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棟
(浙江樹人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高校中的學生社團是培養學生能力、塑造學生人格的重要場所,社團管理的有效性關系著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現階段高校社團管理模式過于落后,社團活動中育人效果不佳,無法滿足學生能力培養的相關要求。因此,高校還應明確社團管理育人優勢,積極創新社團管理育人模式,用新穎的教育手法,有效的培養大學生的基本素質。
社團是高校課外活動的重要載體,在高等教育階段的育人體系中,社團同樣承擔著教育學生、塑造學生思想價值的責任。社團活動中,學生會在加入社團后與同伴相互交流,分享自身對某一事物的認知與看法,使學生多視角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合作學習意識與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在自身興趣愛好的驅動下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相互促進,助力學生能力、素質的進步與發展,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各類高校中,學生會將社團作為課外的主要實踐活動,高校可通過社會管理,及時發揮社團對學生的教育優勢,引導學生自我提升,促進學生健康發展[1]。
除此之外,信息時代中,社會互聯網水平不斷提升,上網成為大學生課余活動中的重要行為,各類良莠不齊的思想會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產生極大沖擊,容易使學生形成不良的思想觀念。所以高校需要借助社團管理,全方位的將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在學生校園生活的全過程,轉變學生思想意識,傳遞符合社會正能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觀念,使學生成長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現階段,各大高校的社團管理主體為學生,高校在學生創辦社團后沒有給予學生完整而專業的指導,使得校內社團管理缺乏系統的規劃,社團管理流程不規范。在此基礎上,社團在組織各項活動時,無法滿足學校立德樹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具體體現在社團組織管理目標不明確、社團育人效果不佳、成員積極性不高等方面。不僅如此,合理的規劃有助于凝聚社團管理中的各類資源,統一、集中地對社團成員進行管理,但社團規劃不到位則會使學生喪失參與社團活動的興趣,嚴重影響著各類社團活動的開展,不利于社團的長遠發展[2]。
社團管理模式是保障社團育人效果,增強社團管理效能的基礎。然而在多數高校中,其社團管理依然采用“樹狀”管理模式,各個社團中的組織結構單一,社團審核、內部溝通等管理問題反饋機制不晚上,社團之間互動差、管理信息不流暢。最終導致高校社團管理難以整合現有資源,實現社團的共贏局面,且多數社團的管理方法、運營模式單一,缺乏創新,各個社團所組織的活動相似,社團育人特色不明顯。
為增強社團對大學生的育人效能,在創新社團管理模式時,高校還應堅持全員育人理念,多層參與社團管理,大力支持校內的社團活動。首先,高校應結合校內社團活動特點,分析社團管理中的師資需求,隨后配備專業的教師,使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使其科學規劃社團管理,明確社團管理目標[3]。其次,改變傳統“樹狀”管理模式,構建多層次的社團管理框架,分別由學校、教師、指導員、社團規劃社團管理,優化社團管理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能力培養等內容融入社團管理,保證社團對學生的教育效果。最后,社團管理中,高校應整合可利用的管理資源,各層級管理者需要相互溝通,積極交流,全方位為社團工作而服務高效解決現階段社團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在創新高校社團育人模式,提升社團管理質量時,高校還應重視社團管理工作的指導,及時完善社團管理制度。具體來說,高校在配備社團管理指導教師時,應聘請有社團活動管理、組織經驗的教職工,核查其綜合能力后使其正式指導校園社團管理工作,參與到社團管理、社團活動組織的全流程中,落實其指導責任。使學生在專業、完整的指導下,規范社團管理中社團活動審核、活動策劃、社團招聘等基礎工作。在此期間,相關教師需要加強社團管理中的監督,跟蹤社團管理工作,與學生共同分析社團活動中活動策劃、人員考核、經費申報的具體實施方案,精準的扶持校園社團,以此保障社團內部活動的有序性,凸顯社團活動的教育價值,為學生成長、成才創造有利條件[4]。
高校社團管理的本質是為學生成長而服務,所以為使學生社團承擔起大學生的教育責任,有效培養學生各項實踐能力。相關人員在社團管理中,還應準確的分析高校分析育人需求,調整社團活動方向。具體來說,高校應集合所有可利用的社團管理資源,從管理理念、管理設備、人力等方面,夯實社團管理基礎。然后根據現階段大學生能力、素質、思想意識的教育需求,調整社團實踐活動、文化活動的設計方案。與此同時,高校可按照社會發展趨勢,尋找學生社團的“發力點”,總結社會需求,促進社團活動的社會化,為學生接觸社會、回饋社會創造機會,有效的在社團管理活動中鍛煉學生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的社會認知思維,使學生在實踐性的社團活動中,其團隊協作、語言表達、創新能力得以提升,形成積極、樂觀、正能量的思想認知,順利完成高校社團管理的育人任務。
后勤保障是高校學生社團長遠發展的前提條件,在創新社團管理育人模式時,高校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后勤保障,推進社團管理隊伍建設。一方面,高校應及時建立嚴謹的學生社團后勤管理機制,保證社團活動經費申報、審批的有序性。目前,高校社團活動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由內部成員,但經常會存在經費少、難以滿足活動經費需求的情況。所以學校在社團管理中,還應重視社團后勤保障,合理為社團活動提供資金、安排場地,使社團活動能夠持續組織,促進學校學生社團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在社團活動、社團管理中,更好地培養學生、教育學生。另一方面,為增強高校學生社團的育人價值,高校還應加強社團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為社團儲備更多后備干部,同時加強培訓,針對性的培養其管理能力。使其具備社團管理中活動策劃、人員管理、經費籌集等基本能力,為后期的社團管理打好基礎。
在新時期的學生社團管理育人模式中,高校還應利用社團活動、社團管理活動,落實校園與社會中的思想價值引領,推進社團文化建設。高校育人體系中,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領是高校育人的主要目的,所以在創新社團管理方法時,高校需要明確大學生培養要求,正確領悟“價值引領”“思想引領”的內涵,從而在社團中進行文化建設,分層次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培訓,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價值觀念。除此之外,在推進社團文化建設時,還應結合社團類型,分析適用社團的特色文化,正確、合理的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領。
比如,對于體育類社團,其價值引領的主要內容包括“體育精神”“體育文化”“體育競技觀念”等,相關人員在管理社團時,應在體育類社團活動中傳遞優秀的體育價值觀念,使學生養成正面、積極的體育運動掛念,樹立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而對于文化類社團,可將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思想、社會核心價值觀融入社團文化建設中,用貼合社團活動的文化內容,轉變學生思想觀念,幫助學生更為系統的學習相關文化,有效的引領學生思想價值,逐步達成社團管理育人的基本目標。
綜上所述,為在高等院校中落實全方位、全流程的育人理念,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素質,高校還應積極創新內部社團管理模式,強化其在學校發展中的育人效能,用特色化的社團活動,端正學生思想態度,塑造學生良好品質。同時根據新時期社會各行業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進一步創新社團管理模式,細化社團管理中的育人內容,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