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康 李廣岳
(中國人民解放軍31668 部隊,青海玉樹 815000)
馬傳染性胸膜肺炎也被叫做馬胸疫,在全國許多區域呈現地方傳播和擴散流行,而這種病癥的傳染流行又帶有典型的季節性,一般在冬春時節高發,由于外界天氣嚴寒,以及諸多地方飼養管理條件不佳,易引起這種病癥的傳播流行。因此,養殖戶在實施大規模馬匹飼養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預防馬傳染性胸膜肺炎,并且注意觀察馬匹的日常狀態,如若發現馬匹有異常表現,應當及時尋找獸醫,診治馬是否患有傳染性胸膜肺炎,并進行針對性治療,以保證馬能夠良好生長,為養殖戶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本文通過對馬傳染性胸膜炎的流行特點、臨床表現及其疾病的診斷與防治方法相關內容的研究,旨在能夠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行有效降低馬傳染性胸膜炎疾病的發生率,保障畜牧業正常生產。
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主要病原菌是形式多樣的革蘭氏陰性菌,經常會從被傳染的病馬的胸膜中流滲出來,并容易引起病馬肺組織及附近部分組織出現水腫。馬類屬于哺乳動物,最易得該病,馬傳染性胸膜肺炎除了可以感染馬以外,連其他驢、騾等哺乳動物也都可以感染,主要會被傳染的是4~10 周歲的青年壯馬,而1 周歲內的幼齡養殖馬則很少受病毒的影響。污染得養殖環境、飼養食物和飲用水是病菌傳染的主要傳播途徑,若患病馬與健康的養殖馬不能完全分離飼養,則健康的養殖馬很容易通過直接接觸空氣中的環境污染源而生病,因此,在馬匹養殖期間,為防止馬傳染性胸膜肺炎在馬舍蔓延,養殖戶可以使用福爾馬林、消毒藥水等對圈舍內及牲畜周圍環境進行滅菌處理。用四環素及氯霉素可以達到抑制霉菌體的效果。
1.2.1 最急性
因受到馬自身抵抗力不同的影響,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潛伏期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大部分患病馬的潛伏期為10~30d,發病后,患病馬呈發燒癥狀,體溫會上升至41℃以上,持續時間為6~9d 甚至更長,有稽留熱的跡象,在沒有治療的狀態下,體溫逐漸降低直至恢復到正常范圍。患病馬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呼吸和心率均顯著加速,并出現腹式呼吸現象,食欲降低,以至不再繼續采食,四肢無力并伴隨著肌肉的震顫,還會出現劇烈咳嗽癥狀。在發病初期,鼻子會排出大量漿液性鼻液,聽診肺臟時,肺泡聲出現啰音,繼而肺泡聲逐步下降,甚至消失,最后出現支氣管的呼吸音摩擦聲;患病中后期患病馬的鼻子中會大量排出膿性鼻液,肺臟處可聽見濕性啰音和捻發音聲,病馬出現短促而淺的腹式呼吸,并出現嚴重的摩擦聲,在患病馬胸腔中積聚大量滲出液時摩擦聲消失。
1.2.2 急性
患有急性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馬,在感染初期會表現出干咳、不愛運動、體溫上升、鼻部有大量漿液狀鼻液滲出;在感染后的2~3d,患病馬鼻部出現膿性鼻液,并附著在鼻腔周圍和上唇,且咳嗽劇烈,精神沉郁、采食欲望逐漸下降,直至停止采食,同時伴有呼吸困難、腰弓背起,頭頸部伸直癥狀。若此時按摩病馬的胸部,病馬就會表現出酸痛,眼瞼周圍會出現黏液性分泌物。待至感染后期,患病馬將無法站立,同時在腹部和胸部肌膚也會產生小丘疹,個別還會伴有腹瀉、脹氣等現象。通常發生急性的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馬會在發病后第10 天左右死亡。
1.2.3 慢性
養殖戶對病馬治療后,必須保證病馬充分休養,否則,病馬會由于病癥沒有完全治愈,急性傳染性胸膜肺炎沒有徹底治療,而導致患慢性傳染性胸膜肺炎,其癥狀表現為:病馬出現輕度干咳、偶爾伴有腹瀉、背毛無光,且日漸消瘦。等到慢性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發病后期,病馬體質較弱,在這種情況下,若未能對病馬進行有效的搶救措施,病馬終將衰竭而亡。慢性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程一般在一個多月,但個別還會出現延續數月的情況。
研究人員將患傳染性胸膜肺炎病死的馬解剖后,發現在肺部、肋膜、胸膜等部位均出現了不同階段的層粘連,以及纖維蛋白原增加,進而引起了肺部出現大理石樣病變,或者局部也顯示出了硬化跡象,更嚴重是,有的還產生了萎縮跡象;最明顯的是患病馬肺臟腫大,用手觸摸可以感受到其質地變硬,在外表上呈現了紅色至灰白色,并伴有白色的絮狀物附著,由于各期肝變互相交叉生長,形成了大理石紋路病灶區,壞死的區域還會逐漸在臟腑之間緩慢形成空隙區。在肺臟中發生壞疽后,所形成的細胞壞死病灶內還會形成了大量污穢的綠棕色至黃綠色,呈惡臭味道的黏稠樣滲出物,使膈肌、心包上的絮狀物與胸阻隔層黏著性物質無法成功脫離,如病馬患病很嚴重時,在肺部中和肝段之間還可能會產生類囊化的壞死性灶,在小支氣管內也會慢慢擴張,在小支氣管內會形成較多量的泡沫性黏液,腸系淋巴結較厚、肝臟也會腫大。
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當前仍未研究清楚,還沒有可靠的實驗室檢查方案,在臨床上,可通過對流行病理學研究其臨床表現和典型的病理學改變,對其進行綜合治療。該病變主要出現在冬春季,而且傳播速度快、有周期性的特點,病原感染區僅限于馬類哺乳動物,其他哺乳動物較不易感染,臨床診斷中,若馬匹出現了肺部組織纖維化時,基本可以確診這匹馬感染了馬傳染性胸膜肺炎。
2.2.1 靜脈注射治療
在臨床上,一般會選擇用新腫凡納明治療馬傳染性胸膜肺。通常的應用劑量是15mg/kg,并將藥物溶解在溫度大約為38℃的5%的葡萄糖水溶液中,然后再將其混合成100mL 的注射液,再對患病馬實施緩慢的靜脈注射。在多數情況下,患病馬在輸注這些藥物2~3h 之后,其體溫就可下降恢復至正常體溫。
2.2.2 藥物治療
為了避免病馬在治療過程中繼發感染,可以針對病馬的患病情況,使用青霉素和慶大霉素藥劑加以輔助治療,并保證連續治療3d,2 次/d,讓患病馬進行服藥。在此期間,如果患病馬本身就存在消化系統功能障礙疾病,可選用健胃靈等藥物對患病馬加以治療,倘若患病馬發生水腫時,要采用強心利尿或補鈣治療。另外,還應根據患病馬的不同病情進行適當的對癥處理,針對并發性消化系統障礙的病馬,及時地給其內服緩瀉藥,以幫助患病馬進行腸胃的清理。一般情況下,在患病馬服用這些藥進行治療的5~7d后,其原本存在的病癥基本上可以緩解,并且逐漸恢復到原有的進食狀態。
2.2.3 中藥治療
中藥治療是指中國自古存在的病馬治愈方法,經現代醫學研究完善后,使用清瘟敗毒散對病馬服用的中藥療法,特別適合于因感染急性傳染性胸膜肺炎沒有根治而引發的慢性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馬。
2.2.4 注意事項
在對患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馬進行治療時,獸醫需要先對病馬進行采樣化驗,由于病馬出現高溫發熱,獸醫必須檢查分析病馬所患疾病,而不能使用退燒劑來降溫,濫用退燒藥反而使機體失去了保護,導致病情的加重。獸醫在結合臨床實際經驗對患病馬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時,可在患病馬治療前先做必要的藥物敏感測試。
2.3.1 加強飼養管理
建立健全的飼養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養殖馬的抵抗力,是防止養殖馬患馬傳染性胸膜肺炎傳播感染的最有效措施。養殖戶在日常飼養的過程中,應根據養殖馬的消化與生理特點,科學合理的搭配飼喂,精、粗料多樣化,精粗配比合理,滿足養殖馬最需要的營養水平,同時保證飲水供應充足,合理補給礦物質與鹽分。另外,在進入夏秋季節后,由于雷雨天氣逐漸增多,這種天氣下,養殖戶盡量不要帶馬群去牧青,并保證在馬舍內規劃好每匹馬的活動空間,保證馬舍內合理的密度,以避免馬舍內養殖馬處于過于擁擠的環境。
2.3.2 強化衛生防疫
為保證馬群不會出現馬傳染性胸膜肺炎傳播感染的情況,需要做好馬舍的衛生防疫工作,減少致病源寄生。日常飼養管理中一定要建立健全衛生防疫機制,定時對圈舍實施嚴密的衛生消毒,經常清除蚊蟲鼠害,及時清除馬舍里的糞便和墊草,也可用生石灰和各種殺菌劑加以消毒,減少馬匹飲用水的污染。
當養殖戶發現馬舍內存在患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馬后,應對全部馬匹進行檢查,找出所有的患病馬,單獨隔離出來,在隔離圈舍內精心喂養、看護,并防止與健康馬群等混群接觸,造成交叉感染或蔓延。同時還要密切觀察馬舍內養殖馬的生長狀況,由于馬傳染性胸膜肺炎傳染性較強,馬舍內可能存在病菌體,養殖戶需要每天對馬舍進行全面消毒,并用生石灰拋灑圈舍、運動場地以及周圍環境,并保證每星期一次,保持環境干燥、清潔衛生、陽光充足、通風良好,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并且每天早晚都要檢測飼養馬匹的體溫,及時發現生病馬和疑似生病馬。另外,還可以選擇使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各類養殖器械等進行洗滌和消毒。
2.3.3 科學引種
引種時一定要建立嚴密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案,禁止在冬春時節進行養殖馬匹買賣,最好選定在每年的5—9 月進行,如必須從異地引進時,應當避免在馬傳染性胸膜肺炎疫區引進,并且對于新引入的馬匹進行全面檢查,并進行隔離觀察。生產要求的引進條件,必須從管理規范、種群質量優異、種群來源明確、無重大動物疫情,并在當地政府畜牧獸醫種畜禽監督管理部門和科技技術員的指導下,科學、規范地引入。對于新引入的馬匹,必須要進行嚴密的傳染病流行病學調查、產品檢測、運輸檢疫、到場前隔離觀察。引進來的馬必須到5km 以外的隔離場養殖一個多月,并進行嚴密的健康檢測和考察后,證明馬匹身體健康方可混群養殖。
由于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一個危害性非常巨大的疾病,在進行馬匹養殖時,必須注意掌握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主要發生因素、診斷方法、處理對策和預防方法,盡量降低疾病的發生,把危險降到最低。若養殖過程中對病馬進行診治時,一定要結合患病馬所呈現的特點和臨床表現以及典型的病理學變化,對其進行正確診斷,然后采取對癥措施進行治療,保證馬養殖業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