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知資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思想政治是高職教育階段的基礎性課程,通過思政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素養,實現思政育人目標。伴隨職業教育改革深化,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體系上也有所變化,思政素養作為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必須重視起思政教學工作,發揮思政課堂在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陣地作用。近年來,“互聯網+教育”模式形成,網絡教學方式的推廣應用轉變了原有教學模式,高職思政教學實踐中,需要教與學的模式能夠基于網絡環境有所轉變,以迎接全新的挑戰,加速落實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目標。
社會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網絡環境對教育教學工作產生影響是一種必然趨勢。“互聯網+教育”環境形成后,傳統的思政教學模式面臨革新,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更多體現的是積極影響,包括海量的思政育人思源、思政教學的方式創新和渠道多元化發展等,都給高職思政教學工作帶來新契機。比如對于思政教師來說,能夠借助互聯網渠道獲取海量的教育資源,更新自身知識體系的同時也能夠完善傳統思政教學內容,同時,可以借助互聯網渠道和學生共享學習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擴展思政教學空間,提升思政教學效果。對于現代高職學生來說,網絡教學方式對他們的吸引力更強,符合他們的學習習慣和興趣特點,提升學生投入度,活躍教學氛圍。
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高職思政教學工作中我們也需要正面迎接網絡環境帶來的挑戰,合理把握機遇和控制不利因素。網絡的虛擬性和開放性使得高職學生在接觸網絡環境的時候面臨多元信息影響,而他們的社會經驗缺乏,身心發展狀態尚不成熟,網絡環境帶給他們的復雜影響是我們在思政教學工作中面臨的一大挑戰。網絡平臺給人與人的互動提供了多元渠道,但目前高職思政教學活動中,學生和教師在網絡平臺上的互動并不多,教師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引領作用和優勢沒有得到體現。此外,盡管豐富的網絡信息和海量教育資源能夠助力思政教學工作,但同時也有不良信息混合其中,一旦學生缺乏甄別不良信息和抵御不良思潮的能力,很容易受到消極影響。
新干線網絡教育平臺具有高度開放性,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建立起來的教育組織系統,可以整合教育資源、建立良性教學互動空間,給思政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模式。新干線網絡教育平臺應用過程中教師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在架構空間教育載體的過程中教師負責創設、完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統籌安排各項教學活動,是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監管者、設計者和評價者,同時也是教學交流過程的參與者?;趯嵜频乃饺司W絡教學空間中,思政教師個人的性格魅力、教學能力都是塑造其個人形象的“利器”,高素質、有涵養的思政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強。思政教育是靈魂育人工程,網絡空間教育環境下,思政教師要充分利用全新的教學渠道,而思政教師是空間教育資源的開發者和構建者,是網絡教育活動的主宰者,基于此,需要高職思政教師在新的教學環境中轉變以往的思政理論教學方式,基于當代高職學生的需求與特點重構思政理論知識框架,構建具有模塊化、表格化、情景化特征的思政網絡教育資源體系[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傳統課堂和網絡教學平臺也應該形成互補關系,高職思政教師要充分利用新干線網絡教育平臺的互動功能,和學生建立互動關系,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進展,提高教學準備工作質量,不斷改進傳統思政教學模式。
為支撐學生的移動學習而構建的板塊化的動態學習平臺,更符合當前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基于移動智能設備終端展開移動學習,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學習時間,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2]。如FIF智慧教學平臺就可以看作是一個網絡教育管理平臺,為思政課堂教學提供支持,同時也是線上網絡教學工具,可以幫助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智慧教學平臺具有高效、便捷的特點,基于用戶的實際需求對界面和內容進行靈活調整,記錄思政教育動態,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還兼具教學監督的作用,是思政教師把控學生思想和心理動態的重要工具[3]。該平臺對傳統思政課程教學有輔助作用,可以為思政教師提供重要的教學服務:其一,使用者監管服務,思政教師依托平臺登錄賬號后,通過權限設置決定賬號動態對同學或者同事的開放程度,保證賬號安全。同時,可以將信譽不良的用戶及時剔除,避免這些用戶發布不良信息,破壞教學環境;其次,課程監管服務,思政教師在平臺中能夠基于教學需求自設思政課程板塊,包括家庭作業、問卷調查、課堂隨機檢測、主題探討等,在不同模塊中明確具體的操作要求,給學生提供互動學習的平臺,也為教師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學習情況提供媒介,方便進一步完善教學方案。
微信群、微博、釘釘、騰訊會議、騰訊課堂等都是近年來使用最為頻繁的移動社交軟件,尤其是在辦公和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這些軟件在信息傳達上更具時效性,同時兼具文件管理優勢,備受不同群體用戶的青睞。移動社交軟件工具支持下形成的多元化信息傳遞形態備受當代年輕人歡迎,對于高職思政教師來說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軟件與學生建立和諧溝通關系,擺脫傳統思政課堂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建立更廣泛的教學互動關系,讓思政教育不再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方便教師把握學生心理和學習動態。高職思政教師可以組建班級微信/QQ聊天群,建立微博特別關注圈,基于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動態制定思政教育主題,隨時隨地和學生討論思政教育問題,或者基于社會熱點事件、新聞咨詢展開討論,引領高職學生的價值觀正向發展[4]。比如,在聊天群中討論時政要聞,借助微信、微博、騰訊課堂、釘釘等新媒體平臺弘揚黨的十九大精神,讓學生能夠樹立參政議政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讓思政教育范圍更加廣闊,在潛移默化的師生互動中發揮隱性育人功能。網絡環境確實延伸了思政育人的空間,思政教育開始滲透于高職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各個環節,教師在思政教育中的引領作用得到體現,形成了思政教育的新格局。
2.4.1 可行性原則
網絡教學方式是否可以在高職思政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得到有效運用其實受諸多因素影響,包括學校的網絡教學環境是否形成、學生是否具備參與意識和能力,這些都是影響思政網絡教學模式建成和應用的要素。高職院校領導者與思政教學工作者要基于院校情況具體分析網絡教學方式的可行性,選擇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網絡教學工具。
2.4.2 輔助性原則
任何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運行都是基于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輔助目標進行的,高職院校網絡教學模式構建旨在輔助院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網絡教學要遵循輔助性原則,根本上是服務于思政教育工作[5],打造更利于落實思政教育目標的環境。
網絡環境對傳統高職思政教學形式產生深刻影響,網絡技術和平臺的應用使得思政教學模式更加豐富,同時師生面臨的教學環境也更加復雜。網絡環境下高職思政教學工作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挑戰,需要思政教師能夠客觀看待新的教育環境,抓住“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改革契機,最大限度發揮網絡教學平臺與技術工具的應用優勢,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切實提升思政教育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