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琦,黃志甲,王培珍
(安徽工業大學工程實踐與創新教育中心,安徽 馬鞍山 24303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1]。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弘揚工匠精神”“培育中國工匠”。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設后,以培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奏響了“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旋律。本文試對工匠精神的內涵進行闡釋,探究工匠精神的新時代價值,探索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創新創業人才。
《漢語大字典》中“工”是象形字,本意是木匠畫弓用的工具(曲尺),引申為持工具的人,后引申為手工勞動(者),現泛指生產勞動。“匠”是會意字,本意是指木工,泛指以某種手藝為業的人,引申為在某領域卓有成就的人。自古以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涌現出魯班、庖丁、黃道婆等能工巧匠,也留下了氣壯山河的萬里長城、鬼斧神工的都江堰、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等物質文化遺產。
“工匠”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歷了相似的成長過程:從拜師學藝到制造出第一個合格產品再到提升技藝打造出精美產品最終將自己的“匠心”體現到創造的產品上,這是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傳承發展”的螺旋上升過程,凝結著工匠的工作態度和精神品質: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求實創新、尊師重道。
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都依賴于具體的工作崗位,不同的職業分工構成了全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素。愛崗是敬業的前提,只有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才能全心全意的做好工作,享受其樂趣、獲得成就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體現著每個勞動者的工匠精神,眾多的個人奮斗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平凡而偉大的成就。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核心[2]。產品符合國家標準、做事符合規范是工匠精神的最低要求,追求極致、嚴謹細致是工匠精神的標準。“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就是努力做到專注與執著,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達到100%的極致精神。
作品是匠人完成制造過程的最終產物,凝結著“匠心”,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由于用途、環境、條件等多方面的差異,匠人往往需要“因地制宜”設計、使用適當的工具制造出“合適”的產品,這是工匠精神“求實”的體現。對現有技術的改進、對新產品的研發,凝聚著匠人們不斷的探索與鉆研,賦予工匠精神“創新”的時代特征,黃旭華扛起核潛艇事業邁步向前,南仁東的一生為“天眼”盡忠,寧允展打破高鐵轉向架生產瓶頸都是典型代表。工匠的工作不僅是對現有產品的精益求精,更在于在實踐中不斷地發現并解決問題,不斷創造出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優良產品。
“拜師學藝”是古代技藝傳承的主要方式[3]。徒弟通過觀察、模仿、實踐等過程學習師傅的技藝、從而掌握技藝的基本規律,師傅的言傳身教不僅傳授技術要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以期達到德藝雙馨的境界。尊師重道是徒弟成長為工匠的必然過程,是工匠精神傳承和發展的行動指南。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類的創造性勞動不斷推進科技的進步、推動社會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工匠精神經歷了三個階段:產生與發展、斷裂、回歸。
2.1.1 工匠精神的產生與發展
第一,原始社會的后期,出現了掌握某種技術并專門從事相關勞動的手藝人,制作手工產品是最基本的謀生手段,沒有好的產品也就沒有生計,這是工匠精神的產生的基礎。
第二,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西周時期就設立了“百工制度”,對工匠的技術和修行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德藝兼修”成為古代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這個階段以“子承父業”的家族式技藝傳承為主。
第三,封建社會以后,工匠的社會地位得到了認可,也形成了“良田百頃,不如薄藝在身”的工匠文化,以“藝徒制度”為核心的職業教育突破了原有家族式技藝傳承的方式,在師徒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切磋技藝,使工匠精神在不斷發展壯大,代代相傳。
2.1.2 工匠精神的斷裂
18世紀60年代以來的近代工業革命,機械化生產大幅度提高了生產率,并帶來了生產關系的大變革,手工業的競爭力下降,甚至成為落后生產力的代表,在全世界范圍內工匠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隨之技藝被埋沒甚至失傳,工匠精神也走下神壇、走向衰敗。現代工業革命加劇了東西方的貧富差距,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高速發展經濟,曾經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卻忽視了產品的質量,丟掉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甚至出現大量偷工減料、假冒偽劣等違背倫理道德的惡性事件,如豆腐渣工程、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結果就是到日本購買馬桶蓋、海外代購安全的奶粉等事情屢見不鮮。與此同時,經濟效益高于一切思想大量蔓延,照抄別人的設計、照搬別人的模式,丟掉了思想丟掉了靈魂,工匠淡出人們的視野,手工勞作也被認為是費力又不討好的事情,工匠精神被遺忘。
2.1.3 工匠精神的回歸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新時代的中國正處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的轉型升級都在呼喚著工匠精神的回歸。2018年上映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中展現了橋、路、車、港、網等多個超級工程展現了“中國智造”的魅力,更體現了國人開拓進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回歸并不是片面地恢復低效率的手工技術,而是注重創新的高品質制造。
工匠精神在不同國家有著各自特色的詮釋[4],德國工匠的專注執著、日本工匠的精益求精、美國工匠的開拓創新,都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榜樣。
2.2.1 德國專注執著的精神
現代社會德國產品以質量好、品質優聞名于世,出現了一批諸如西門子、奔馳、博世、阿迪達斯等著名品牌,但是在19世紀工業化初期德國落后于英美國家,“Made in Germany”卻是質量差、廉價的代表。德國在技術興國、制造強國的道路上,工匠對技術工藝宗教般的狂熱追求選超過了對利益的角逐[5]。德國工匠精神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堅持穩健第一、速度第二,注重長期規劃、立足時代傳承;二是專注,企業秉持術業有專攻,善于抓住“縫隙市場”,潛心深耕,成為行業翹楚,匠人兢兢業業,對產品止于至善的追求;三是嚴謹,建立完整的行業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每件產品做到全程監控檢驗。
2.2.2 日本精益求精的精神
日本在制造方面的鉆研精神和產品質量全球領先,日本的品牌也深入人心,如三菱重工、豐田、佳能等。日本工匠對職業非常尊重,達到用一生的時間只做好一件事的境界,并將個人的榮辱與產品質量直接掛鉤,極力追求完美。日本工匠精神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一生專注,如“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用超過75年的生命思考壽司,“煮飯仙人”村嶋孟用50年專注一碗米飯,岡野信雄30多年來只做修復舊書這件事;二是人無我有的生存法則,如岡野工業的無痛注射針頭、哈德洛克的防松螺母、A-one精密的彈簧夾頭等能夠嵌入到世界的眾多產品中;三是堅持發展技術、質量無須檢驗,技術和品質保證了日本企業的長足發展,長壽企業世界第一,出現了7家千年企業,39家500余年企業,2萬余家百年企業。
2.2.3 美國開拓創新的精神
美式工匠精神來源于早期歐洲移民時代的冒險精神,從“創客”的創新產品中,產生了以“創新”為代表的工匠文化。美國工匠用純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勁頭,執著于新事物,做出改變世界的創新產品[6]。從富蘭克林、愛迪生、卡門,到比爾·蓋茨、喬布斯他們共同的特征是對事物充滿好奇、根據本人的興趣,利用各種資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產生出新價值。美國企業非常重視創新,投入重金投入創新活動中,2018年研發經費總量5730億美元,全球第一位,同時建立了創新的文化氛圍,將員工創造力納入評價標準并常年開展培訓,是美國在科技創新發展中保持優勢的重要因素。
在“中國制造2025”的新階段,時代賦予了工匠精神的新內涵[7]。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跨越,需要成千上萬的新工匠攜手創造,大力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營造精益求精的社會氛圍,是當代的必然選擇。
2.3.1 制造強國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工匠精神
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國憑借人力和資本的優勢成了制造大國,但缺乏核心技術和工匠精神是制造企業大而不強主要原因。新時代我們在高技術領域如天眼、超算、新四大發明等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當前制造業存在著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回流、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人力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兩個發展趨勢,唯有依靠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求實創新的工匠精神融入中國智造才能實現制造強國。原有制造業的“兩高一低”的粗獷式發展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消費需求不匹配,我國企業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創造出性能好、質量優的產品滿足消費需求,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2.3.2 社會主義新風尚需要工匠精神
新時代弘揚工匠精神,就是要傳承歷史優秀的匠人文化,借鑒國際先進的工業文化,弘揚樂于奉獻的“鐵人精神”、堅定信念“天眼精神”、攻堅克難的“珠港澳大橋精神”[8]、趕超一流的“高鐵精神”,引領全面的工業文化,形成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尚。
2.3.3 實現個人價值離不開工匠精神
個人價值的體現從原來機械作業轉向自我價值實現階段,一方面,在“學中做、做中創”的環境下,個人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不斷提升,快樂工作創造價值的職業追求,獲得幸福感日益增強;另一方面,社會和企業的認可度不斷提升,有助于形成“有業—敬業—敬業—樂業”的良性循環。
教育是使人獲得勞動技能形成本性的主要手段。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說:“希望你們既像老師一樣傳授職業之技,又像師傅一樣傳承工匠之魂,培育鑄就大批中國制造的合格人才”[9]。工匠精神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從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踐訓練、營造氛圍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實踐。
“新工科指南”中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德學兼修,強化工科學生的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法治意識、生態意識和工程倫理意識等,著力培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0]。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中,納入工匠精神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養成嚴謹、專注、精雕細琢、追求卓越的專業素養,鍛煉不畏困難、敢于挑戰的意志品質。落實本科生導師制,建立新型“師徒”關系,通過在學業計劃、人生規劃和職業態度等方面言傳身教,推進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課、專業課等教學環節,構建立體的課程體系,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工匠意識。一是將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相結合,從意識形態方面著手,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價值導向,培育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基本認知;二是將專業課程與工匠精神相結合,以專業崗位為突破口,提升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職業追求;三是多用案例式、問答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驗工匠精神,例如通過播放《大國工匠》視頻,用鮮活的案例講述大國工匠的感人故事,通過研討分析安全事故產生的原因等。
實踐教學使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環節,通過“學中做、做中學”引導學生感體悟工匠精神。一方面校內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變以驗證性為主的實驗,轉為以工程為背景的綜合實踐;另一方面與校外企業實行產教融合,利用真實的實踐平臺,形成教師、師傅共同指導的實踐模式,真題真做。引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通過以賽促學、以學促用的“雙創”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營造出開拓創新的氛圍。
校園文化是凝心聚力的重要載體,利用融媒體平臺傳播工匠精神,通過榜樣的力量宣講工匠精神,通過學生社團開展以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活動,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新時代工匠精神滲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達到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大學生的目標,潛移默化影響著每個中國工匠,在中國智造的道路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