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雪玉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遼寧大連 116035
高校承擔著發展和培養青年黨員的重要任務,承擔著為黨培養新生力量,為黨的事業培養優秀接班人的使命,加強高校青年黨員教育管理是高校的重要使命[1]。當前,高校青年黨員教育管理在內容、手段和體系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探索高校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的“四維協同”模式,提高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的效能,能夠為社會主義發展和建設輸送更多優秀的青年黨員。
高校青年黨員的成長過程表現出發展性、思辨性、創造性和可塑性的特點。當前高校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基本采取的是全體黨員集體進行教育的模式。黨員隊伍中年齡差距較大,對教育形式的接受度有差異。青年黨員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與老黨員有所不同,他們是伴隨著互聯網時代成長的,對“數字技術”“數字黨建”的形式和內容關注度高,高校黨建工作應結合青年黨員的特點不斷創新教育手段,高效利用數字技術,不斷提高黨建教育的效果。
青年黨員教育是黨的建設的長期戰略任務,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具有先導性作用。《2019-2023年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中對黨員教育的主要內容做出了明確規定。目前,高校主要對青年黨員開展黨的基本理論,黨章和黨的基本知識、黨史國史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和形勢任務、國情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教育,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黨的紀律和反腐倡廉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等,收到了引導青年繼承黨的優良傳統的效果。但對青年黨員開展市場經濟知識、法律知識和業務技能方面知識教育力度還不夠。高校應對相關內容進行研究和設計,開發相關的培訓課程、建設相關的培訓資源,豐富青年黨員的教育內容。
當前,高校對在校青年黨員的教育管理比較系統,青年學生入學教育、入黨啟蒙教育、積極分子培養教育、發展對象培養教育等環節規范、系統。但在青年黨員實習、考研、就業等階段,對青年黨員的教育管理重視不夠,教育管理的系統性有待完善。
以主體協同實現青年黨員個人發展與黨的建設發展的愿景統一。青年黨員既是受教育者也是黨建工作的主體,強化其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四個意識”、強化“四個自信”、堅定“兩個維護”,促使其將個人的發展與黨的建設發展有機統一,實現高校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的主體協同。
以組織協同實現高校青年黨員教育管理機構的結構優化。要在組織協同的過程中建立風險共擔組織間協同平臺,以最優的組織人數、最好的信任關系和最佳的功能定位設計組織的運行和管理規則,為實現組織協同結構優化搭建平臺。
以制度協同實現高校青年黨員教育管理規則的統一。制度協同旨在使實施高校黨員教育管理的各組織在教育政策和制度方面的統一,尤其是評價的統一,實現教育評價的公平性。
以線上線下協同方法實現高校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的時空交互。線上線下融合成為高校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的發展趨勢。新形勢下線上教育以全新的角色全面參與,與線下教育融合,形成了特殊的教育供給模式。線上教學已經成為在校師生接受度較高的一種授課模式。高校青年黨員的教育管理兼有教育的功能,線上線下融合教育必將成為高校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的趨勢。
2.2.1 通過有效教育努力實現主體協同
教育青年黨員要做思想觀念的堅定者和技術技能的搏擊者。“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青年黨員為個人的職業生涯、幸福生活、社會價值而不斷奮斗。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點燃了中國夢。青年黨員正處于中國夢實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要從全球化視野深化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和民族使命的理解,保證思想觀念與黨的建設發展高度一致[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新時代中國一直堅持科技強國的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湖北考察、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等多次闡述對科技強國的認識。“先手棋”“牛鼻子”“命門”“短道速滑”“三級跳”等妙喻,都深刻體現了他對科技強國的深刻洞察[4]。青年黨員個人要發展,具備過硬的技術技能也是必備條件。為了具備這樣的硬件條件,青年黨員應發揚中國科技精神,做技術技能領域的搏擊者,為科技強國做好準備。
2.2.2 通過組織成員、組織關系和組織運行實現組織協同
承擔高校青年黨員教育工作的人員應建立“協同”意識,無論在哪個職能部門都應全面掌握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的流程和內容,在部門協同中充分發揮作用;高校青年黨員教育機構中,高校黨委作為核心機構應發揮頂層設計的作用,承擔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承擔起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的“縱向總指揮”的職責;高校的組織、宣傳、紀委監察、群團等組織作為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的中間機構,承擔著青年黨員教育具體任務的設計、執行和監督職責,要做好組織間的橫向協作;各基層黨組織作為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的基層機構,要扎扎實實落實好教育管理的職責,保證“最后一公里”無障礙;各組織在落實青年黨員教育管理工作職責過程中要協同各組織的文化、流程和結構設計。
2.2.3 強化頂層設計、構建教育管理評價體系,實現制度協同
從教育部、教育廳、高校黨委以及高校基層黨組織層面分別設計協同制度,形成共同推進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的層級制度。在縱向管理上實行“到底”制度,保證教育管理工作一貫到底;構建具有預測功能的教育評價體系,引導青年黨員教育管理的方向和目標,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避免資源的重復與浪費,實現橫向管理“到邊”。
2.2.4 線上線下融合,實現時空協同
第一,高校應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整合青年黨員教育線上線下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時空拓展、內容重構和管理流程再造[5]。承擔青年黨員教育管理職責的部門和人員要加強研究,探索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的新方法,讓線上教育不僅僅是輔助,更能夠成為獨立的教育過程;線下教育要改變傳統的“講授式”模式,融入線上資源和情境,增加討論和交流等線上無法更好完成的內容,發揮線下教育的優勢。在實踐中,有條件的高校可以組織力量開發具有自己學校特點的青年黨員教育線上資源,為青年黨員提供有溫度、有深度、有自己學校專屬特點的線上教育資源,提升青年黨員教育的吸引力。比如,歷史悠久的高校可編撰學校發展史、拍攝學校發展的紀錄片等,讓青年黨員在身臨其境中感受教育的溫度。不具備條件的高校,在利用網絡資源的過程中,應注意與學校青年黨員的教育相結合。第二,高校青年黨員教育要實現線上線下教育的協同還要及時建立評價反饋機制。高校可通過“云平臺”“智慧黨建”等線上技術優勢,實時掌握教育者的動態,并能掌握受教育者的學習能力[6];高校可通過技術平臺的優勢,結合大數據優化教育反饋情況,彌補傳統教育模式反饋的不足,擴大知識的傳播速度和廣度,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高校可通過技術平臺積累本校青年黨員教育的資源和經驗,為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累積“大數據”,為將來開展研究和變革學校的管理體制積累“原始數據”。
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青年黨員的成長與發展是高校黨建工作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檢驗標準之一。以“四維協同”模式開展高校青年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高校黨員教育管理工作規范化和創新化,從而促進青年黨員的持久發展,推動高校黨建引領教育工作實現新局面,為建設富庶幸福新遼寧提供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