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芳
(江蘇省太倉市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215411)
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的百萬擴招政策,使職業院校生源結構更加多元化,必須全面構建開放式、個性化的學習體系.數學課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數學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積累過程,更是恰當學習方法的探索與掌握的過程.
經過調查問卷、座談會和聊天交流等摸底后,發現擴招生源的結構十分復雜,可以用“大”來概括:一是年齡相差大,出現了父子同學;二是基礎相差大,有簡單四則運算不熟練的,也有剛學過一些微積分的;三是學習目的相差大,有剛出校門暫不準備工作的,也有在社會上“闖蕩”多年急需“充電”的;四是可支配時間相差大,有可脫產的,有工作脫不開身的.
基于生源的實際情況,在數學課堂上必須破解規模化和個性化、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包容的平衡結構瓶頸,形成更加恰當的“因才施教”范例.基本思路為:首先,學習的基本路徑必須是“平緩”的,必須是“深入淺出”的.其次,以“以直代曲”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分析問題、分解問題、解決問題,在實現問題分解的同時也實現了難點和主要矛盾的轉移.第三,留有“端口”,許多“支節”問題、特殊問題,不作為課堂內容,或者在課堂上提示一下,作為課后作業布置.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尋找最佳的個性化學習方法,實現教與學的分層分類.
目的是解決部分基礎差的同學存在的“短板”,以小組、結對為主,互幫互學,老師適當補充講解、督促、檢查,已經會的同學通過互幫互學時的講解能提高掌握程度,提高表達能力,沒學過的同學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以基本初等函數為載體和目標,從數的運算,到用字母代替數,再到方程、函數,最后是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圖象、性質,引領同學們發現“短板”障礙,并解決問題.初步建立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由圖象記憶性質,由性質記憶圖象.
作為微積分學中三大計算的切入(引入)點,通過“承認誤差、減小誤差、消滅誤差”三步驟,將問題進行邊分析、邊分解、邊解決,形成數學中樸素的、易懂易用的思想方法:“以直代曲”.
2.3.1 數列極限的概念是以圓內接正多邊形面積代替圓面積來引入,具體做法如下.
(1)在以圓內接正三角形面積S3、內接正六邊形面積S6、內接正十二邊形面積S12、…來代替圓面積S,用PPT動畫表現出來,可以與同學們逐步達成共識:①用直線段代替了圓弧線;②內接正多邊形面積是可以計算的;③形成了一個無窮數列;④每一項都與圓面積有誤差;⑤項數越往后,誤差越小;⑥有必要觀察這個數列的變化趨勢,但這是一個無法逐一去完成的任務!
(2)引入針對上述數列的描述性定義:
純文字:當項數不斷向后推進時,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越來越接近于圓面積;
半文字:當n→∞時,Sn→S;

共識:數學是簡潔的!內涵是豐富的!
(3)正式講述數列極限的描述性定義,并通過幾個簡單的、典型的數列說明:收斂與發散,單調收斂與跳躍收斂,定向發散與不定向發散,并強調記憶.
共識:極限是變化趨勢;有極限計算這類需求;極限計算是問題的核心、重點、也是難點,暫時擱置,以后專門解決.
(4)拓展端口.以問問題的形式,或自問自答,或請同學回答,也可先小組討論選代表回答,還可以留作課后復習、作業,留作下次課前回答,可以書中找、網上搜等等.本知識點有以下問題可以提出.
①不是正多邊形可以嗎?
②用相同的方法求周長可以嗎?
③是否可以用外切正多邊形來解決問題?
④內接正邊形的面積構成的數列的增減性如何?外切的呢?(注:此問題為定理“單調有界數列必收斂”作準備,也為兩邊夾定理作例子)
⑤比較:內接正三角形面積S3,內接正六邊形面積S6,內接正十二邊形面積S12,…,以及,內接正三角形面積S3,內接正四邊形面積S4,內接正五邊形面積S5,…,構成的兩個數列的區別與聯系.(子數列問題,包括增減有限項問題)
⑥對“趨向(于)”是怎樣理解的?
⑦試算一下內接正n邊形的面積.(為第一個重要極限作準備)
⑧數列是函數嗎?有什么特殊性?
(5)本知識點的課堂用時為一個學時,用圓內接正多邊形面積代替圓面積,以達到三個目的:一是“以直代曲”思想,即:“承認誤差、減少誤差、消滅誤差”這一數學思想方法;二是無窮數列的變化趨勢是有這方面的需求的;三是復雜的計算和觀察變化趨勢“暫時擱置”—有需求但另議,實現問題分解和矛盾轉移.
2.3.2 導數的概念以自由落體運動為例引入
(1)物理學中知道:自由落體運動中,路程S是時間t的函數,并且有

問題:1秒時的瞬時速度V(1)=?
(2)顯然,我們可以用上面三個平均速度任何一個來代替—承認誤差,根據生活經驗與分析,時間間隔小的誤差也小,于是有1秒到1+Δt秒時的平均速度:(減小誤差)
Δt越小時,誤差越小,所以取極限:(消滅誤差)
所以有:自由落體運動中,1秒時的瞬時速度是10m/s.
共識:計算瞬時速度時需要計算路程改變量與時間改變量比值的極限,簡稱“差商極限”.
(3)拓展設問:①能否用0.5秒到1秒的平均速度代替1秒時的瞬時速度?試算一下;②能否用2秒到3秒的平均速度來代替?③將自由落體運動改為變速直線運動時,計算有什么區別?改成變速圓周運動呢?
(4)還可以通過切線斜率的計算,歸納出:差商極限的計算是有需求的,但具體計算是相當不容易的.導數計算就是解決主要矛盾,發揚“迎著困難上”的精神.
2.3.3 定積分的引入可以用均分求面積來引入
以標準拋物線在[0,1]區間上所圍面積計算為例,等分計算長條面積并求和:近似面積(承認誤差),份數越多誤差越小(減小誤差),取極限(消滅誤差);又一次展現“以直代曲”的解決方法.
2.4.1 極限計算只需掌握若干個基本的未定型,包括兩個重要極限,即從最簡的幾個極限出發,配以極限的四則運算法則,來完成極限計算.以最佳求解方法為范例,不作一題多解.
2.4.2 導數計算時,是圍繞著“湊”公式進行,從直接湊公式到掰開了湊,只是利用四則運算法則時不能想“當然”:乘與除的法則是掰開了“組合”地湊!復合函數求導時,是“借用公式的湊”,將含自變量當成自變量湊用公式,后乘含自變量式的導數.
2.4.3 定積分計算最為簡單,只需正確書寫微積分基本公式.強調計算時細心即可.
微積分學作為高職數學的一門基礎課程,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知識的積累,明確已有成果,不走“重復路”:不必去做“割圓術”,也不必去一一證明導數公式;而是要“多多益善”地知道數學已解決的、可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是數學的思想方法,“以直代曲”就是簡單實用的一種數學的思想方法,是復雜問題分解成多個簡單問題的一種處理手段.
第三方面是數學式的表達,從數學的角度來看,理解或掌握的知識點并不一定能恰當地表達出來,“恰當地表示”就是用最為簡潔的、易懂的、嚴密的(不引起岐意的)表達出來,換言之就是,數學中的定理都是簡潔而內涵豐富.例如,初等函數在其定義區間內都是連續的.不足二十字的定理,其中的內涵可以推敲多時.
由此可見,數學課程的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是重要的,是其它課程無法替代的,更是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造出一個基礎平臺,一個具有相當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平臺.為更好地建設這個平臺,結合擴招生源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上述的課堂實施線路圖.讓學生始終明確“要做什么,怎么做”,學會分析、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總體線路,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克服對數學的恐懼心理,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習慣.同時,留下相當的拓展端口,鼓勵學生進行查閱各種教材及上網搜索,為個性化學習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