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玲 劉倩 馮磊 李華濤 楊會光 盧巖
(1.青島森林野生動物世界公園有限公司,山東青島 266500;2.山東省青島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青島 266071;3.青島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山東青島 266109;4.北京動物園,北京 100044;5.圈養野生動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44)
大型貓科動物通常指非洲獅、虎、豹、美洲豹和雪豹等,同時,美洲獅和獵豹體型較大,也被視為大型貓科動物[1]。作為頂級捕食者,大型貓科動物的存在基于整個自然界,可以調節該地區的生態系統,增加其穩定性。近些年來,環境資源減少,疫源疾病盛行,使大型貓科動物的數量不斷下降,其保護性研究顯得尤為重要[2]。
腹瀉是圈養大型貓科動物的多發病,尤其影響幼獸的生長發育。圈養大型貓科動物發生腹瀉后,常出現軟便或者水樣便,會引起機體脫水、電解質紊亂,并發膿毒敗血癥、被動免疫失敗、異食癖等,嚴重時可導致其死亡。圈養大型貓科動物常見腹瀉性疾病依據發病原因可分為兩大類:非感染性腹瀉和感染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因素包括食物不耐受、食入異物和應激;感染性腹瀉因素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人工育幼的幼齡大型貓科動物容易出現食物不耐受的現象,從出生到1 月齡,幼獸主要以奶粉為主,如果幼獸體內缺乏乳糖酶,食用的奶粉又含有乳糖,會出現乳糖不耐受的情況,導致腹瀉;某些人工育幼的幼獸食物在從奶粉到肉類過渡的階段,也會出現腹瀉,可能是蛋白不耐受,也可能是其胃腸道未發育完善,不能很好地消化肉類食物。成年的大型貓科動物由于胃腸道已發育完善,食用的肉類飼料都由固定的廠家供應,如果每日按照正常程序飼喂,很少出現食物不耐受導致的腹瀉現象,但在室外場地,往往會有游客自帶肉制品進行投喂,一旦誤食,也可能發生腹瀉。
圈養大型貓科動物,由于好奇或者身體內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容易啃咬樹枝、石頭、鐵絲、麻繩、塑料袋等異物,這些異物進入胃腸道中,若未能及時取出,容易引發異物性胃腸炎、胃腸潰瘍或穿孔,嚴重時還能引發腹膜炎,這些病癥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腹瀉現象。通常,胃腸道異物的診斷需要借助超聲診斷儀、X 射線檢查儀和胃腸道內窺鏡來完成。
野生動物比家畜家禽對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更易發生應激。圈養大型貓科動物在受到應激原刺激,包括溫度、飼料轉換、運輸、噪聲、爭斗等,胃腸道微循環缺血、腸道菌群紊亂,進而出現腹瀉,這種腹瀉情況,往往在解除應激原刺激后,會較快速的消除,但如果應激原持續存在或者應激強度很大,不僅腹瀉的癥狀會加重,還會對大型貓科動物神經系統、免疫系統造成損害,甚至導致死亡。
引起圈養大型貓科動物細菌性腹瀉的病原主要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巴氏桿菌和魏氏梭菌等。當病獸免疫力下降,致病菌在腸道內大量增生和繁殖,抑制有益菌的生長,進而打破機體微生態平衡,導致腸道產生病變。一般從臨床癥狀很難直接判斷是哪一種細菌感染,需要結合血液學檢查、細菌分離培養、顯微鏡檢查、細菌16S rRNA 鑒定等實驗室診斷方法來確診。
近些年,引起圈養大型貓科動物病毒性腹瀉的病原逐漸增多,包括犬瘟熱病毒、貓細小病毒、貓杯狀病毒及貓冠狀病毒等。其中,細小病毒、犬瘟熱病毒對大型貓科動物來說是感染范圍最廣,致病性最強的病毒,引起貓傳染性腹膜炎的變異冠狀病毒是致死性最強的病毒,危害極大。貓杯狀病毒和普通型貓冠狀病毒對大型貓科動物的危害并不是很大,大多數病獸僅表現出對應的臨床癥狀,極少有致死病例發生。病毒性腹瀉最有可能的是野貓野狗隱性帶毒,通過間接接觸感染引起。
一般而言,當圈養大型貓科動物出現群體性發病,首先要考慮病毒感染,市面上現有的膠體金診斷試紙能快速判斷病原,具體還需要結合病獸臨床癥狀、血液分析、樣本PCR 檢測等來確診。
感染圈養大型貓科動物的腸道寄生蟲較多,目前報道的有獅弓蛔蟲、貓弓首蛔蟲等孢球蟲、絳蟲、吸蟲、錐蟲等。其中獅弓/貓弓首蛔蟲等孢球蟲感染率較高。大型貓科動物在患有腸道寄生蟲病后,不僅會出現腹瀉癥狀,還會出現貧血、營養不良的現象,幼獸患病嚴重時,還易出現生長發育障礙,極大地影響其健康。由于圈養環境中動物聚集,外展區大多是泥土地,難以完全徹底清潔,導致寄生蟲經糞口傳播或者土壤傳播。通常,寄生蟲病可以通過糞便直接觀察有無蟲體和顯微鏡檢查有無蟲體或蟲卵來判斷。
3.1.1 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圈養大型貓科動物的室內館舍要做到通風良好,采光良好,溫度濕度適宜,最好一間館舍一只動物,避免飼養密度過大。室外場地要提供遮陽避雨的地方,并且要及時清理鐵絲、塑料袋、斷裂尖銳的樹枝、麻繩、外來食物等,避免動物誤食。
3.1.2 科學合理飼喂
圈養大型貓科動物飼料種類較多,冷凍飼料有牛肉、羊肉、豬肉、雞肉、雞架、動物內臟等,活體飼料有兔子、雞、鴿子等,豐富的食物及合理的飼料配比有助于大型貓科動物營養均衡、良好生長。飼養人員在準備飼料時,尤其需注意冷凍飼料要解凍充分,避免動物食用過涼的飼料引發胃腸炎;夏季高溫天氣,飼料不宜常溫放置時間過長,容易滋生細菌或霉菌,如果飼料變質,要及時更換。
3.1.3 增強動物體質,提高免疫力
飼養大型貓科動物不僅食物要充足,日常營養及保健品的添加也是必不可少的。如電解多維用以預防維生素、礦物質缺乏;鈣磷速補用以補充機體鈣磷離子;益生菌用以調節胃腸道菌群,提高機體免疫力等。
3.1.4 做好消毒滅菌工作
消毒滅菌工作要徹底、完全,內館舍主要是墻體、地面、水盆、料槽消毒滅菌,外場地主要是土壤、水浴池消毒滅菌。一般內館舍需要每天噴灑消毒液,一個月內至少進行一次紫外線燈和火焰消毒滅菌;外場地水浴池一周消毒一次,土壤消毒一般為一年兩次。常用的消毒劑分為醇類消毒劑、含氯消毒劑、含碘消毒劑、季銨鹽類消毒劑等,具體使用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
在圈養大型貓科動物飼養中,極端天氣是不可避免的,但極端天氣造成的應激是可以減小的,例如天氣炎熱,可以給動物提供水浴池解暑;天氣寒冷可以啟用供暖設備;雷鳴暴雨天,減少外放等。運輸應激在所有應激中是最常見的,交換、搬遷、輸入、輸出等,在這些工作過程中動物會因受到抓捕、捆綁、裝車及運輸中禁食禁水、擁擠、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等因子刺激,產生運輸應激。減少運輸應激最有效的方式是日常做好動物行為訓練,實時脫敏,轉運過程中避免采取大聲恐嚇、棍棒驚嚇等方式;運輸籠箱大小要合適,避免擁擠;到新的環境中,最好是以往熟悉的飼養人員先飼喂一段時間,新的飼養人員同時跟進,直至動物精神放松、行為正常。其他應激如飼料轉換,需要采取新飼料由少到多,舊飼料由多到少循序漸進的過渡方式;動物打斗一般出現在發情季節,需要采取一獸一籠,輪番外展放養的模式。
病毒感染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疫苗免疫。常用的有貓三聯疫苗,預防貓細小病毒、貓杯狀病毒、貓皰疹病毒,圈養大型貓科動物一般在8、11、14 周齡分別接種貓三聯疫苗第1 劑、第2 劑和第3 劑;犬瘟熱疫苗需要在12、15、18 周齡分別接種第1 劑、第2劑和第3 劑;基礎免疫之后,還需每年接種一次,用于加強免疫。
圈養大型貓科動物寄生蟲驅殺的重點永遠是防大于治,合理預防寄生蟲感染,降低寄生蟲感染率和感染強度才是最有效的工作。腸道寄生蟲病在季節分布上為夏秋季節高發,因此一般每年的驅蟲工作會集中安排在3、7、10 月,工作之前還需要進行糞便寄生蟲檢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性用藥,常用的驅蟲藥物有阿苯達唑、阿維菌素、百球清、吡喹酮、伊維菌素、多拉菌素等。
圈養大型貓科動物出現非感染性腹瀉時,例如食物不耐受,需要及時更換胃腸道適應的食物,并適量口服蒙脫石散和益生菌等;食入異物可以采用灌服植物油促排泄、胃腸道內窺鏡取出異物、開腹取出異物等方法;應激需要第一時間截斷應激原刺激,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益生菌等用以抗應激、增強免疫力。
感染性腹瀉中如果出現細菌感染,需要進行藥敏實驗,選取敏感的抗生素使用,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采用止吐、止瀉、止血、補液等對癥治療方式;如果出現病毒性感染,則需要選擇抗病毒藥物,比如干擾素、黃芪甲苷等[3],同時還需要使用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退燒、強心、利尿、止吐、止瀉、止血、補液等對癥治療措施。
引起大型貓科動物腹瀉的原因主要有食物不耐受、食入異物、應激及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等,日常預防應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反應、做好免疫驅蟲工作,一旦動物發生腹瀉性疾病,應先找出致病原因,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隔離和對因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