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燕,李保才,潘其瀟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武鳴醫院,廣西 南寧 530100)
血液資源珍貴有限,輸血治療是挽救生命的必不可少的治療措施之一,輸血科或者血庫也是綜合醫院的必不可少的科室。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輸血醫學(transfusion medicine)也逐漸演變成為一門學科,為容涵蓋廣泛且處于快速發展和豐富的階段,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輸血醫學起步較晚,并且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輸血醫學教育體系,當前輸血醫學專業人員短缺,廣大醫務工作者對輸血知識掌握相對不足,嚴重制約輸血學科的發展和輸血治療價值的實現。因此如何培養輸血醫學人才,提高我國輸血醫學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科學促進輸血醫學學科的發展尤為迫切。
本文對國內外輸血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差異進行比較,旨在增加大眾對輸血學科的重視,為促進和加快我國輸血醫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策略。
輸血醫學在我國的發展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1988年中國輸血協會成立,成為首個輸血行業全國性非營業組織,但我國的輸血醫學人才培養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模式。1998年,廣州醫科大學與廣州血液中心聯合招收第一屆檢驗專業輸血醫學方向大專班,由于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未將輸血醫學作為一門學科納入招生目錄,這批學生只能掛靠在檢驗專業中進行培養[2]。2016年輸血醫學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公布為臨床醫學下增設的二級學科,輸血醫學擔負著更重大的使命,臨床對輸血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在我國,輸血醫學的發展明顯落后于其他臨床醫學學科,更滯后于其他發達國家。
輸血醫學一直沒有被承認是一門單獨學科而處于尷尬的地位,或者被認為是屬于檢驗醫學的一個分支,目前在部分二級和一級醫療機構中,輸血科仍未從檢驗科獨立出來,或只是一個從屬于檢驗科的血庫。在本科教育方面,輸血醫學專業至今尚未定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之一,目前招收輸血專業方向學生的醫學院校僅有少數幾所院校,包括北京協和醫學院、南方醫科大學、大連醫科大學、成都醫學院、佳木斯大學醫學院、蚌埠醫學院和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等,且仍是掛靠在臨床醫學、生物技術(南方醫科大學生物技術學院)或檢驗專業(大連醫科大學檢驗系)中[3]。輸血醫學的研究生教育也僅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南方醫科大學及第二軍醫大學中開展,研究生導師只能掛靠在臨床、檢驗或麻醉專業下并專門指出輸血醫學方向,才能進行輸血醫學研究生人才的培養,因此難以培養高層次人才來形成學科發展優勢,嚴重制約輸血醫學學科的發展。此外,多數醫學院校負責輸血醫學發展的教師主要靠聘請一些大醫院的輸血科專家或者血液中心及血站的行業專家進行授課,缺乏專業的輸血醫學任課教師,甚至這些專家大部分也未接受過系統專業的輸血醫學知識的教育和培養,而只能靠自身知識和工作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來授課,缺乏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考評機制,難以保證較好的授課質量[4]。
我國最早的輸血醫學書籍大部分為個人專著或者翻譯外文,很少由國家組織出版的書籍,這與國外輸血醫學書籍的編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輸血專業教材尚未形成統一專業的體系,醫學院校培養過程中使用的權威醫學專業教材如外科學涉及輸血的章節僅有6頁,安排2~3個學時[5],內科學和診斷學中,輸血相關的內容被零星地分割到血液學或檢驗醫學的章節中,內容比較陳舊,遠落后于輸血醫學的發展進程,難于滿足臨床的需求[6]。2003年我國開始組織專家編寫了《輸血與輸血技術》教材(主編高峰),胡麗華等人在2007年、2012年和2015年主編和修改了《臨床輸血與檢驗》教材被認為是目前我國最為系統的輸血醫學教材,但其主要從檢驗技師的角度出發,重點是傳授輸血相關免疫學技術,但缺乏臨床安全、科學合理用血及輸血治療相關疾病等臨床醫師關心的內容[7]。此外,2012年羅昭遜主編的《臨床輸血學檢驗試驗指導》,2013年高東英主編的《輸血技術學基礎》及2013年出版王鴻捷主編的《輸血技術學基礎實驗指導》等是全國高等學校十二五醫學規劃教材,2014年夏琳主編的《臨床輸血醫學檢驗》為全國高等醫藥院校十二五規劃教材,總體數量偏少,且這些教材均側重教授輸血技術,臨床應用部分內容較薄弱,不利于輸血醫師的培養。
目前輸血醫學專業性人才缺乏,其培養和輸血遠低于該專業的需求,醫院輸血科、血液中心或血站的從業人員大部分是檢驗醫學或者護理學畢業的,臨床專業畢業所占比例較少,很少經過規范化培訓,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輸血醫學或臨床醫學專業教育。檢驗醫學學生到醫院實習安排在輸血科時間很少,一般為2-4個星期,在這較短的時間內無法完全掌握輸血科的工作內容,只能學到血型鑒定、抗體鑒定、交叉配血等簡單的常規免疫學檢測項目,到血液中心或血站見習或實習的機會更加少,血液中心或血站除了是采供血機構即輸血的頭端,擁有先進的核酸檢測技術進行血液傳染病的篩查,并且是疑難抗體鑒定和解決疑難配血的機構,在輸血醫學科研方面也是處于領先水平[8],作為輸血醫學專業方面的實習,應該掌握血液從體檢、采集到血液成分制備與保存、供應,到臨床室內室間質控、血型鑒定、交叉配血、發血及科研等環節知識,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大部分血液中心或血站都并非教學單位,一般不接受檢驗專業的實習,因此檢驗醫學生在校期間鮮少接受過全面、系統和科學的輸血教育,工作以后幾乎沒有系統的培訓計劃,主要依靠“傳、幫、帶”等方法從科室帶教老師處獲得工作經驗和技巧,其輸血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遠不能滿足現代臨床醫學的需求,因此我國輸血醫學進步非常緩慢。
1900年,奧地利著名生理學家、醫學家Landsteiner發現紅細胞ABO血型后開啟了輸血醫學的新篇章,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獨立的輸血醫學學科得以建成。雖然每個國家輸血醫學的學科分類有所不同,在美國和加拿大輸血醫學屬于病理學的范疇,英國列則歸屬于血液病學,丹麥則分在臨床免疫學[9],但大多數已經設置了獨立的輸血醫學專業。
美國是最早開展輸血醫學教育的國家,其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建立的輸血醫學教育體系較完善。1989年醫學教育部門編撰完成了《輸血醫學綜合課程目標》,內容完善且先進,包括輸血科學、成分血制備與臨床輸血、自身免疫、輸血不良反應、移植以及治療性單采和機采等6個部分,1993-2007年又進一步整合和增加了兒科輸血醫學的學科的內容,全美超過80%的醫學院校都設置了輸血醫學專業教育。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與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聯合成立輸血國際發展研究院,旨在為世界各國幫助其建立輸血醫學教育體系、培養輸血醫學管理人才,并開設了輸血醫學管理學的碩士研究生課程。在WHO的推動下,歐洲在2005以后已經有德國、法國、葡萄牙、荷蘭、瑞士、挪威和奧地利等7個國家設置了獨立的輸血醫學專業[10]。法國輸血協會(SFTS)在輸血醫學教育方面非常有前瞻性,不僅為全法國的醫學生和住院醫師制定了輸血醫學標準課程,并且定期更新,便于醫學專業人員掌握新知識,現有的輸血醫學課程包含輸血前血液篩查與檢測、血液成分及衍生物、免疫血液學、輸血傳播相關疾病、輸血反應、主要血型系統及血液意外暴露等一共 13門[11]。
歐美國家輸血從業人員受到良好的職業培訓,有完整的職業技能認證體系,但不同國家之間培養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美國一名合格的輸血醫師培養一般需要12-13年,首先要接受4年大學本科教育和4年醫學院教育(醫生資格考試:一級、二級),然后才能參加住院醫師訓練(醫生資格考試:三級、專科資格考試),時間一般為3-4年,獲得行醫資格,之后進一步申請輸血醫學專科訓練,一般時間為12個月,最后通過專業機構的資格認證考試,方能成為一名輸血醫學專科醫師[12]。美國和英國分別由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和英國英國皇家醫學院聯合培訓委員會(Joint Royal Colleges of Physicians Training Board,JRCPTB)負責開展培訓機構和項目的認證工作,美國近20年對輸血醫學人才的培養相當重視,接受輸血醫學培訓獲得認證的研究員數量大幅度增加,這些輸血醫學培訓一般在12個月以上,側重以醫院患者為基礎,主要在醫院內進行輸血服務方面的訓練,并且美國在基于醫院患者血液管理和輸血服務方面增加了很多就業機會,輸血醫學在美國是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專業,但在英國可能不那么明顯,英國的輸血醫學培訓以血液中心的課堂教學為主,讓受訓者抽時間在醫院接受對血液病患者護理的培訓,并且這些輸血醫學培訓一般只有3個月左右[13]。加拿大的輸血醫學教育方式類似美國的,加拿大輸血醫學培訓目前正在經歷從時間和過程為基礎的課程到以能力為基礎(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CBME)的醫學教育框架的轉變,輸血醫學是第一個被認可的畢業后醫學教育培訓計劃。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國外輸血醫學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不同國家間雖然存在差異,但遠遠超越我國的,尤其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輸血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和職業技能認證體系的成功經驗,以及這些國家輸血事業的迅猛發展,給我們的輸血醫學帶來良好的機遇,值得我們思考、學習和借鑒。
推進輸血醫學教育改革應該從國家政策和頂層設計著手,建議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教育部盡快將輸血醫學設立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使之成為一個門獨立的二級學科,并在普通醫學院校開設輸血醫學專業,制定適合我國輸血醫學專業崗位需求的教育方案來培養輸血醫學專業人才,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國輸血醫學的層次與水平。
注重輸血醫學專業教材的撰寫,教材內容應當緊密結合臨床的實際應用,其內容除了輸血相關的法律法規、體檢采血、血液的采集與制備、血液的免疫學檢測、血液的管理、輸血傳播性疾病等,還應包括臨床輸血、輸血治療等方面,盡快將對輸血醫師的培養與輸血醫學書籍對臨床輸血治療內容的側重相輔相成起來,形成良性循環,手術室、兒科及ICU等科室輸血有其特殊性,應重點編著其內容,并及時更新相關內容,便于輸血醫學專業人員了解輸血最新動態并掌握最新知識和新技術。2011年南方醫科大學黎誠耀等人組織的第一屆中國輸血醫學高等教育研討會,與會專家討論了輸血醫學本科生基礎教材如何規劃與編制,他們就如何編寫一套適合輸血醫學教育的聯合教材達成了初步共識[15],但目前尚未見到聯合教材的出版。
3.3.1 制定一套輸血醫學專業醫學生特有的培養模式
借鑒國外歐美國家成熟的經驗和做法,輸血專業醫學生首先必須接受為期兩到三年的基礎與臨床醫學教育,在掌握相當量的醫學基礎知識后,按計劃開展輸血醫學知識教育,臨床科室、血液中心或血站及輸血科是輸血專業實習不可或缺的地點,重點培養實習生的動手操作和突發應急處理能力,將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相結合,并將這些內容作為實習效果的評估目標。
輸血醫學涉及多學科內容,需要與多學科開展合作與交流,實習生可以選擇到血液內科、消化科及重癥監護科等用血量較多的科室去實習,一方面可以學習到不同學科的輸血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增強與其他學科交流的技巧,更好地指導臨床科室合理用血,進行臨床會診及輸血治療。
對現行的教學方法及填鴨式的課堂授課方式應加以改進,羅金蓮等人采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新型教學手段和 CBL(case based learning,CBL)是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方法進行授課,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專業素質,提高教學效果和教育水平及學員滿意度[16]。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輸血醫學科于洋等人利用在線網絡平臺創建中國輸血大講堂,以在線直播專題講座的方式將輸血醫學相關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新進展傳遞給全國的一線工作人員,通過中國輸血大講堂這種網絡在線繼續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時間、空間的限制,為廣大輸血從業人員提供便捷、系統的知識更新渠道,受眾人群在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17]。
3.3.2 加強在職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
根據輸血從業人員的學歷、崗位和工作年限等劃分不同層次,制定針對不同層次水平的人才培訓計劃,與高等醫學院校及醫院臨床專業科室進行合作,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訓和學術交流,提升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從業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更新輸血專業知識的,了解輸血專業技術最新動態,提升業務和技能水平。培養輸血醫師,加強與臨床合作交流。引進高層次人才作為學術帶頭人,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不斷優化調整人才隊伍結構,推進輸血醫學科研事業的發展,改革輸血醫學技術職稱體系,完善輸血教育考評體系。
綜上所述,輸血醫學人才培養任重而道遠,除了要借鑒和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加快出臺提高輸血醫學教育水平相關的國家政策,建立合理的輸血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持續加強繼續教育,通過以上措施,我們相信輸血醫學的發展將迎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