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錫君
(江蘇省無錫市劉潭實驗學校 214045)
探究式教學是指教師引導學生致力于數學邏輯規律的探索,從而進入知識探究的更深層次的教學模式.探究學習的手段是多元化的,如學生的合作學習、任務驅動等都可以促進生探究動力的產生,進一步產生學習動機,實現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提高探究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主體積極性的提高,是實現探究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教學理念下的數學探究式教學存在的弊端,優化教學模式和過程,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初中數學課堂內應用探究式教學,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數學知識,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引導學生進入到數學課堂的學習中.在教學開始前,教師以教材為基礎,設置層次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經過自己思考后解決的問題,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數學中的理論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但教師問題的設計,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實際差異性,尊重學生的學習數學基礎知識水平.
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中要遵循重視實踐的原則,部分數學知識也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與規律,教師在教學時以教材為基礎挖掘理論知識中可實踐的部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學中,教師給出邊長不同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測量邊長,在測量數據的過程中,體會勾股定理的應律,提高了探究式學習的科學性.
使用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對自己設計的問題進行思考,更應該重視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關聯的數學問題,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更要突破已有的教學條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學生創造出更加包容開放的學習環境.例如,在坐標系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學生的作為,以某位學生為原點創設坐標系,每一位同學在坐標系內都有自己的坐標數字,教師喊出對應的數字,對應的學生起立表示.這種方式增加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諸多數學問題都需要學生擁有豐富的理解能力.探究式教學中,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讓學生自主提取問題中的關鍵詞與關鍵字,找準問題提出的方向.結合問題提出的在題目內找出目前的已知條件,在利用已知條件與學習過的理論知識解決問題.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在探索中逐漸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轉換思維,將一些抽象的概念使用自己熟知的知識表述出來,從而完善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數學教學中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建模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系統的知識空間,學生對數學有一個更加完善的認知.利用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通過一個知識點,構建大體的數學知識網絡.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學生的思維培養,而不是學生的解題能力.如不等式與不等式組的教學中,教師利用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構建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的橋梁,當學生生活中遇到類似問題,也能夠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便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建模能力.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沒有認識到數學的抽象性對于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的初中學生來說,存在著認知上的沖突,初中學生的思維模式需要教師以直觀的呈現來引導學生進入抽象化的數學學習,但是目前受教學觀念的限制,教師多實行講解灌輸的教學模式,認為傳統的教師講講、學生練練的教學模式最為穩妥,教師講了,學生練了,知識的內化就靠學生的主觀努力,學生只要多做與考試相關的數學題目,就算大功告成了.但是這種帶有教師強烈主觀色彩的教學模式,往往很難達成教學預期,學生陷入“題海”當中,盡管經過了機械性的做題訓練,但是只能完成公式套用性的相關題目,而題目稍有變化,則很難利用綜合知識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數學素養很難得到提升.
部分教師疏于對教材的分析與把握,不注重教學目標的明確設置,沒有正確預測教學中學生學習重難點以及相關易混點.這樣等同于無目標意識下的教學狀態,學生按照教材提供的內容機械性教學,沒有對相關內容進行整合,而是各部分平均用力,重難點不突出,表面上看數學教學可以平穩推進,而學生缺乏問題意識,教師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趕教學進度,及時完成教學計劃,但是,由于學生對知識的重難點缺乏突出訓練而效果不理想.另外,由于教師缺乏課后反思,也沒有得到及時跟進式補充,學生的知識盲點在不斷累積中致使學習兩極分化嚴重,影響了學習質量的提高.
在教學中一味地按照講解灌輸教學模式,在講解之后,就是布置學生做相關練習,使用課后習題及練習冊作為課的作業,通過上交作業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合作學習、任務驅動等教學活動很少涉及與開展,學生在單調的教學氛圍中,積極性沒有得到有效激發,數學學習方法沒得到有效掌握,因而數學能力也就很難提升,降低了數學教學效果.
因數學具有抽象性,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情境的創設,把學生置入直觀的教學認知環境中,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師要本著提高數學直觀性的原則,進行情境的創設.如結合學生的生活創設教學情境,學習勾股定理時,教師引導學生到校園內建筑中有直解三角形的物體,對三角形的三個邊進行測量,學生對于校園內的各個直解三角形物體進行測量,最后進行比較,根據教材中提供的定理進行驗證,最終不但理解了勾股定理的原理,還會運用勾股定理進行相關計算.這種現實情境,可以使學生更直觀的理解知識并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如在學習“圓的對稱性”這一知識點時,教師講故事促進學生思考:有四個演員,在劇場負責任人的邀請下來到來劇場出演,但是這四個演員都提出了同一個要求,都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入海報的前面的第一個,不然可能不會來劇場出演.這個問題令劇場負責人頭痛.最后他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辦法.負責人想出了一個什么辦法?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究動力,教師乘機引入新課,幫助學生了解圓的性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為促進學生探究的深入,可以通過情境教學給學生以啟發與激勵,促使學生探究欲望的產生,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同時,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如學習相似三角形時,教師可以通過幾何畫板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似三角形進行移動,并且邊移動邊顯示相關數據,學生就可以很直觀的總結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及相關定理,然后再探究相關方法進行證明,這種方法方便又快捷,比教師的說教要好很多倍,有時候單靠教師的講解,可能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而用多媒體創設的數學情境,直觀而形象,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又如學習“直線和位置關系”時,教師就可以播放太陽清晨從地平線升起的過程,了解相切、相交、相離三種位置關系,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學生獨立思考而不能解決問題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探究的作用,要注意目標要明確,教師要進行調節讓學生的合作探究不脫離主題,引導學生密切配合,暢所欲言,相互借鑒與分享.如學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相關知識時,讓學生理解判定全等三角形需要的條件.在小組合作中要明確成員分工,如紀律維持員、計時員、統計員等,紀律員要監督本組紀律行為,提醒違規者,避免相關成員的走神,脫離探究話題等現象發生;計時員則設計小組成員探究進度,對于每個環節設定具體的時間,明確小組活動的流程;統計員則對于小組探究的過程進行資料的整理.整個小組有序地進行探究,小組合作活動后,引導學生了解小組探究活動中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如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生活資源,讓學生根據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理解方程的概念,列方程解應用題.在探究活動前,各小組成員需要獨立思考,然后開展合作探究,最后小組成員展示自己小組探究結論,共享解題思路,并結合探究對問題進行分析.最后,教師對小組探究情況及結果進行評價,促進學生的反思和合作學習的優化,提高探究式學習模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