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張 利,龍進軍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0
我國高職教育已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不再只是以學生升學為目的,更多的是為社會培養大量實用人才。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出臺以后,國家鼓勵高職院校面向社會人員招生,各地也陸續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企業在職員工可以自由選擇脫產或不脫產接受全日制高職學歷教育。2020年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面向社會人員開展全日制學歷教育試行辦法》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緩解就業壓力、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充分發揮高職院校資源優勢,辦好面向社會、面向人人的現代職業教育[1-2]。
在此背景下,如何開展社會人員生源的教學活動成為高職院校重點研究內容之一。本文以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的造船質量檢驗課程為例,通過開展校企合作進行課程建設,研究將實際工作任務轉化為項目化教學任務的路徑。結合社會人員生源的實踐能力進行相應的高職課程教學改革。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2019年開始進行社會人員招生,這兩年的生源主要來自于生產一線企事業職工和進城務工人員。與傳統生源相比,這一類生源年齡跨度大,他們的年齡處于20~50歲之間。他們有一定的社會閱歷,接受過初級職業能力培訓,但因其受自身文化、技能素質以及年齡的限制,發展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靠繼續深造來改變現狀。然而他們要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難以到校參加集中學習,所以在校學習時間不能保證。
相較于傳統生源,社會人員生源的學歷層次差異較大,有初中、職業高中、中專、普通高中不等,其中一線企事業職工多為中專和普通高中學歷。普遍來講,他們的學歷基礎較低,知識基礎較差。他們通常是通過經驗來認知和學習,并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積累知識,對于抽象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難度較大,更適合在實踐操作中去獲取理論知識,形成職業技能。
社會人員生源根據自身工作經歷和職業發展規劃的不同,對學校教育需求也有所不同。一線企事業職工有較好的工作實踐能力和較豐富的工作經驗,但專業知識基礎較薄弱,他們有繼續學習提升專業素養、增強崗位競爭能力的需求。進城務工人員更多的需求是為了尋求合適的、更高收入的工作,但自身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能,希望通過教育培訓提升學歷水平。總體而言,這一類生源是以技能提升和學歷提升需求為主。
課程選用的教材一般已出版多年,教學內容沒有得到及時更新,甚至部分內容與工作實際嚴重脫節。對于一線企事業單位的社會人員生源來說,應用此類教材講授會使其產生混淆和迷惑。
課程教學大部分在多媒體教室進行,采用實例分析法、直觀教學法、分組討論法等常規的教學方法,運用現場視頻、動畫演示、仿真模擬等現代教育技術。這些方法和手段對教學有一定的幫助,但結合社會人員生源的學習特征,應尋求更為適合他們的更為高效的教學實施方法。
目前高職教育是以學歷教育為主,而社會人員生源主要是以獲得技能提升為主,且各有差異[3]。現行的高職課程體系很難滿足他們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如何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成為高職院校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設定課程目標時,要考慮社會人員生源的學習需求。專業課程目標設置上要更側重于職業技能提升,應與實際工作崗位要求相結合,將實際工作崗位的知識和技能要求設定為課程的主目標,直接和考證相融通,獲得實際崗位相關的證書,如力學性能檢測證書、光譜分析證書、無損檢測證書等。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選擇考證內容。
課程內容應以專業技能教學為主,輔以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注重技能訓練和理論知識的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技能提升的目標。課程內容還應與職業資格考證內容相結合,將證書課程和書本教材相融合,加入實際案例。
造船質量檢驗課程內容在構建時,應將知識目標、與崗位緊密對接的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相結合,同時還應考慮到面向社會人員的學習經歷和能力側重,增強課程的實踐性和專業性,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設計,使其符合工作實際,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基于以社會人員生源為中心,以行知合一為核心,從職業崗位要求、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三方面出發,構建出工作任務和理論知識相對應的教學內容,設計出系列化彈性化的模塊式教學內容。
針對社會人員生源的學習需求和就學方式,需要編寫與模塊化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材,且教材中還應反映出船舶行業不斷更新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4-5]的出現給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助力。活頁式教材一般以典型的工作任務為教學基本單元,并以學習模塊形式展現。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目標、學生學情、崗位需求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的制定,也可以根據行業技術發展情況對教材中的相關工作任務模塊進行獨立更新和優化。在工作手冊式教材中能夠清晰地描述出船舶檢驗的每一項崗位任務及相應內容,包括工作任務操作流程、具體的作業指導、可借鑒的典型案例及規范的質量檢驗標準。學生有了這類教材,就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按任務要求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并在任務實施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達到技能提升的目標。
由于社會人員生源不能全部保證全日制授課,因此課程教學實施方式可以多樣化。根據學員的自主選擇,分為脫產與彈性(非脫產)兩種學習方式[6-7],對于不能到校學習的學習者,可以采用線上平臺學習模式,以學歷提升教育為主;對于有一定時間到校學習的學習者,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理論知識部分可以在空余時間在線上平臺完成,實訓課程則必須在線下課程完成,這種方式主要針對以技能提升為主的學習者;對于全日制學習者,與高職傳統生源一樣,組班上課,輔以線上教學平臺。
在課程教學中還應利用校企合作資源,一方面引進企業工作者來校授課,利用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并與專職教師進行實踐教學方面的交流和指導;另一方面鼓勵課程團隊的教師走出學校去進修學習,提升教學能力和水平,同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搭建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課程信息平臺。
基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結合造船質量檢驗精品課程建設成果,匯集行業企業的優秀資源,進行課程資源建設[8]。如建設在線開放課程、課程教學資源庫等,營造出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立體化學習環境,構建滿足社會人員生源靈活機動學習需求的在線學習平臺。
基于社會人員生源的造船質量檢驗課程改革思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將課程的課程教學與實際工作崗位要求相結合、與考證相融通,以實際工作崗位所需的證書為目標,社會人員生源根據自身需求獲得與實際崗位相關的證書;二是重構課程知識體系,以工作過程為研究對象,將實際工作任務轉化為模塊化教學任務,結合考證相關知識內容,編寫合適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三是社會人員生源的課程教學實施方式應多樣化,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并開發豐富的教學資源。基于社會人員生源的造船質量檢驗課程教學改革思路和成果,為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