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緯軼,潘文俊
1.廣東華南水電高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611;2.廣東省水利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廣州 510611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農業關系國計民生、社會穩定,更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在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推行工業強國的今天,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多年連續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均直指“三農”問題。水利工程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關鍵設施,良好的水利設施是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關鍵。同時,良好的水利工程,還需要加強后期管理與維護,從而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灌排澇、抗旱的作用,避免發生“今年建、明年爛”等問題。因此,做好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和維護是需要每個水利工作者需要重視的問題[1]。
南雄市坪田鎮全鎮國土面積138.26 km2,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包括丘陵、山地、崗地、平原。南雄市坪田鎮屬于井渠結合灌溉區,全鎮擁有農田灌溉機井400余眼,井灌面積1 800 hm2,低壓節水管道灌溉面積1 200 km2。這些農田水利工程為當地糧食生產、農業發展、防汛減災、保護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受對外區水源依賴程度高、管理制度不完善、工程不配套等因素的影響,南雄市坪田鎮農田水利工程管理滯后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制約南雄市坪田鎮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瓶頸。
南雄市坪田鎮農田水利工程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再加之運維人員較少,后期運維存在較大壓力,一是部門工程存在年久失修、影響使用的問題。例如,樹枝、雜物等垃圾堵塞了渠道,影響了渠道過水量,甚至存在不能過水的問題;二是因水庫年久失修,存在泥沙淤積問題,導致水庫容量小;三是排澇泵站閘門、啟閉機等受到銹蝕,影響了使用;四是提水工程機組存在老化現象。
此外,南雄市坪田鎮農田水利設施在秋耕后沒有很好地做好維護工作,部門農田水利設施在損毀后長期無人過問,只有春耕進行農田灌溉時才發現設施損壞,影響了農作物的及時灌溉,造成農作物減產減收。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當地財政資金吃緊,政府機關只籌集到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資金,而后續養護資金缺乏,導致村鎮一級養護能力不足;二是南雄市坪田鎮農田水利工程養護設備和人員匱乏,不能滿足當地點多面廣的設施養護要求,再加上南雄市坪田鎮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導致農田水利設施維護的人力資源缺乏。
南雄市坪田鎮大量農田水利設施興建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缺少統一規劃,且當時資金、技術條件有限,因而建設標準較低,相應的配套設施很不健全。例如,干渠有渠道設置,但小的支渠則無任何配套設施,導致一些偏遠地區無水可用。南雄市坪田鎮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農村新修道路、房屋越來越多,因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一些天然河道被截斷,灌溉能力、排澇能力降低。此外,南雄市坪田鎮農田水利工程現行的招投標和建設模式導致工程被發包給很多企業,在施工中部分企業為了減少麻煩而完全按照設計圖紙施工,出現了有溝無橋、有路無涵的問題,導致地方民眾填溝造路,影響了農田水利設施的使用。
鄉鎮水利部門普遍存在工作環境差、待遇低等問題,尤其是南雄市坪田鎮財政資金少,多數業務素質高、有能力的年輕人都不愿去鄉鎮一級水利部門工作,現有工作人員也僅僅將水利工作作為跳板,條件成熟就跳槽離開。當前,南雄市坪田鎮水利部門留不住人才、缺乏對人才的引進,現從事水利工作的人員較少,并且年齡大,工作任務重,每人需要負責2~3個區域的水利管理工作,很難有精力向農民開展水利工程灌溉等技術指導工作。
此外,由于南雄市坪田鎮水利工作人員年齡偏大,學習能力較弱,信息化程度不高,甚至不能勝任常規的信息系統操作工作.面對當前農田水利設施的更新,例如新增的傳感器網絡和自動化設施等,工作人員信息化服務能力較低明顯影響了新設施的使用,也阻礙了農田水利工程管理能力與服務能力的提高。
當前,南雄市坪田鎮的水利工程自動化、信息化程度明顯偏低,多依賴于人工操作,水肥利用率低、灌溉精度低、數據處理慢等問題較為突出。因南雄市坪田鎮智慧水利建設落后,尚未實現農田水利工程聯網管理,區域間資源不能實現共享,導致多數斷面未檢測,技術資料不準確、不全面,不能滿足當地水污染防治與水環境保護的要求,影響了農田灌溉一體化進程,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此外,南雄市坪田鎮水利部門部分工作人員存在安于現狀的想法,在工作中照搬以往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照搬領導指示、文件規定、成功經驗,不敢根據實際情況去開展工作,主動創新的意識不強,缺乏改革創新的精神,而依托信息系統實現快速的信息處理和自動化的設備控制,是建設高標準農田水利系統的必由之路。
第一,由水利主管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共同成立由國土、自然資源、發改委等部門組成的農田水利設施領導小組,縣鄉村逐級簽訂責任書,形成齊抓共管、統一協作的良好局面[3-4]。
二要落實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加強對核電等重點取水戶的監督檢查,開展取水戶計劃用水管理及取退水的全過程監督管理,加大違法取水戶查處力度。嚴格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開展水資源論證后期評估和規劃水資源論證試點。指導流域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
第二,構建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管護措施,制定明確的管護目標,農田水利設施的日常運行和養護等工作要由專人負責,做到責任到人。例如,應由政府相關部門管理的農田水利工程,要由相關部門承擔管護責任;明確發包的工程,雙方要簽訂合同,發包方要出具授權書,承包方要確保工程質量。此外,為確保水利工程質量,要成立農田水利工程質量監督小組,制定績效考核制度,采取實際調查或征詢當地群眾意見等方法,對農田水利工程的組織管理、運行維護等方面進行考評。同時,與主要負責單位及個人簽訂三方責任書,確保建設和管理任務的順利完成,并定期維護保養農田水利設施,防范農田水利設施帶病運行;農田水利工程要做到日巡月檢,對發現的問題要及時處理,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壽命與工程效益。
第三,就農民對水利設施管理參與性不強、能力弱的問題,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村村通廣播進行維護技術的宣傳,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構建以農民為主的管理新模式,充分發揮農民管護方便的優勢,組建管理水平高的農民管理隊伍,促進農田水利工程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針對當前農田水利工程管理資金不足的問題,應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縣鄉農田水利部門要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爭取資金,如水利建設資金、環境治理專項資金等[5]。第二,在傳統資金短缺的基礎上,可通過形式多樣的投資與籌資模式,吸引社會閑散資金、村集體與個人資金參與農田水利工程投資,構建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閑散資金、村集體及個人投資統籌發展的多元化籌資模式。第三,在資金管理上,要做到專款專用,嚴禁擠占、挪用或截留,實行專款專賬管理,并成立由水利、財政等部門組成的聯合檢查小組,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定期監督檢查。同時,定期做好財務公開工作,對向集體及個人籌集的資金,在使用前要公布其用途,事后公開使用情況,做到資金的管理與使用透明、公開,提高資金利用率,節約農田水利工程管理成本,提高管理質量[6]。
第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要選擇優良的施工隊伍,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以招標方式選擇施工隊伍,并且施工所用的鋼材、水泥及砂石等原材料要嚴格抽檢,質量檢驗不合格的建材要嚴禁入場,保證工程使用合格的建材[7]。同時,農田水利設施要實行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項目負責人對施工項目的整體負責,技術負責人對技術水平負責,施工人員對項目的施工質量負責。
第二,嚴把現場施工質量關,建設、施工及監理等參建單位要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施工措施、工程進度等要確保施工質量,質量安全監督部門要組織相關人員做好質量培訓,組織施工人員觀看與安全事故相關的紀錄片,并組織施工人員就“如何在施工與管理中避免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這一課題開展交流討論。此外,對爆破工程、隱蔽工程等要設置獨立的質量負責人,負責農田水利工程的質量管理;在施工現場設置警示版及安全線等,確保農田水利工程從施工階段到竣工階段的安全。
第三,農田水利工程竣工后,水利部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安全檢查,對存在質量問題的工程要責令相關部門立即整改,并做好后續跟蹤工作,對整改不到位的部門要給予通報并嚴肅處理[8]。
第一,充實基層水利人員力量,做好水利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大學教授去縣(鄉)水利部門開展技術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管理能力,豐富基層水利工程管理人員的知識儲備,促進基層水利工程事業的發展[9]。
第二,就基層水利部門難以留住人才的問題,首先,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健全人才激勵措施,構建靈活多樣的用人機制,吸引學習能力強、踏實肯干的高水平水利人才[10]。同時,優化分配制度,將人才開發和教育培訓經費適當向基層傾斜,并撥出專項資金,用于提高專業技術的人才待遇[11]。其次,立足本地實際,重點培養本土水利人才,參與當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12]。
第三,構建農田水利工程的長效管理機制,省(市)水利主管部門要加強技術培訓與業務指導,提高基層農田水利工程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并與管理人員簽訂責任合同,明確用水集體和個人的責任,督促管護單位和工程負責人要認真履行工程的管護義務,強化農田水利工程基礎設施管護,并根據上級部門的要求,做好農田水利工程信息的收集與上報整理工作。
推廣農田水利現代化有助于提高農田水利工程的利用效率,縣(鄉)級水利等部門要結合區域實際,借鑒發達地區農田水利信息化技術模式,加快農田水利現代化與信息化建設步伐,例如,構建水利信息化+自動化控制系統,從而實現對農田水利工程的統一部署、規劃。
第一,各地需要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采取智慧農田灌溉系統,做到管理的智能化與自動化。各地農田墑情監測站要及時監測并收集風力、土壤等信息,并利用信息化系統自動收集水位、農田墑情等數據,及時上報農業、水利等部門,協助其進行決策,自動調度泵站、閘門等配套設施,做好農田的灌溉與排澇等工作。建議有條件的縣鄉可以著手構建微灌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智能化控制系統,從而提高自動化控制的應用區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農田水利工程的利用率,提高對農業生產的服務能力。
第二,進行農田水利工程的網絡化管理,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對農田水利工程進行管理,借助物聯網,在計算機中安裝相關軟件,利用特定模型等將各類模型歸入傳感器網絡,管理人員只需在系統中輸入相關命令就可快速控制農田水利工程設施,使得管理更精確,從而提高用水效率。此外,從水利管理的核心出發,還要加強傳輸、控制及監測等軟件的應用,逐步實現骨干河流的自動化控制,使縣(鄉)水利工程朝著自動化、遠程化、信息化方向發展。
農業發展離不開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并且農業發展將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水利、農業等部門必須提高對農田水利工程的重視程度,結合區域水利設施現狀,增加資金投入,引進專業的技術人才,建設符合本地農業發展的農田水利工程,滿足農田灌溉需求,確保糧食穩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