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山 ,劉 巍 ,張家道
(1.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6;2.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6;3.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870)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選擇、重組、融合中外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態和精神標識[1],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從紅色文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它是中國共產黨誕生、成長、發展的歷史文化記載,是革命歷程的政治生活積淀[2]。新形勢下,紅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主要來源,是最能體現中國精神內核的文化表現形式。
(1)紅色文化的價值意蘊。紅色文化是中國精神的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品鑒價值上都有著深刻的文化意蘊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人才培養上有著重要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引導廣大師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引導學生做知黨愛黨、知史愛國,砥礪奮進、勇于擔當的有志青年。通過選取百年黨史中偉人、烈士、英雄等特殊人物的遺跡、史實、家書,結合其時代背景和鮮活文字呈現百年黨史中的感人故事,深入挖掘解讀紅色文化情真意切的感情和背后蘊藏的革命情懷,在青年學生中營造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氛圍。
(2)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意蘊。紅色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脊梁,而其蘊含的文化資源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資源寶庫。在遺址遺跡、名人故居、紅色史實、紅色書籍、紅色家書等紅色文化資源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實現外化中國精神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幫助青年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青年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幫助他們樹立起崇高理想信念,自覺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奮斗。[3]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夠豐富新的教育載體、增加教學內容,營造紅色校園文化,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將“信手拈來”的自主學習,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態。將紅色文化融入新媒體建設,通過網絡新媒體建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以貼近青年學子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宣傳紅色文化。通過以紅色文化資源的講述,引導青年學生能夠從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追溯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絕佳的角度滌蕩思想,喚醒沉睡的靈魂。
(2)將“機不離手”的網絡世界,鑄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將紅色文化融入黨團和班級建設,進一步深化紅色文化對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積極作用。通過紅色文化的講述、參觀、感悟來吸引高校班級、團支部和黨支部的參與互動,使大學生通過手機媒體在線學習,讓學生在紅色文化的情懷中傳承紅色精神,用信仰點亮人生,找到人生的信念和價值。
(3)將“你死我活”的網上斗爭,確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焦點。西方敵對勢力利用網絡的隱蔽性、滲透力,不遺余力地西化、分化,圍繞鑄魂與蛀魂、舉旗與毀旗的網上意識形態較量日趨激烈[4]。通過輔導員親自參加的微視頻、微黨課錄制,講述紅色故事、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廣大輔導員成為紅色精神文化的推廣者、傳播者,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實踐者,將自身的知識儲備外化到對學生的教育中,通過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給學生以明確指引和啟迪,用紅色精神引領了隊伍建設,從而培養勇擔民族復興偉業的新時代青年。
信息網絡已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插上了科技翅膀,高校輔導員要利用網絡育人、文化育人等方式,將紅色文化融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著力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努力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1)“因事而化”積極更新思維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緊跟網絡時代的發展步伐,對網絡課堂與線下課堂進行創新性銜接,結合學生的興趣特征和個性需求制定思政教育的內容,多方位聯動教育機制的實效性。通過高校師生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微黨課等形式,展現一種全新的視聽感受和心靈震撼,傳承紅色文化,讓紅色資源鮮活起來,將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
(2)“因時而進”打破傳統路徑依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確正確的價值觀與政治方向,始終保持網絡新技術的敏感性,符合時代精神,利用沉浸式教育、網絡微視頻、雨課堂直播授課等新方法的思考,善于把教育融入信息網絡體系、融入全程育人環節,用信息力強化生命力。通過網絡視頻的形式用打動人心的故事、真情實感的講述和“沉浸式”的情感體驗,引發師生關注的熱點,帶領師生感悟百年來共產黨人對信仰追求與堅守,引領廣大青年師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接續奮斗。
(3)“因時而新”著力提升教育者施教本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圍繞教育、服務、管理學生為中心,以滿足學生對思政學習內容的選擇、汲取和理解的角度提升教育者的施教本領,努力形成全方位、寬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通過集思想性、藝術性、教育性為一體的生動的網絡思政課,對紅色資源進行深入研究,接受紅色文化教育,提升紅色素養,成為紅色文化的推廣者、傳播者;通過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來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中,能夠使青年學生將實現個人理想建立在實現國家理想的基礎上,做到個人理想與國家理想統一,進而自身樹立起崇高理想信念,承擔起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奮斗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3]
(1)“政治引領”領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思政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5]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頭腦,堅定信心跟黨走,立志增長才干,用青春年華報效祖國,讓網絡思政充分發揮政治引領功效。
(2)“立德樹人”凝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在網絡思政育人的過程中,要更多品德培養、價值培育、信仰培塑等問題,注重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努力培養有遠大理想、愛國情懷、責任擔當、奮斗精神、品德修為的新時代大學生。要引導大學生勇擔時代責任,勇于砥礪奮斗,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道德修為,凝心聚力共筑中國夢。[6]
(3)“內容為王”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著眼網絡時代碎片化、快餐式、選擇性的信息獲取特征,堅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始終專注內容質量,完善教育教材體系[4];要基于網絡的教育平臺,選取黨的重大會議精神、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等內容,開展網絡推送、佳文推薦、精品共享,吸引青年學生的關注熱點,引導青年學生由“感動”到“行動”,提升正面宣傳的閱讀量、點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