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豐, 馬 康, 李 勇
(河北科技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18)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針對思政教育問題強調“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但僅靠傳統教學模式,簡單傳授基本專業知識、理論和技能,了解專業科技前沿動態,是遠遠不足以支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青年人的成長發展與社會需求直接相關,與時代發展相連,關系著國家未來發展[2]。因此在開展專業教育同時,必須堅持德育為先,開展相應的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與個人發展相聯系,獲得源源不斷前進的動力[3]。
本文以《工程地震與結構抗震》專業課程為例,基于中國地震和震害基本情況、工程結構抗震發展成就、與先進水平的差距等方面,探討該課程思政目標設計、專業知識中挖掘思政元素、學習成效評價等問題,重構課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愛國主義、奮發有為、探索創新的優秀品質。
《工程地震與結構抗震》是一門集理論、實踐、技術為一體的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綜合性較強[4]。課程內容主要講授地震工程學的基本知識、地震作用的計算方法以及常見結構體系的抗震設計理論與構造措施[5]。課程教學旨在幫助學生了解最先進工程抗震思想,掌握最先進的研究方法和設計方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系統構建和知識原理的融會貫通,體現了原理與應用、理論與工程、基礎性與先進性的有機結合[6]。圍繞家國情懷,分析專業課程內容的特點,凝練出本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
(1)通過介紹中國地震和災害基本情況,激發起學生家國情懷意識,認識到專業發展需求。
(2)通過介紹中國古代和近現代建筑抗震發展成就以及人物勵志經歷,激發起學生奮發有為,培養認真嚴謹工作作風,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
(3)通過抗震理論迭代更新,激發起學生主動和終身學習,探索科技發展前沿,擔負專業發展使命。
根據《工程地震與結構抗震》課程內容,提煉出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要素和德育功能,將思政教育元素與知識點有機融合,重新梳理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改進授課方式,探索出“專業教育+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合理模式。具體實施時,通過巧妙的設計課程內容,合理安排課程進度,不斷演練總結,將思教育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從家國情懷、敬業精神、工匠精神、文化自信、探索創新多角度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并歸納出可推廣的課程思政教學經驗,完成了本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表1)。
我國地處環太平洋和歐亞兩大地震帶,屬于世界上地震多發國家,歷史上多次發生強烈地震,及至近二十年多次發生大震,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7]。通過新聞、圖片、紀錄片等資料展示,歷次地震發生,共產黨員和人民解放軍戰士不懼危險和不惜犧牲始終處于搶險救災一線,使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地震基本情況,增強憂患意識,激發起學生愛國主義,增強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8]。黨和政府數十年如一日,集中力量持續災后城鎮重建,對比唐山、北川的今昔建設規模,速度,城鎮風貌,展示中國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決心和信念,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以詹天佑、周錫元、王亞勇等不同時期工程抗震相關領域專家為例,講解專家學者將個人選擇與國家需要休戚相關,數十年如一日,刻苦攻關解決工程抗震問題,提升我國基建水平。通過講解京張鐵路、上海中心、港珠澳大橋,空前的施工難度、超大建筑規模、以及頂尖建造技術而聞名世界,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大國工匠”精神的實質,培養學生求實、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堅守職業道德[9]。
以古建筑抗震思想為融入點,給學生講解趙州橋、山西應縣木塔、北京故宮等著名古建筑輝煌歷史成就[10],從結構抗震角度介紹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樸素且智慧的抗震設計思路,汲取中國古代優秀藝術和文化,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講解新時代我國新抗震技術的應用,比如減隔震技術、新型結構體系等在昆明新機場、四川蘆山縣人民醫院門診樓的應用[11],通過隔震與減震的最新研究動態,驅動學生不斷學習新知識,追逐科技前沿,探索新問題,推動學科發展前進。
課程改革成效主要體現在,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國家認同、法治意識,提高文化素養、道德修養等,更能優化課程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更加主動地求知探索[12]。課程思政教學成效如何,要用教學評價體系評估。建立以教師評議、學生評價、督導反饋的多維化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課程的考核評價機制通過調查問卷、學生訪談、學習通討論群等多種形式,考核評價。教師評議不局限于基礎理論的考試考評。通過引入“5 min小課堂”模塊,評價學生對知識理論的掌握深度;通過“小組主題討論”模塊,培養學生在團隊合作、搜集整理、綜述思辨的能力;通過“學術前沿”模塊,鍛煉學生探索、研究、創新的學習能力。
借助線上平臺優勢,發布調查問卷、主題討論、課程總結、學習群答疑記錄,實時追蹤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成效以及差距不足,進而及時答疑解惑。常規性考評+實時非定期考評的學生評價機制,增強思政教育的緊密性和實時性。
將同行評價、院校督導、社會評價反饋引入課程建設中,增強與社會企業交流途徑,切合用人單位的職業需求,建立起院校督導和社會反饋機制,不斷改進課程知識體系,保障課程內容與時俱進。
本文以《工程地震與結構抗震》為例,將思政教育目標融入課程目標,思政教育元素與知識內容相融合,重構教學課程教學模式,實現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高度協同,著重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奮發有為、探索創新的品質,并建立了多維化教學評價體系,對土木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