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英
(江蘇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學 226000)
社會性科學議題簡單來說就是一些引人關注的、與科學概念有關的、解決時需要考慮到大量的因素(政治、倫理、經濟、社會因素)的議題.因為將這樣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引入化學教學中,可以實現教學改革,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可以讓學生成長為國家所需要的化學人才,所以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要將其重視起來.
當前的教育背景已經從應試教育轉變為了素質教育,所以新課改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即:要讓學生在接受新知的同時培養一些社會能力、決策能力、參與意識,要讓學生去主動的關注和化學有一定的聯系的社會問題.要讓學生對社會性的問題有自己的、正確的判斷,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與化學問題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中.
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納入可以看作是情境化的素材.相較于枯燥乏味的文字,學生顯然是對情境更有興趣的,所以將其納入化學教學中,可以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通過社會性科學議題所創設的情境去發現問題、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解決現實化的問題.
學生是未來的祖國的建設者,其遲早都會步入社會,在步入社會后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社會性的爭議性的問題.而想要讓學生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做出合理的判斷,做出正確的訣斷,需要教師將社會性科學議題引入,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進行辯論、討論、論證,從而獲取解決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方法、思維,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這種教學模式遵循了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把教學活動當作了中心,課堂教學簡單來說分成了三個環節,一為讓學生進行探索,二為介紹相關的概念,三為應用概念.在探索階段,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引入社會性科學議題,通過一些有趣的語言、問題等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議題中,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產生一定的求知欲.在這之后,教師就需要將一些與議題有關的概念進行介紹.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起來,實現知識遷移以及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
這種教學模式一般分為五個環節,一是讓學生進行觀察,二是提出問題、假設,三是讓學生收集資料,四是讓學生根據道德爭議進行分析,五是讓學生進行決策、尋求解決辦法.在第一個環節,教師需要將社會性科學議題情境融入到化學教學中,要借助其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在第二個環節,教師需要提出一些問題、假設,如:讓學生將自己帶入到當事人中,試想一下如果面對這些問題的是自己,自己要怎么去解決;在第三個環節,學生需要將不同的角度看待議題的理論根據進行搜集;在第四個環節,學生需要對議題中涉及到的價值、利弊進行有效的評估,并對議題分析的過程有所了解;在第五個環節,學生需要在可以選擇的方案中選出自己覺得正確的、合理的決定.
這種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分為了七個環節,在第一個環節中,學生需要將議題中所蘊含著的道德議題找出來;在第二個環節中,學生需要對與問題有關的知識了解到,要對未知的事實有一定的了解;在第三個環節中,學生需要將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出;在第四個環節中,學生需要將解決問題的論據提供出來;在第五個環節中,學生可以適當地進行考慮其他的觀點;在第六個環節,學生需要對道德給決策產生的影響進行評價、鑒別;在第七個環節中,需要將可以選擇地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出來.
這種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分為了五個環節.在第一個環節中,教師需要將媒體報道這種形式利用起來,將與學生有關的議題進行呈現;在第二個環節中,教師需要講解相關議題中蘊含著的知識;在第三個環節中,讓學生關注社會性科學議題,找到爭議點,并根據其將爭議的核心找出來,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然后收集資料;第四個環節中,學生需要進行角色扮演,對社會性科學議題進行討論;在第五個環節中,學生需要進行反思.
社會性科學議題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需要將其重視起來.在選擇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時候,教師要考慮到以下幾個因素:(1)議題來自哪里.(2)社會發展性.(3)議題是否具有科學性.(4)議題是否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否涉及到科學問題.(5)議題是否具有爭議性.(6)學生是否感興趣,是否和學生有關.從議題的來源可以看出其是否和社會問題有所聯系.
在選擇好社會性科學議題之后,教師就需要將其納入到化學教學中了.這里以食品添加劑的知識、Eilks教學模式為例,設計了具體的教學策略.
在課堂伊始,教師可以將處理葡萄、漂白銀耳的視頻進行播放.在視頻中,人們把二氧化硫倒在了銀耳上,銀耳變白了;人們在水中倒入了亞硫酸鹽溶液,然后把葡萄放進去了,葡萄立馬就處理好了.因為這樣的視頻生動直觀,所以可以有效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好奇心.之后,教師可以將與食品添加劑有關的、具有爭議的新聞稿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進行思考.隨后,教師可以簡單地講述與食品添加劑有關的內容,如組成、性質、作用,借助講解這些內容為學生對食品添加劑進行討論提供理論知識.當然,學生還需要將社會性科學議題“吃透”,要將社會性科學議題中的爭議點找出來.在找出爭議點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新聞稿中的不同的觀點下的論據找出來,進行梳理.由于學生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師需要發揮出引導作用,要讓學生考慮到不同的因素,如:經濟因素、環境因素、健康因素等,根據這些進行權衡利弊,將決策做出來.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在反思的時候學生可以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體驗.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食品添加劑的有關知識進行了學習,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論證,掌握了如何探究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方法,培養了科學態度,也逐漸地獲得了社會責任感.
在高中化學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實踐中,議題的答案并不是固定的、唯一的,只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提供出充分的證明資料來對相應的觀點進行論證,并且證明這個論證的觀點是合理的就可以,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資料對于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和論證是非常重要的.
而對于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搜集要體現系統性和科學性,要能夠充分地結合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特點進行搜集,才能夠更加充分地去進行論證.在教學的實踐中,教師要在課堂知識學習之前,先搜集出更加全面的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整理和運用,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結合自身觀點的需要去進行資料的整理,將對自己有論證作用的資料進行系統性的搜集和整理,來更好地證明自己的觀點.不僅如此,在教學的實踐中,教師還應該對于自己所提供的資料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在對資料的選擇和整理之前能夠對資料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才不會在對資料的選擇過程中出現混亂.在學生整理完相關的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資料之后,要引導學生整理思路并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使得學生能夠系統地整理資料,也能夠更加靈活地進行運用.
教師進行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的四個步驟是:議題的認識、議題的利與弊、論證利與弊的成立以及最后在權衡利弊之后所做出的決策等四個部分的內容.教師在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實踐中要將這四個步驟來作為教學的參考,在課前就能夠有效地去對教學計劃、教學環節等等進行一個全面的規劃,讓學生能有一個更加明確的學習目標,對于學生化學知識的學習有一個良好的教學引導.
例如對于教學“空氣污染嚴重時銀川車量限號行駛是否合理”的議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先找準問題的切入角度,首先來引導學生對這個措施中的一些利與弊進行一個大概的、全面的了解,然后在通過提示性的問題來對學生的思維進行一定的引導:“1.在空氣污染的過程中,是有什么物質產生了污染呢?2.空氣污染與車牌號限號的因素.3.如何有效地去解決空氣中的污染呢?”通過以上具有一定層次化的問題,就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在對生活中的議題有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化的思考,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未學生的論證提供一個有效的方向,更有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議題和問題的引導,來對化學相關的化學知識、化學應用問題等都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化學教學中納入社會性科學議題是時代發展所趨,是學生更好的成長與發展的有效途徑.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作為學生路上的引路人,作為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人,教師需要明確自己的職責,要落實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