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馨,杜 娟,曹廣博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遼寧興城 125105
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信息化教學手段日新月異的當代,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革,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是雙高建設的重點建設專業,船舶建造課程又是船舶工程技術專業三大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船舶建造課程經過多年的改革、教學理念的更新及實踐,可以說課程建設已經比較完善并已形成鮮明特色。目前應該積極探索更有效更適合當前及專業本身的教學模式,在原有教學做一體化的基礎上,實現線上線下混合、理論實踐混合的教學模式,打造符合當代大學生發展的智慧課堂,從而更好地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船舶建造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理論和實踐上突破了傳統教育中“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驗實訓課程”模式的框架,通過設置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授知識點的同時學生可以同步進行操作,構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素養和技能訓練框架,豐富實踐教學環節,突顯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1]。理論知識點講授與實踐操作是有機融合交替進行在完整的教學過程中,具象與抽象是交錯呈現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理論與實踐不存在先后關系,而是理中帶實、實中帶理。船舶建造課程混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并不是粗略地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形式上相融合,而是基于學生技能和技巧產生的認知規律來完成理論知識點與實踐操作的有效融合[2]。它不僅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重組,還是包括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場地、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教材建設、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整合。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探究船舶建造課程混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針對職業領域(崗位設置、崗位能力、企業人才需求狀況、畢業生質量跟蹤等方面)調研分析的結果,請企業專家、教育專家、課程專家、專業講師一起對職業領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剖析、整理、總結,最后歸納出要實現這些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知識和職業素養要求,在此基礎上精練總結出相對應崗位的核心職業能力、職業知識、職業素養,形成新的符合理實一體化要求的船舶建造課程體系。與以往船舶建造課程相比,在顯性知識的總量上沒有變化,且增加了隱性知識和實踐技能,且在知識的排序方式上發生了變化。它與實際的專業典型工作順序相對應,或者是與對實際工作過程進行歸納、抽象、整合后的專業工作順序相對應,以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融合為前提,來滿足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
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將崗位任務融入教材,并以學習任務列表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當學生領取到學習任務列表時,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練習技能,也可以將自己的作品或練習視頻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上,教師依據視頻內容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教材增添學習評價單,對每個學習任務進行評價考核,以項目測試和課后作業作為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考試方法[3];教材增添視頻教學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對教材二維碼的掃描來觀看視頻教學內容,使教材內容更加形象生動,突顯信息化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中的運用,迎合了現代的教育教學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學,教學實施充分體現混合式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特色,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分別在線上和線下相互交叉、配合。從課前的線上學習到課中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再到課后的線上學習,學生實現了隨時隨地學習及個性化學習。教師借助信息化手段,解決教學中遇到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通過信息化手段,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和激發。實踐指導時,教師通過演示、反問、學生試操作、學生分組對照、集中檢查、集中點評等,使學生掌握船舶建造的基本理論、工藝原則、工藝裝備、工藝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操作步驟、操作規程和操作技巧等)。教師可以在線上和學生互動,或解答問題或批改作業,提高教學效果。
利用學校共享資源平臺、智能化在線教學平臺等資源,采用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活動,實現多空間、多維度的師生互動教學與交流。學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網絡終端不受約束與限制的特點選擇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和學習內容。該平臺的內容包含了課程的全部內容,以多媒體課件、視頻、動畫和微課為主要學習內容,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和微課獲取新知識,深入了解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推動學生求知的內在力量,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課后,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完成作業并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以根據智能數據分析系統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4]。學生在論壇上與教師交流學習中遇到的困惑與問題,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和反饋信息是教師實時準確調整教學方法的依據。
要真正實現船舶建造混合理實一體化教學,必須有相匹配的硬件環境即理實一體化的實習實訓基地。實訓基地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重要場所,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高職教育的硬件基礎,是實施職業技能訓練的基本保障。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模式正在由傳統學科理論模式向理實一體的模式轉變,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完善,不僅具備實習實訓環境,而且還兼具理論教學環境,充分體現了生產現場的特點。應從設備擺放、廠房建筑、工藝流程、人員配置以及質量與安全等方面模擬職業環境,在基地設置、設備配置、實訓項目等方面全面覆蓋所有專業、所有課程,并覆蓋各個專業所對應的所有主要工作崗位及所有典型工作任務[5]。校內實習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有效銜接(包括功能、項目、設備、技術等),不僅能夠滿足學生技能訓練要求,還能夠為行業企業的在崗及轉崗人員提供培訓、為社會再就業提供服務,使學校實習實訓基地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掛鉤。
船舶建造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取消了原有課程僅依據期末考試的形式,而是依據教學項目模塊進行考核評價,采用線上和線下成績有機結合的方式來完成考核評價。表現成績、模擬實踐成績、在線成績和期末考試4個模塊組成了學生成績考核評價體系,各部分占總成績的比例分別是10%、35%、25%、30%。模擬實踐成績和在線考核成績是船舶建造課程混合理實一體化教學設計不同模塊考核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通過對考核評價體系的調整,學生將更加關注自己的日常學習和實踐,并主動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6]。在實踐中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想動手、能動手、動起來”,使他們真正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從而順利完成船舶建造課程的培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
船舶建造課程混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以適應船舶建造工業新的就業形勢為要求,依托信息化手段以崗位能力要求為依據,緊緊圍繞船體建造工作過程中的典型任務,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充分使用已有優質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中場地、實訓配置以及網絡教學平臺資源,使課程教學緊密與真實的“工作任務”融合在一起,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學生身份與船舶企業員工身份對接。通過混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船舶建造課程中的實施,該課程能夠適應高職院校當前的職業發展要求,最終形成一門具有先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特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