常用藥物以青霉素藥液為主,使用量應當控制在20~30mL 之間。如果病癥比較嚴重,也可以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
產后生殖器出現惡性水腫是綿羊產羔期間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病癥。主要是由于生產時產道撕裂,厭氧腐敗梭菌感染了傷口,就會造成皮膚水腫的情況。該疾病屬于病菌性傳染疾病,傳染能力強,會在短時間內蔓延全身,導致病羊死亡。
該病癥的特點就是生殖器有明顯的紅腫、發炎的癥狀。同時,通過心率測量可以發現病羊的心跳頻率加快,伴隨有呼吸困難。病痛難忍時,病羊會發出哀嚎,按壓腫脹位置會聽見捻發音。發病后,病羊大多側躺在原地,喪失運動能力,而且腹部會有強烈的收縮,能聽見腹部運動產生的類似排氣的聲音。
要為懷孕的母羊單獨設置一個羊圈,定期進行環境消毒,按時更換清掃工具,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同時,提前為母羊補充復合維生素、微量元素,提高自身的抗菌能力。早期隔離治療階段,可以使用卡他霉素,每天2 次。如果存在廢絕飲食的癥狀,應在診療階段為母羊注射葡萄糖,維持身體所需營養。
綿羊在產羔時經常會出現產后積食、乳房炎、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以及惡性水腫等多種病癥。養殖場應嚴格制定飼養管理計劃,要求工作人員管控飼料的營養水平、衛生程度以及每日的喂食量等。同時,還應做好環境溫濕度管理、消毒殺菌等工作。實際診療工作中,應通過臨床癥狀來判斷病癥類型及嚴重程度,以對癥下藥的方式管控藥物用法、用量。注意保持母羊的身體衛生情況,并禁止生病的母羊給羔羊喂奶,避免疾病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