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春
(福建省上杭縣第二中學 364200)
物理是高中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與科學精神的課程之一.“問題鏈”教學策略的運用,實現學生物理深度學習,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如何在物理教學中,應用“問題鏈”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與思維能力呢?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深度學習在個人目標、專業知識呈現方式、受教育者的學習狀態、學習和訓練效果的轉移等領域都有自己明顯的特點,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深度學習重視專業知識.批評和理解學習和培訓.深度學習重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其次,深度學習注重學習內容的巧妙融合.知識是一個“系統”,知識的關鍵點是緊密相連的.受教育者應堅持學習過程,以便組織密切相關的知識,建立知識網絡.然后,深度學習注重學習過程的創造和思考.專業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全過程,同樣的知識點在不同的學習培訓環節會有所不同.最后,深度學習非常重視訓練和問題解決的遷移應用.基于對學習訓練場景的進一步理解,深度學習可以區分和掌握場景中的重要因素,進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
為了引導實際效果,題目通常在原環節比較簡單,然后隨著學生對題目難度的理解和把握,逐步增加題目的難度系數,讓學生逐漸理解和運用認知,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的目的.“問題鏈”正確引導課堂教學歸因于以學生為行動主體的教學方法.教師有效設置“問題鏈”進行正確引導,與傳統的“填鴨”課堂教學相比,更能有效激發學生課堂意識,使學生積極參與相關常識的理解,使課堂教學具有更加突出的實踐效果.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鏈的應用,實現知識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教學,為學生更好學習文化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基礎,設計難易程度不一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物理知識,并學會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散,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無形中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深度學習文化知識.課堂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基礎知識學習情況,設計各種類型的物理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意識到物理知識之間的聯系,利用以往學習經驗、物理知識解決問題,以此實現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問題鏈設計方案往往注重層層遞進,因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解脫,受教育者在將新的專業知識轉化為舊的專業知識的整個過程中必須進行轉換和吸收.需要經歷對舊知識的復習,新知識的預習等全部完成,這也是教育發展的改進.例如,學生必須先掌握“彈性”的定義,然后才能討論“滑動摩擦”引起的標準.問題鏈的本質是以問題的方式促進舊專業知識的掌握向新專業知識的掌握演進,符合學生對課堂理解的規律性.
物理教師在基于深度學習的概念設計“問題鏈”時,為了保證這組問題有比較好的學習效果,首先要保證設計的問題有既定的目標,然后緊緊圍繞總體目標分階段實施,注重激發學生的訓練主動性,讓“問題鏈”正確引導課堂教學,充分發揮應有的實際效果,進而達到物理課深度學習的目的.
利用“問題鏈”將原有的單一知識點合理連接起來,使專業知識內容更加系統化,進而達到提高物理課效率的目的.例如:一般情況下,在物理的課程目標中,比較基礎的是對基本要素的掌握,其次是對基本要素的靈活運用,最后是對思維方式的理解.在設計方案的“問題鏈”時,總是緊緊圍繞著實際專業知識的關鍵點按此順序進行,教學課堂中不能偏離專業知識重點的設置問題要特別注意.
問題鏈設計的目的,就是將分散的知識整合在一起,幫助學生理解新的知識,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運用方法.因此,在設計物理問題鏈的過程中,需要凸顯出核心知識,使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并學會利用新知識解決問題,以此提升課本知識教學效果.
通過以學生為主的問題鏈,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課本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在實踐的過程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掌握實驗操作方法.利用問題鏈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需要凸顯出學科綜合性的特點,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借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主動探究深層次的問題與知識,并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養成積極學習態度.
在導入環節設計問題,并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與思考的空間,使學生在問題的指導下探究更加深入的內容,掌握基礎知識.
以《豎直方向上的拋體運動》為例,進行這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為學生設計以下問題:
第1,什么是豎直下拋運動?
第2,什么是豎直上拋運動?
第3,豎直上拋運動與豎直下拋運動有什么不同.
第4,豎直方向上的拋體運動有什么特點與規律?
第5,一只氣球從地面由靜止開始勻加速豎直上升,其中加速度為2m/s2,5s末有一個物體從氣球上掉落,問該物體多久后掉落到地面?
確定問題鏈后,則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在探究中解決問題,了解豎直方向上的拋體運動.以上問題鏈的設計,將拋體運動分解成不同方向,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了解豎直上拋運動與豎直下拋運動的不同,讓學生在學習中對此產生清晰的認識.
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以往學習經驗,設計各種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學習過的知識解決問題,并引導學生探索更深入的知識,以此實現深度學習,促使學生能力發展.
例如,進行《功和功率》內容教學時,結合以往學習內容,根據新知識,設計以下問題:
第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第2,水平方向推箱子,推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第3,向上提箱子,拉力的方向是怎樣變化的?
第4,重力的方向如何?
第5,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6,如何利用函數關系分析圖像問題,應注意什么?
將以往的力學知識作為入手點,為學生學習功、功率做好鋪墊,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力與功、功率之間的關系,無形中提升課本知識教學質量,為學生更好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高中物理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這一教學方法運用在課后復習環節,借助問題鏈,鞏固學生的基礎,強化學生課本知識學習效果.與傳統復習教學模式相比,問題鏈的運用,能夠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鏈,具有查缺補漏的作用.在復習環節設計問題時,應凸顯出重點知識,圍繞學生學習過的知識或者學習中存在的不足,設計各種類型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以此實現基礎知識的鞏固,提高復習教學效果.
物理學來自日常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學到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深層興趣和愛好,進而使學生產生明顯的學習沖動.教師可以根據現實生活中學到的情況,發現與新專業知識相關的聯系.精心規劃問題鏈,正確引導學生建立新舊專業知識的銜接,讓舊專業知識有拓寬的魅力,新內容有成長發展的基石.
物理教師運用“問題鏈”教學策略進行課堂教學后,應在課后練習,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和點評,及時處理“問題鏈”運用中的不足在后期課堂教學中適當調整教學策略,促進“問題鏈”教學法有效性的不斷提高,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顯得更加積極主動,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與訓練等相關問題.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問題鏈教學策略的運用,促使學生深度學習.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問題鏈應用在課前、導入、復習環節,利用多種不同類型的問題鏈,激發學生探究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課本知識學習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掌握解決問題方法,為學生更好學習與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