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陽
(江蘇省如皋市搬經中學 226500)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多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進行,這種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致使課堂效率不高.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用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能夠主動融入學習活動中,進行積極的思考,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建構良好的知識結構,使高中物理課堂更加精彩.
學習本身是枯燥的,尤其高中物理知識的難度更是突出,學生根本沒有興趣可言,沒有興趣的學習,注定是低效的.基于這樣的情況,高中物理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創(chuàng)設活動就是有效的途徑之一.
新課標要求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活躍在課堂教學中,這樣學生才會有眼、腦結合的學習過程,學習效率才會高.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可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巧妙地設計演示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其融入課堂,進行新知探索.
如在教學《力的合成與分解》一課時,教師結合所教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實驗活動,先是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馬拉耙梨犁地的情形,馬用繩子拉著耙梨時繩子是傾斜的,這里拉力產生了怎樣的效果?要產生同樣的作用效果,拉力要怎樣分解呢?方向怎樣?這時教師拿出了電子臺秤、木塊(固定有繩子),告訴學生這是用來模擬馬拉耙梨的情形,學生看著教師拿出的這些器材,參與的熱情很快被激發(fā)了出來.教師把木塊放在電子秤上,讓學生觀察電子秤的讀數,接著教師用力斜向上拉繩子,斜向上的拉力產生了怎樣的效果呢?斜向上的拉力就可以用這樣兩個力來代替,這就是本節(jié)課所講述的力的分解的內容,讓學生自然地進行了新知探索中.
可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巧妙運用演示活動,把學生引入課堂學習中,成功激發(fā)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拉近學生與物理知識的距離,讓學生在內心更愿意親近物理、學習物理.
灌輸式的課堂,讓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使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容易出現(xiàn)走神的現(xiàn)象.新課標倡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認知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探索物理知識.而動手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手腦并用,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
如在教學《重力與彈力》一課時,教師安排了動手操作的實驗活動,教師先為學生準備好了弓箭、靶子,讓學生親自動手射靶子,讓學生對彈力有了初步的認識,箭射出后弓繩又恢復了自然狀態(tài),說明弓繩發(fā)生了形變.接著教師又給學生拿出了橡皮泥、橡皮筋、木板,教師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看看這些物品在發(fā)生形變時有什么不同.學生們當放開手后橡皮泥上清晰地顯現(xiàn)出手握的樣子;當放手后橡皮筋又會變回原來的樣子;好像木板在壓力的作用下沒有發(fā)生變化.三件物品都動手操作了之后,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橡皮泥和橡皮筋都有形變,木塊好像沒有形變;但是橡皮泥形變后不能恢復成原來的樣子,橡皮筋形變后可以恢復原狀,教師順勢提出彈性形變的概念,教師接上學生提出的木板形變問題,教師給學生兩個固定有底座的小鏡子、小燈(線光源)、一根標尺.學生明白了當用力壓木板時,木板也發(fā)生了形變,只不過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出來,教師告訴學生木板其實發(fā)生的是微小形變,而且也是彈性形變,至此,在學生的動手實驗中,將彈力產生的條件之一就解決了.
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都是有其重難點的,這些重難點就是學生進行深入學習的障礙,只有突破這些重難點,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物理知識,才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可見重難點的突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傳統(tǒng)的教學,以教師的“講”為主,學生難以理解得透徹.因此,教師應優(yōu)化教學策略,可以巧用活動,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全過程,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的重點,結合所具備的教學條件,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出發(fā),巧用經驗活動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使學生在活動的引導下,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重點的突破中來,主動分析、討論,降低學習的難度,成功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更加深入.
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圓周運動》一課時,重點是分析生活中圓周運動的向心力來源,教師用多媒體視頻向學生展示了小時候玩的四驅跑車在彎曲軌道上的運動,提出拐彎時哪個力提供的向心力?接著教師又給出火車在鐵軌上行駛的視頻畫面,并把輪緣和鐵軌接觸的位置做了放大,明顯在拐彎處鐵軌有嚴重擠壓的情況,學生很快明白了是由鐵軌給的支持力、火車的重力二者的合力提供的.至此,學生對向心力的來源有了清楚的認識:指向圓心的力在提供向心力.
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巧用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思考、探索,使學生在生活經驗的輔助下,主動地思考,順利突破了知識的重、難點,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最難跨越的是知識難點的突破.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如果不進行點撥和引導,學生的思維難以得到拔節(jié)和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設計銜接活動,帶領學生分解學習內容,逐步解決,隨著問題的解決,擊破教學難點,實現(xiàn)新知的吸納,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不難發(fā)現(xiàn),銜接活動設置得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對難點突破的難易,對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如在教學《拋體運動的規(guī)律》一課時,教師在突破教學難點時,就利用了銜接的活動,教師一只手拿平拋運動儀,另一只手用小錘敲擊小球,教師要求學生觀察小球的運動情況,教師讓學生根據分析,歸納出平拋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化解了學習難點.
物理是一門自然學科,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將學生禁錮在課堂中,無論教師的講解多么細致、精彩,學生都不能進行靈活運用,造成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極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應將學生的眼光從課內引向課外,為學生設計課外活動,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提升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真正從“課本教學”走向“生活教學”,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抓住課上時間,更要著眼于課外時間,在課外為學生適當安排一些物理研究活動.學生在活動中,不僅能夠開闊眼界,充實學習能力,還能有效地提升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后續(xù)學習和應用物理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在教學完《機械能》一章節(jié)后,教師設計了課外研究活動,讓學生在課外想辦法測量一下本地的重力加速度.有部分學生提出根據重力的公式,用天平測量出物體的質量,再用臺秤測得物體的重力,就得到了g值.還有部分學生提出利用重物做自由落體運動打出的紙帶,結合勻變速直線運動測加速度(連續(xù)相等的時間內位移之差為恒量)來計算出重力加速度,還有學生提出根據自由落體課后的習題,讓水滴一滴一滴的下落,測出幾滴下落的時間,得到一滴下落的時間,再測得水滴下落的高度,就得到了.學生一致認可這個測量方法,認為簡單可行,誤差小些.
教師巧用課外研究活動,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將學生的眼光自然地從課內引向課外,提升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物理知識是抽象、復雜的,與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實踐出真知.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物理知識,靈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讓物理學習更加高效.
教師巧用實踐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從物理的角度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意識,體驗學習物理知識的價值和意義.
總之,教師要從新課標和“雙減”理念出發(f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巧設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活動中內化新知,沉淀基本的活動經驗,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