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青,項 陽,孫貝貝,王曉玲
阜陽市氣象局,安徽阜陽 236000
阜陽市地處淮河上中游,季風氣候明顯,旱澇災害頻繁[1]。阜陽市是農業大市,是國家重要糧食基地,而農業是受氣象災害影響最為敏感的行業,農村是氣象災害防御的脆弱區,農民是受災影響最大的弱勢群體。在這種形勢下,農氣象服務對“三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完善的氣象服務能夠讓農民們提前做好對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2]。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氣象局先后出臺落地一系列氣象為農服務重大舉措,推動氣象服務“三農”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持續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3]。氣象為農服務已成為社會關注度高、服務效益明顯的公共氣象服務核心業務。
阜陽市氣象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氣象局的正確領導下,基本建成了結構完善、布局科學、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保障阜陽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能力顯著提升[4]。阜陽氣象事業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服務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尤其是為農氣象服務,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困難和瓶頸,具體表現在:一是氣象監測能力有待增強;二是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精準度有待提高;三是氣象服務產品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有待解決;四是氣候趨利作用和氣候變化應對能力有待加強;五是氣象科技創新平臺對氣象業務支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總結阜陽市近年來“三農”氣象服務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對照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探索做好為農氣象服務工作的改進方向,提出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開展為農氣象服務的具體措施,把握“三農”生產需求,完善氣象服務內容及方式,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可靠技術保障。
阜陽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下轄3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10 118 km2,截至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17.1萬人[5]。阜陽市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9 728 km2、棉花種植面積8 km2、蔬菜種植面積1 104 km2。糧食年總產量529.9萬 t,其中,夏糧產量324.6萬 t、秋糧產量205.3萬 t、油料產量6.8萬 t、棉花產量566.4 t、蔬菜產量458.6萬 t。同時,名優土特產品品種繁多,開發潛力很大,農業特色產業主要有雜糧、油料、蔬菜、瓜果、食用菌、中藥材、花卉等。截至2021年底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874元[5]。
首先,加強對氣象關鍵技術的攻堅。圍繞國家“三農”工作重點,不斷創新氣象科技服務手段[6]。大力實施研究型業務建設,加強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氣象融合應用;建立阜陽超級觀測站、皖北國家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開展淮河、洪汝河、泉河、潁河、黑茨河、茨淮新河等重點流域、行蓄洪區氣象災害的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技術研究;強化新型氣象探測設備的應用,開展不同波段天氣雷達資料融合應用;為建立阜陽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創新平臺提供支持。
其次,加強氣象科技協同創新。加強院校合作,與南京大學、阜陽師范大學、省級氣象業務科研部門等合作,搭建氣象相關創新平臺和學術交流平臺。加強部門之間合作,強化與市科技局、市應急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等之間的協同協作,探索共同設立科研專項,開展技術攻關,推動跨行業協同創新,以科研攻關和學術研究等為重點,推動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最后,加強氣象科普陣地建設。農業生產與氣象密切相關,應加強氣象科學等知識宣傳普及,使廣大農民掌握更多農業種植、防災減災知識,更好地應對氣象災害風險,將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7]。推進阜陽氣象科普基地和數字氣象科技館建設,應用場景模擬、全息投影等多種形式展現氣象科普作品,打造一批氣象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借助市(縣)科協組織力量,探索搭建跨行業、跨領域氣象科普互動交流平臺,打造阜陽氣象科普品牌。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和農村防雷安全科普宣傳,提升氣象科普的社會效益。
首先,氣象災害易發區和重點區域氣象監測能力。加強對淮河流域和洪汝河、泉河、潁河、黑茨河、茨淮新河等防汛重點河流的氣象災害和次生災害易發多發地區、行蓄洪區的氣象監測,加快建設X波段天氣雷達、風廓線雷達、激光雷達、微波輻射計、三維閃電定位、大氣電場儀等,加密地面觀測站網密度、更新和升級氣象觀測設備,提升暴雨、雷電等中小尺度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能力,為防災減災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其次,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利用目前信息化成果,建立基于大數據技術的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市級天氣預報業務流程,打造市級天氣預報業務“阜陽樣板”。充分利用多源氣象資料融合系統,提高災害性天氣監測快速融合更新能力。完善無縫隙精準化預報業務,大力提升氣象預報的定時、定點、定量水平。大力發展智能網格預報產品本地化釋用及應用技術,探索數值天氣預報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開展短期時效(1~3 d)強對流、暴雨、大霧等災害性天氣逐3 h潛勢預報。加強對淮北雨季、秋季連陰雨、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雨雪等高影響過程的氣候監測預測。發展氣象次生災害風險預警技術,提升對重大氣象災害和暴雨誘發洪水、城市內澇等災害預警能力。
再次,氣象災害風險防范能力。利用全市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優化暴雨、暴雪、大風、高溫等重大氣象災害監測識別評估指標體系,構建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模型,提升對重大氣象災害風險定量化評估業務能力,進一步發展重大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業務。針對農業病蟲害、道路(航運)交通、重污染天氣等氣象次生災害,建立氣象影響預報及氣象次生災害風險評估預警業務服務體系。推進氣象協理員、信息員、聯系員等基層隊伍建設,健全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隊伍,建立“網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務、多元化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隊伍網格化組織體系,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綜合減災體系,構建“網絡+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新模式,推進將防雷工程納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根據阜陽市夏季雷電近10年日記錄統計表明,雷電活動最強區域在農村,多發生在潁上、阜南以及臨泉,受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沒有很精細地劃分雷暴的落區。2010—2016年間阜陽市閃電定位監測數據顯示,在此期間阜陽共發生閃電25 531次,最多發生在臨泉縣與阜南縣的交界處,潁上縣以及臨泉縣的農村地區次之[8]。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標準化和農村多雷擊地區雷電防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綜合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
最后,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為先導的各部門應急聯動機制,打通預警信息發布、氣象災害防御、災害發生救助和災后重建等全過程的防災減災救災鏈條。發展應急廣播等預警信息快速傳播手段,構建社會全媒體資源快速精準傳播體系。加強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的應用,研發面向媒體渠道的預警綜合服務產品,發展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精準靶向發布技術,搭建阜陽市預警信息靶向發布平臺。
首先,升級、改造現有農業氣象觀測站點。針對阜南杞柳、老集生姜、太和貢春、李興桔梗、潁上大米、界首馬鈴薯、戀思蘿卜、口孜大蒜等特色農作物和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需求,新建12套小氣候觀測站、12套特色作物實景監測站,新增10套農氣觀測便攜式測量儀,強化農業氣象服務一體化平臺系統本地化應用。
其次,完善農業氣象監測網絡。建立阜陽市流域智能氣象服務綜合業務平臺、搶險抗災救援輔助決策氣象服務系統、綜合交通惡劣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和消防救援應急氣象服務保障系統,全面提升防汛救災、綜合交通、消防救援等決策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市級氣象融媒體中心,強化公眾氣象服務產品制作能力。搭建阜陽市預警信息靶向發布平臺,實現對受影響區域公眾的精準手機短信發布,建設覆蓋全市的預警信息接收終端,實現氣象預警信息到村、到戶、到人。
提升糧食安全氣象保障服務水平。針對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重點區域農業生產需求,做好全流程、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利用高分衛星遙感對主要農作物進行種植面積提取、病蟲害監測和產量估計等農情服務。發展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和影響評估業務,推進農業氣象災害影響預報、評估定量化和規范化。做好對小麥赤霉病、條銹病等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氣象條件等級預報和防治農業天氣預報服務。針對小麥制種,開展從播種到收獲幾個關鍵生育期對各氣象因子的要求研究,提供相應需求的氣象服務,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氣象保障服務。
強化鄉村產業發展氣象保障服務。圍繞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需求,開展設施農業、特色作物等農業氣象災害影響預報評估及災害防控、關鍵農事活動農業天氣預報等服務。強化市、縣氣象部門聯動,為“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提供針對性服務。
豐富農村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加強一體化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平臺應用,建立集生產—管理—品質評價—保險在內的全流程農業氣象服務產品體系。依托惠農氣象APP,做好面向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強化農村氣象災害科普宣傳,提高村民防災避災意識和能力。按照特色定位,遵循交叉互補原則,建設淮河王家壩、阜陽雷達站等氣象科普館,實現場館有特色,科普有成效。組建氣象科普講師團隊,加強科普作品創作和產品研發。搭建跨行業、跨領域的氣象科普互動交流平臺。
提高農業氣象服務基礎支撐能力。優化、完善全市農業氣象觀測網絡,推進氣象、農業農村部門間設備共建、數據共享,依托兩部門試驗站網絡平臺,聯合開展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和糧食種業等氣象服務技術研發和產品應用。成立阜陽農業氣象服務中心,開展主要作物和特色農業氣候資源利用、氣候好產品評價等相關技術研發,提供區域現代農業氣象保障服務。
增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助力抗旱減災。推進阜陽飛機增雨基地建設,完善監測指揮體系,提高作業保障水平。開展助力農業抗旱、生態修復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加強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大力提高阜陽區域中心城市、淮河(阜陽)生態經濟帶等區域的人工影響天氣基礎保障能力,積極融入長三角人工影響天氣氣象服務分中心建設。
首先,深化氣象改革,完善體制機制。適應自動化的新形勢,推進市、縣觀測和預報業務考核改革,優化市、縣業務服務布局分工和流程。加強氣象標準化建設,深化氣象標準應用。加強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與業務的融合,并推進質量管理向預報、服務等領域拓展。完善專業氣象服務機制,分類推進專業氣象服務發展,打造服務品牌。鼓勵和引導多元主體提供氣象服務。推進氣象“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聚焦智慧氣象和政府數字化轉型,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落實行政審批“雙公示”“好差評”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動“互聯網+監管+信用體系”建設,落實“標準地”改革任務。
其次,建立合作機制,推進共建共享。做好本規劃與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的協調。建立健全規劃有效實施的保障機制,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規劃發展目標和各項重點任務順利完成。深化新一輪局市合作共建機制,推進合作協議落實,成立潁州、潁東、潁泉三區氣象服務機構,增強氣象部門與各級地方政府的聯動能力。深化氣象、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應急管理、水利、林業等部門在災害防御、專業服務、工程建設方面的合作。進一步加強氣象科技創新開放交流合作,完善資源共享、成果轉化、人才交流等配套政策措施。
最后,夯實人才基礎,激發創新活力。實施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345”計劃,培養一批熱愛氣象事業、勇于創新發展的首席氣象專家、優秀氣象人才和基層青年骨干,打造氣象科技創新人才梯隊。加強氣象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為氣象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強化干部隊伍建設,建設一支政治過硬、能力突出的技術干部隊伍。圍繞氣象業務科技關鍵技術,組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形成更加積極、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優化氣象人才的發展環境。
聚焦鄉村振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安徽及阜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強化科技創新,落實改革任務,全面推進阜陽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為建設“三地一區一城”、勇當皖北振興排頭兵、譜寫現代化美好阜陽新篇章提供高水平氣象保障。
氣象助力鄉村振興,目前已列入阜陽市氣象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氣象局的正確領導下,提高“三農”氣象服務能力正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目標將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