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童
(高密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山東濰坊 261500)
雞只使用喙部采食飼料,舌頭黏膜上面只分布少量的味蕾,飼料與唾液混合后進入嗉囊內暫時儲存起來,經過濕潤后到達腺胃,與腺胃內的消化液混合到肌胃進行機械性消化,再進入腸道進行化學性消化,食物在整個腸道內消化時間很短,營養成分未充分消化和吸收就會形成糞便排泄出來,所以說雞只的消化能力較差,同時雞只沒有汗腺,隨著外界溫度的增加,需要維持體溫的能量降低,采食量也會逐漸減少,引起雞只生長緩慢、體重增加不足、飼料轉化率和生產性能降低。所以必須根據雞群采食量來合理配制飼料配方,滿足機體生長發育對營養的需求。
雞只對能量的需要分為3 種:維持需要、生長需要、產蛋或產肉需要。如果飼料中能量含量較高,雞群的采食量相應減少,反之,飼料中能量含量較低時,雞群通過增加采食量來滿足機體需要,只有保證飼料營養濃度平衡,才能維持采食量的相對穩定。在保證飼料營養平衡的前提下,雞只可以調節采食量來維持攝入機體的營養成分相對穩定。
試驗舉例:將1500 只產蛋雞隨機分成3 組,每組500 只蛋雞,3 組蛋雞分別使用基礎飼料、5%石粉+9%基礎飼料、5%清水+95%基礎飼料,試驗結果顯示,3 組蛋雞的產蛋率沒有明顯差別,后面兩組蛋雞的采食量分別增加5.25%和5.36%。本試驗證明外界溫度處于臨界溫度范圍內,如果飼料營養濃度降低,雞群可以通過增加采食量來滿足機體對營養的需要。在肉雞飼養方面也有這樣的實例,在春季和秋季外界溫度適宜時,給肉雞飼喂價格不同的飼料,其生長速度和出欄體重基本一致。這些試驗都是在飼養營養濃度相對均衡的情況下進行的,雞群對飼料營養成分的轉化率也較高[1]。
冬季外界溫度較低,雞群通過呼吸和運動向外界散發大量熱量,需要增加采食量產生較多熱量抵御寒冷,一般情況下,環境溫度在13℃以上,雞群可以通過調節采食量來維持機體生長和產蛋水平。但是外界溫度低于11℃時,雞群即使增加采食量,也無法抵御外界寒冷,長期下來雞群免疫力降低,容易繼發感染呼吸道、腸道等各種疾病。春季和秋季外界溫度比較適宜,雞群攝入機體的飼料營養比較恒定,一般生產性能也容易充分發揮出來。
由于沒有汗腺,無法通過蒸發來散發熱量,所以雞只對外界高溫比較敏感,隨著溫度的增加,雞只食欲和采食量下降,無法滿足生產需要,引起生產性能降低。
育成雞和蛋雞最適宜的環境溫度為20~22℃,如低于20℃,雞只增加產熱來維持正常體溫,采食量也會逐漸增加,一般環境溫度每降低1℃,雞只采食量會相應增加1%,如果環境溫度高于21℃,雞群采食量會逐漸減少,一般每增加1℃溫度,雞群采食量降低1%。如果外界溫度高于26℃時,雞只新陳代謝加快、機體血液快速循環到雞冠、肉髯或腿腳部位,此時機體需要的能量增加,因為在熱應激情況下,雞群需要的能量會更多一些。
隨著規模化養殖發展,大多采取顆粒料來飼喂肉雞,顆粒料的品質直接決定肉雞的生長速度。顆粒料的品質包括感官性狀、顆粒直徑、長度、含水量、含粉率和粉化率等。試驗證明:顆粒飼料的質量直接受預調質或冷卻飼料粉碎水分含量的影響,并且隨著粉化率的升高,肉雞的飼料轉化率也越來越高。肉雞使用顆粒飼料與粉料相比,不僅采食時間大大縮短,采食量明顯增加,而且還提高了飼料轉化率和肉雞產肉能力。如果顆粒中顆粒數量低于40%時,明顯降低肉雞的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2]。
飼料形狀不僅能影響肉雞的生長速度和產肉性能,而且還可以對蛋雞的產蛋率有明顯作用。雖然蛋雞的采食量相對來講較低,一般情況下使用粉狀飼料就可以滿足蛋雞生長,并且充分發揮蛋雞的生產性能,但是在炎熱夏季,蛋雞體溫調節功能受到影響,機體新陳代謝紊亂,電解質失去平衡,食欲和采食量明顯降低,如果使用顆粒飼料來飼喂產蛋期的雞群,能夠明顯提高采食量,對維持較高的生產水平非常有利。有的在粉狀飼料中添加植物油,可以增加飼料適口性,刺激雞群增加采食量,滿足機體產蛋需要,進而提高雞群產蛋率。
雖然雞只舌頭黏膜上面分布的味蕾較少,對飼料氣味不太敏感,但實踐表明,給雞群飼喂添加甜味劑或調味劑的飼料可以增加采食量。所以在熱應激條件下,可以利用飼料氣味來刺激雞群增加采食量,減少熱應激對雞群生產性能的影響。且更換飼料時,雞只對某些飼料原料的采食量會明顯減少,通過添加甜味劑不僅可以刺激雞群增加采食量,還能夠加快機體適應飼料的過程,減少更換飼料給機體帶來的應激反應。
雞群采食量與體重呈正相關,通常情況下,如果雞品種體型較大,維持需要能量較多,雞只的采食量也會較大,相反雞品種體型較小,機體體重小和采食量也少。例如:肉種雞體型比蛋種雞大很多,在產蛋期肉種雞的高峰料量一般需要增加到165g 左右,而蛋種雞高峰料量才需要達到130g 左右。同時生產水平較高的雞群,生產需要能量多,采食量也會較多。如相同品種的肉種雞,高峰期產蛋率達到85%以上的雞群需要料量為165~170g,而高峰產蛋率為75%~80%的雞群料量應該增加到160g 即可。
另外一些生理狀態也會對采食量產生影響,如雞群感染球蟲病、發生腹瀉等慢性疾病時,消化系統的黏膜受到危害,對飼料營養消化吸收能力明顯降低,糞便中往往攜帶大量沒有消化的飼料,機體攝入營養不足,不僅難以維持正常生長和生產性能,而且此時采食量肯定會增加很多。
如果雞舍光照強度較暗或光照不穩定時,雞群采食量會降低,每天改變雞群的開燈和關燈時間,雞群采食量明顯減少。飼喂過程中飼料添加不均勻也會降低雞群采食量,如3 層籠飼養蛋雞時,人工喂料對于上層籠內的飼料往往布置不勻,雞群的采食量也會受到影響。在高溫季節飼喂時間也會對采食量有直接影響[2]。
雖然雞群可以通過調節自身采食量來滿足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要,但是如果飼料中的營養濃度太低,每只蛋雞每日采食量超過145g 時,就會增加胃腸壓力,進而對消化系統產生危害,容易引發肌胃炎和腺胃炎,不僅降低對飼料轉化率,長期下來容易繼發感染各種疾病,最終引起產蛋率降低。
建議飼料廠在配制飼料時,必須要做到營養成分配比平衡、精準,雖然原料比例低能夠降低飼料成本,但不能一味依靠雞群自身調節采食量來維持生產水平,雞群調控采食量的水平畢竟會受到限制[2]。
實際生產中需要根據季節變化隨時調整飼料配方,這樣有利于維持雞群較高的生產性能。在寒冷的冬季,雞舍溫度低于16℃時,需要適當增加飼料中的能量水平,相應降低其他營養成分的含量,促使雞群正常生長和生產優質產品[3]。雞群根據溫度變化調節采食量,基本是根據飼料中的能量水平來調節的,在采食量增加的情況下,不僅攝入機體的能量增加,滿足產蛋和維持需要,同時機體攝入的蛋白質也會增加,這樣過多的蛋白質就會形成胸肌,增加蛋雞體重,致使機體維持需要增加,還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正常生長,所以必須根據外界環境變化來調節飼料配方。在夏季為了減少熱應激給雞群帶來的影響,飼料營養水平應及時調整,具體解決高溫影響的方案如下。
2.2.1 增加飼料中的能量水平
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植物油或動物油,是提高飼料能量的最佳途徑,添加油脂后飼料的適口性較好,實際生產中在夏季一般在每噸飼料中添加5~10kg 花生油或大豆油,可以維持蛋雞較高的生產水平。由于動物油脂存在攜帶病原體的風險,并且添加在飼料中不容易混合均勻,所以在生產中使用動物油較少。
2.2.2 合理控制蛋白質含量
夏季在飼料中增加蛋白質含量屬于錯誤做法,因為蛋白質的代謝效率低,并且再分解成氨基酸時產生熱量較多,進而加重雞群熱應激。所以建議提高蛋白質質量,直接在飼料中補充氨基酸,保證蛋雞每天攝入蛋氨酸360mg 和賴氨酸720mg[4]。
2.2.3 刺激雞群增加采食量
在每天清晨氣溫較低時飼喂雞群,還可以在飼料中噴灑清水或植物油,來增加飼料適口性。在每噸飼料中添加200~300g 維生素C,可以緩解熱應激。提供溫度較低的清水,也可以促進雞群增加采食量。
2.2.4 體內儲存足夠能量
雖然蛋雞夏季采食量減少,但可動用體內儲備的能量來維持生產需要,通常在開產時蛋雞體重越大,機體儲備能量越多,在熱應激下,產蛋率較高。所以在蛋雞體重適宜情況下,儲存適量的體脂可以應對應激現象,有利于維持較高的生產水平。
建議生產中需要使用3mm 模孔制粒,這樣可以增加壓縮比和飼料顆粒密度,進而提高飼料顆粒的均勻度,所以合理的制粒環模孔徑對提高肉雞生產性能非常有利。在蛋雞飼料中石粉含量較多,粉料的粉碎粒度和石粉的均一性與蛋雞產蛋率有直接關系,實驗證明:使用大顆粒石粉可以幫助機體儲存鈣源,有利于提高蛋雞骨密度和蛋殼質量。飼喂60%小顆粒+40%大顆粒石粉,蛋雞的采食量最高,能夠明顯增加蛋雞產蛋水平。實際生產中可以結合雞群實際情況,合理調整蛋雞飼料中的鈣源和粉料粒度,以便提高蛋雞的采食量和產蛋率。
雞群的采食量會受到上述幾個非病理因素的影響,在配制飼料時需要保證雞群生產水平,還有考慮到飼料的營養平衡和雞群采食量,達到提高養雞效益的目的。根據飼養方式來調控雞群的采食量,例如:對于自養場的肉雞,在配制飼料時需要盡量提高飼料營養濃度和消化率,進而提高肉雞飼料轉化率和產肉性能。對于營銷式飼料廠,飼料配制需要提高肉雞采食量和產品競爭力,達到最佳飼料價格和生產效益的目的。總之,需要根據雞群實際情況,結合原料性價比、季節、品種和生產性能等來合理設計飼料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