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娟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
通識課在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1]。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因此,在通識課教學改革過程中,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對促進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是將思想引導與價值引領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有效發揮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課程隱性教育優勢,做好大學生價值引領工作,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有利于取得高質量育人效果。二是有利于落實“三全育人”教育要求,形成育人合力,在“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對促進學院內涵建設、高質量發展、專業群建設等具有極高的推廣和應用價值[2]。
在通識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厘清新形勢下課程思政的新目標與要求,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對于完善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的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因此,應明確實施課程思政的難點問題,以促進二者的有機融合。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如何將思政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有效融合,如何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來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以進一步挖掘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地解決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的問題,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如何進行改革,是當前高職院校在通識課教學改革中實施課程思政的難點問題之一。
當前,思政課程與非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局面還未完全形成,教師對于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兩者之間關系的理解還存在一定誤區。高職院校在實際教學中,開設的通識課程一直偏重知識的傳授,弱化甚至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識傳授部分,知識內容對大學生的挑戰性不強、新穎性不足、吸引力不夠,學生參與度不高,學習成就感不強,教書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影響課程目標的實現。如何從學校領導、教師、學生等方面提升重視程度,從而實現課程思政全面育人是目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施所面臨的首要問題。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是一門通識課,主要是促進學生掌握職業發展與規劃的基本理論及方法,引導大學生深入認識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與發展觀,自覺提高管理能力、就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職業素養,理性規劃職業生涯發展。
首先,加強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和制度保障。在大思政格局下,制度保障是重要環節,高職院校應厘清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與區別,重視非思政理論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過頂層設計,制定具體的規章制度,明確各相關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職責、要求與目標。切實把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納入人才培養工作,進一步提升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水平,提高廣大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在組織上、制度上、各類資源上全力保證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3-4]。
其次,加強授課教師的重視程度和思想認識。高職院校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在充分了解當前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資源、教學效果等教學基本現狀的前提下,分析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困境和存在的問題,分別從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思想意識、學生參與度、吸引力等方面分析問題及主要影響因素[5]。
在教學目標設置方面,應規劃如何設置通識課課程思政目標,解決學生為何學的問題。在通識課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通過改進課程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掌握職業發展與規劃的基本理論及方法,實現課程德育建設目標。在課程思政理念下,解決學生為何學的問題,促進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自然融合,以在知識、技能傳授中強調價值傳播和理論引領為課程目標,構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通的課程內容,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新時代生力軍。實行課程知識傳授、思想引領、能力培養等育人方式,努力達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以實現德育育人目標。
在教學內容方面,應加強通識課課程思政內容的選擇和組織,解決高職學生學什么的問題。教學內容應力求實踐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突出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切實增強針對性,注重實效性。教學內容改革可通過分析各章節的具體內容,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如在就業能力培養與提高部分,可以融入競爭意識、協作精神、工匠精神的培養,誠信、擔當、友愛、奉獻等品質的錘煉,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
在拓展教學素材方面,通過課堂內外討論當前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典型案例、歷史人物、經典故事等,引發學生思考和比較,加深對學生價值觀、思維、心理和情感的影響;注重在各類綜合活動中挖掘思政元素以及活動本身蘊含的文化內涵。在教學實踐方面,應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解決學生的應用和實踐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其實踐能力。
在教學方法方面,應明確通識課課程思政的方法及思政目標與課程融合的標準,解決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教學方法與環節的改革關系到課程思政理念的真正落地。在課程思政與該課程內容融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中應充分將課程思政明確到教學目標中、融入教學內容中、落實于教學過程中,從而有效解決教學問題,實現三全育人的目的。高職院校要在遵循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規律的前提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提高教學效果;教學手段上可以利用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線上線下等方式,尤其是可以采用微課、微視頻等新媒體對專業課程內容進行拓展。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可從知識點中發掘,利用“知識與思政”的“點、線、面”的思路,實現課程思政深度、廣度的延伸和德育內涵發掘[6]。
在教學效果方面,應通過解決通識課教育教學的需求與問題,來解決學生學習的效果提升和評價反饋等問題。首先應加強就業指導教師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和素質,進而提高就業指導水平。對于任課教師的監督與評價要實行聽課、評課、反饋等機制。校內外督導不定期聽課,將課程思政納入課堂督導的重要指標,納入教師職稱評定的重要參考范圍;對于學生的教育考核方面,增加思想政治內容的考核,可通過課堂提問、考試測試、發放調查問卷等多元化方式,了解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評價和需求,提出思政課程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融合的教學改革建議及措施[7]。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視域下通識課的教學改革,需要通過完善制度、優化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等途徑充分發揮思政教育作用,提高教學質量,形成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