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鄭學貴,吳璇璇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遼寧興城 125105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趨于復雜化,一些大學生出現價值觀念扭曲、政治信仰模糊等不同程度的問題,這就對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講話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立德樹人,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使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如何在當前形勢下,通過分析學生的特點、課程思政改革的要點、教師教學的創新點,優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在混合教學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理想信念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改革,在培養核心技能的同時做到立德樹人[1],提升課堂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是目前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是培養適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而船舶制造業,大多是軍工企業、涉密部門,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愛國主義教育更為重要。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深入開展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應將立德樹人作為同等重要的思政教育工作來抓。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著本質區別。思政課程專指以培養思想政治素養為核心的思想政治類課程及相關教學活動,其課程目的在于立足國家新時期人才培養側重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專項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而課程思政并不是專指具體的某一課程或某項專項活動,而是將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各類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就是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價值引領,在保證專業技能教育成果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并舉,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2]。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在引導學生積極健康成長的基礎上,為其構建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人是社會群體內的個體,其想在社會群體內生活首先應具備的是其與大環境、與國家精神相通的價值取向,只有個人與集體的發展方向相同,個人才能在集體中發揮最大限度的創造力與激情。因此,高職院校要秉承技能培養與立德樹人并重的價值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基于這一理念,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究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的思想道德建設內涵,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能夠同向同行。
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將課程思政建設理念融入專業課程;在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上,根據課程思政建設理念的要求,將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的職業素養、職業精神進行深度挖掘;在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上,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指導,將思政建設的相關內容深度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3]。
雖然國家教育部一再強調育人與育才并行,但是很多高職院校的專業技能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剝離開的。課程內容設置一般會涉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其中素質目標的內涵建設就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一個分支。但是,大部分的專業課程在素質目標建設部分仍然停留于目標闡述,并沒有相應的內涵建設。
同時,作為以服務軍工、面向船舶為主要辦學宗旨的船舶類職業院校,其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以軍工企業為主,而且很多企業都是國家重點船舶建造單位,對于企業員工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要求較高,這就要求畢業生要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專業課中融入中國造船技術的發展歷程,以及現階段我們國家造船技術的現狀等專業性較強的問題,極易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而由專業課教師結合專業知識進行講授,認識問題的角度也煥然一新,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一般的專業課程教學中很少引入此類內容[4]。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除了具有扎實的專業教學功底,還要能夠解答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面對當今社會各種負能量信息,教師有義務在課堂中加入正能量元素。首先,要增強專業教師思政教育的意識感和責任感,學校層面要出臺一些政策性文件引導專業教師積極主動地在專業教學中恰當地融入思政教育,并提供思政系統培訓與學習平臺,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教學效果;其次,師德考核細則具體化,師德是體現一位教師是否合格乃至優秀的基本要求,應體現在教學的整個過程。因此,在師德考核中加入思政教育建設的成效評價,并將專業教師的思政培訓學習作為一項考核指標,如將學習強國這類學習平臺的日常學習積分作為一項基本指標,使其能夠從專業、思想、信念等方面給學生作表率,促進教師學生共同提高思想、共同成長[5]。
課程思政是一種理念,專業不同,課程不同。船舶柴油機使用與維護課程作為船舶動力工程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船舶柴油機主要部件拆裝、系統維護、性能測試、整機運行等幾部分,該課程的學習為船舶動力設備維修、船舶動力裝置安裝等后續課程奠定了基礎。一直以來該課程的教學側重于專業技術能力的教授與培養,在拆裝、調試的實操流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有機融入案例進行課程導入,設置資訊與拓展欄目,將船舶發展史、柴油機發展史等相關專業歷史融入拓展知識區,作為借古論今的案例來體現我們祖國如今的強大與昌盛,同時,還要保證內容的客觀性,分析科技發展的不足之處,以鼓勵學生以振興制造業為己任,努力學習技能知識。這種融合與改進將大大提升船舶柴油機使用與維護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針對現今新時代大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點,將教學資源、教學設計、教授方式進行調整與改革。該課程已經制作了微視頻、教學錄像、多媒體課件、動畫、仿真實訓軟件、項目化教學情境等大量教學資源,并上傳優慕課進行線上線下理實一體混合式教學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改革基礎上,將整個船舶動力工程技術專業課程統籌,構建船工學堂,進行線上開放精品課程開發;對課程資源進行深度更新,定期上傳時效性強的企業案例、課程教學與實操錄像、現場圖片、實訓室實操、工作視頻等資源;在平臺上設置課程思政專欄——青春風采,將大國工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案例上傳,開通討論區,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討論區問題,并完成布置的任務。通過討論區留言、學生評價、發放問卷等方式,對課程平臺設計與教學效果進行全面掌握,不斷優化和改進課程。同時,將一些優秀的學習平臺及節目鏈接推送給學生,如學習強國、大國工匠、航拍中國等,這些作為學生的課后業余拓展資料,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互聯網+”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開辟了全新的改革路徑,實現了專業課程體系的整合,拓展了新的應用平臺,加大了專業資源的社會覆蓋面。根據課程思政理念對高職院校專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船舶柴油機使用與維護課程為例,對船舶專業技能課程和課程思政理念進行混合式教學融合,探索課程思政建設途徑,對船舶相關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課程思政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與借鑒意義,符合國家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