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吉珍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齊德中學 255000)
教育部提出“把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學科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而在教學中仍有偏頗現象:課堂中過度關注知識與方法,強調經驗積累而素養(yǎng)不足,灌輸有余而反思不足.我們大多數的孩子一直在忙著“做”、忙著“算”,卻少有停下來對學科本身進行思考,更少見總結、反思與再認識.為督促教師更好的將學科素養(yǎng)落實到學生身上,筆者就素養(yǎng)教學為導向的課堂教學開展了實踐探索與思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目標的指向性決定了核心素養(yǎng)能否在課堂上落地生根.教師要提升學科素養(yǎng)的導向意識,準確把握課程內容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深挖教材的育人價值,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植入教學目標,通過恰當的教學設計,在落實“四基”的同時,揭示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素養(yǎng)教學注重循序漸進與日積月累.很多補習班的一個普遍特點是重結論輕過程,重算法輕算理,追求快速高效實則囫圇吞棗,接受補習班的孩子看上去似乎都懂,能完成“常規(guī)性習題”,但很難保證真正“理解數學”,算不得深度學習.學習缺失了深度,理解和知識建構自然缺失,素養(yǎng)又從何談起?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教學中要不斷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引導、激勵、喚醒學生的心靈,用學生學的方法調整教師教的方法.教學中要提倡“多元化”,切實加強各種教學方法“比較”的工作,教育學生不只是服從,更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獨立意識.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分清“三類知識”(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它們在邏輯關系上層層遞進,其中概念性知識是核心,教學中應該把重點放在概念的獲得上.如在學習分式方程時,有的同學能非常熟練解出正確答案,但是在解釋每一步的依據時卻不能順暢作答,究其原因,這部分學生只是知曉了這類問題解答步驟,尚未理解其中蘊含的原理性知識,即僅掌握了“解分式方程”這一程序性知識,而忽略了操作步驟中每一步的數學原理.
案例:《二次根式》概念的教學
數學研究的對象是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它們是已舍去了具體的物質屬性與具體關系后被抽取出的數量關系和構造形式.而數學概念反映了一類對象內在的、固有的本質屬性,是數學思維的載體,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簡潔性.在概念教學中,應注意學生已有的相關前位知識,從“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提出恰當而有效的數學問題,引發(fā)認知沖突,組織自主探究與互動的教學活動,在“數學化”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概念,積累經驗,形成能力.
前面學習的實數、平方根、立方根、代數式、整式以及分式等是學習二次根式的重要前位知識.在二次根式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二次概念的形式、成立的條件、蘊含的運算以及“雙重非負性”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在突破本節(jié)課難點中,學生能感悟的核心素養(yǎng)有以下2個:
(1)數學抽象.通過大量的現實生活情境,抽象出各種不同的代數式,通過對代數式的觀察、分類、對比、歸納,抽象出二次根式的概念;
(2)數學計算.在獲得二次根式的概念后,為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設置概念辨析與開放性問題兩個環(huán)節(jié),深刻體會二次根式概念的關鍵:二次根號與被開方數的非負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數學運算.
學生如何從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二次根式的概念以及性質,如何構建更為廣闊的知識體系,真正落實核心素養(yǎng),可以在教學中做如下環(huán)節(jié)設計:
環(huán)節(jié)一:設置適量實際問題情境,獲得不同的代數式(包含整式、分式以及二次根式等).此環(huán)節(jié)設置具體的問題情境,將“抽象知識”“具體化”,營造學習情境的真實性.
環(huán)節(jié)二:嘗試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將所得的代數式進行分類,并闡述分類標準和理由.此環(huán)節(jié)表面上回顧舊知,實則是為后續(xù)建構更為廣闊的知識體系,闡述知識之間的聯系埋下伏筆.
環(huán)節(jié)三:從認知沖突的角度分析,按照有無根號來分類,從“形式”的共性引入二次根式的概念.
環(huán)節(jié)四:通過概念辨析以及開放性問題設置,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該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學生分辨二次根式,而且讓學生再寫出不同種類的二次根式并加以解釋,從更深層次上內化知識.
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是發(fā)現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分類等方法找出共同屬性,再通過抽象、檢驗確認本質屬性,最終歸納概括形成概念.
教學過程中,常常要對所學內容進行階段性復習.復習課沒有新授課的“新鮮感”,課堂容易出現一些難以把控的現象:教師講的多,學生參與少;知識羅列多,聯系和結構性會減弱等.傳統復習課中毫無針對性的撒網式復習嚴重影響課堂實效.
針對單元復習課進行教學,首先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對章節(jié)知識要進行有效試題檢測,匯總分析每個層次學生的掌握情況,根據檢測數據針對錯題設置例題和練習題,在有效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剖析例題,分析錯因,夯實重點突破難點,在過程中注重知識脈絡的自然生成,構建知識體系.最后,針對個別同學單獨輔導,實現每個學生都突破難點.
案例:《反比例函數》單元復習

①圖像經過點A(-1,-4);②圖像分別在第一、三象限;③當x>1,0 針對檢測情況,精選一道典型例題.引導學生分析例題,羅列考查的知識點并感受解決問題的方法.對④、⑤、⑥三個判斷選項借助幾何畫板進行演示,強調反比例函數的非連續(xù)性,增強幾何直觀與分類討論的能力.另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就函數的對稱性和增減性自主編題,促進深刻理解. 環(huán)節(jié)2 根據以上練習,你回憶起到哪些知識點?將知識點寫成思維導圖或知識框架的形式,談談你對反比例函數的認識. 這里“對反比例函數有哪些認識”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大概念”的角度認識函數.維金斯把“大概念”比作“車轄”,認為有了車轄,其他各零部件才能組裝起來,建立起學校教育和真實世界的聯系,實現深度學習. 圖1 (1)試確定上述正比例函數和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式; (2)根據圖象回答,在第一象限內, 當x取何值時,反比例函數的值大于正比例函數的值? (3)M(m,n)是反比例函數圖象上的一動點,其中0 因為本課是基于學習完一章后的復習課,故適當滲透其它章節(jié)的知識點.但是考慮到學生的能力,滲透的知識點較為基礎,主要側重與反比例函數知識應用,另外本題可設置開放性題目,改變題目條件,多角度進行問題變式,在變化問題中探尋不變規(guī)律. 在復習課中,最好的教學效果是通過少而精的習題、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運用多元評價,使不同層次的同學得到相應發(fā)展. 課堂教學要遵循數學知識的內部結構,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明確學生的知識和思維“現在在哪里”,以及“將要到哪里去”,設計“有效途徑”,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發(fā)學生思考,發(fā)展學生能力,達成培養(yǎng)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知識是思維的載體.特級教師張鶴老師說:“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來源于對數學問題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就是對研究對象性質或關系的分析.”在《二次根式》教學過程中, 以問題串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思考、類比、歸納等數學活動引發(fā)學生的深度學習,引導學生來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以及性質,學會深度思考,提升表達能力與抽象概括能力. 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對數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切實提高自身的一種生存能力:“你必須知道更多,你必須更加頻繁的更新知識,你必須運用知識做更多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而不僅僅是完成常規(guī)工作”.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學生究竟需要哪些新的技能?我們能為大多數學生在離開學校以后留下哪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提供一種怎樣的數學教育?本文結合在三種課型中實施“素養(yǎng)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對數學本質的深刻認識,引領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真正落實“努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一教育的根本思理念.

4 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學思考
4.1 以自然生長為主線,建課堂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
4.2 以思維為契機,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