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喬丹,翟牡丹,劉 苗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高職院校的育人使命是要培養過硬專業素養和過強綜合素質的未來創新型人才和實踐型精英。心理育人是在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學校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對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心理引導和潛能開發,進而提升學生心理品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1]。這為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確立了清晰目標,給出了明確定位,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了具體參照。
2021年2月23日,為大力提升心理育人質量,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頒發了《加強新時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指出要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統一,進一步加強和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以更好適應和滿足大學生合理心理訴求?!秾嵤┺k法》深入明確了心理育人是新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新形勢下提升高校教學質量的關鍵一環。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即對每位學生,都要一視同仁地看待,深入挖掘其潛在優勢,并通過喚醒激勵,讓其潛在優勢得以成型和強化。但大多數高職學生由于高考失利輸在了起跑線上,在步入校園后,產生了入學適應不良、學業發展困難和人際交往困惑等心理問題而進入了“心理失衡期”,鑒于此,高職院校普遍開始完善心理育人機制,這是提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意識、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的有力舉措[2]。
當前高職學生正處在變革和創新的社會背景下,又正當人生發展的關鍵期。當他們在此階段面臨較大心理沖突又長時間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幫助時,就可能會引發嚴重心理危機,甚至會傷己傷人[3]。學院心理組織機構通過主動排查,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存在或潛在心理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干預。
在現階段,部分高職學生由于缺乏學習動機、個性叛逆武斷、自我中心意識強烈,在生活中常會遭遇挫折,由此產生心理困擾。由于高職學生自我調節能力尚未發展完善,導致其負面情緒波動強烈。他們只有掌握正確的心理調節方式,才能增強社會適應力。于是,通過心理育人完善高職學生心理調節,已成為高職院校育人機制中的現實需求。
高職院校心理育人的終極意義是健全每一位高職學生,努力做到在積極引導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在大學時期適應校園,在就業時期適應社會,塑造健康心態,從而促進心理發展。當代高職學生正處于人生重要階段,他們渴望成才、追求卓越,但自身局限常會影響其適應發展。高職院校心理育人的終極意義就是幫助高職學生在正確認識并接納自身不足的前提下,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心態,從而充分發現自己、展示自己、開拓自己、完善自己[4]。
高職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應確立三重目標機制,即第一重以促進心理發展為目標,注重全體學生的優勢潛能開發和良好心態培養;第二重以解決心理困惑為目標,注重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輔導與咨詢;第三重以預防心理疾患為目標,注重個別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及轉介診斷治療。三重目標機制能夠貫穿宏觀到微觀,實現全體、部分和個別的深度融合
高職院??筛鶕W院特色構建“學院—系部—班級—寢室”四級服務機制來保障心理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第一級為學生工作處及其隸屬部門,主要為學院心理中心;第二級為各系心理輔導老師及心理部門學生干部;第三級為各班輔導員、心理委員及朋輩輔導員;第四級為各寢室聯絡員。該四級服務機制能貫穿學院全員整體,深入學生內部,保障信息傳達渠道通暢,及時準確掌握學生最新心理動態。
高職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項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協同的系統工程,三方必須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學校享有獨特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在心理育人過程中應承擔主要責任。當前的高職學生在成長中被過度呵護,雖有擺脫家庭管束、自力更生的期待,但在學校和社會,獨立生活起來卻顯得無所適從。因此,在開展針對高職學生的心理育人工作時,要堅持“學校為主、家庭配合、社會參與”的理念,實現育人效益最大化。
對于當前的高職學生而言,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其心理訴求。因此,高職院校應在沿用傳統育人模式的基礎上,更注重學生干部日常管理,定期對他們進行團體輔導或集體授課,加強對其心理狀態的監控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同時,還應將視角聚集于學生熱情參與的課外活動和普遍關注的網絡媒體,以學生喜聞樂道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構建“課堂—管理—活動—網絡”四種促進機制,實現心理育人工作入腦入心入行。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為基礎,旨在通過積極心理干預,培養學生健康心態,應比其他課程更注重過程性考核,不能單以學生期末成績為衡量標準,要將學生的積極心態和良好習慣養成作為教育目標[5]。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注重研究探討和自省自悟,營造和諧健康的教育氛圍,形成“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環模式,有效發揮心理課程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主要渠道作用。
要推進高職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朝縱深發展,就必須建立一支以心理專職教師為主力,輔導員為主體,教學行政人員為補充的心理育人工作隊伍。心理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可確保心理育人工作的專業性和科學性;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可掌握學生最新動態信息;全體教職工應在教學管理中自覺運用心理學方法,將心理育人理念滲透到各項工作環節。此外,還可從學生團體中挑選具有較強綜合素質的學生組成朋輩輔導小組,創建師生共同參與的心理育人格局。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事物發展過程中,外因是必要條件,內因是關鍵基礎。在高職院校心理育人工作中,教育者是外因,受教育者是內因,心理育人成效主要是由受教育者的主觀意識決定。因此,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既承認自我價值,又坦然接受自身不足。其次,心理育人工作要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以學生為中心,倡導以自擬成長目標、自析成長環境、自開成長渠道、自研成長方法、自評成長效果為主的“五自成長模式”,使學生自覺成長為有理想、有能力、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充實和完善既是對當前高職學生心理狀態的積極應對,也是對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深化。高職院校通過強化心理育人實踐機制,可促進廣大高職學生自覺培養健康心理素質,自覺提升育人創新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