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怡雯
培養小學數學應用意識的有效策略
鄭怡雯
(蘇州市相城區太平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137)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往往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文章從“了解數學文化的價值,培養數學學習的樂趣”“強化操作能力,發現數學問題”“開展數學活動,挖掘知識點”“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四方面進行探究,分析數學學習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策略;應用意識;小學數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課標對小學教學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從而提升學生能夠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數學應用意識是他們數學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時能主動思考數學知識對生活的應用意義,以及在學生發現問題時能首先想到數學知識的應用方法和思維。怎樣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凸顯數學學科的價值,教師就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數學教師教學中,要通過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增強他們對于數學學科學習的樂趣,使學生不僅學到了數學新知內容,也能夠體會數學對生活的應用價值,把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它與其他學科也有著不可割舍的聯系,對于人的終身學習和生活都有著必不可少的作用。數學對某些學科技術的研究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更是廣泛,可以說無處不數學。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努力增強數學學科的趣味性,培養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
人們通過計數、計算、量度和觀察物體形狀及運動中產生數學。數學的發生和發展是一段漫長的歷史,數學的特點有精確性、嚴格性、抽象性、廣泛性等,其中,抽象性體現數學深邃和睿智,也讓學生學起來缺乏學習興趣。這時就要求數學教師要有一定數學歷史知識儲備,要善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體現出來,讓學生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數字1-5的認識》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在網上搜集一些數字形成與發展的小故事:最早無法分辨數量,以結繩記數,后來人類才認識1-5這些數字,讓學生感受數字的產生與發展歷史。教師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到人類的智慧,激發了學生數學應用的趣味性,感受數學從生活中抽象而來,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很多人覺得學習數學對生活沒有多大的用處,離生活比較遙遠,其實不然,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會用到數學知識。數學知識在人們計算、測量、觀察、解決問題的策略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數學在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有密切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數學的發展對人們生活的價值滲透到學生的具體學習過程中,試圖與學生的生活連接起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進而也培養了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
比如在教學《認識百分數》內容時,由于百分數知識現實生活和生產中使用頻率比較高,學生雖然沒有學習百分數,但對百分數也是有一定的認識基礎。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中安排學生收集一些在平時生活經常出現的百分數,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到百分數在周圍的廣泛應用,然后設置一些生活購物情境,讓學生運用百分數知識計算出哪種購物方式最劃算。學生經過思考和計算后得出結論,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切實感覺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對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為了能夠讓學生有很好的學習興趣,通常在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模式。教師應當多搜集一些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滿熱情,從而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應用意識。
比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這一課時,教師出示情境圖,劉翔跨欄的成績是12.92秒,另一位國外運動員的跨欄成績是12.99秒,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兩組數據進行直觀的比較,雖然只相差0.07秒,但是它產生的意義和影響卻有很大的差距。通過如此的比較,使學生對小數的意義有更深了解,也讓他們覺得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增強了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現有的數學教材中多數呈現了相關的數學定義、定理、原理等,對于學生的能力測試中也以數學問題為主。那些看似無生活意義的數學問題雖然清晰可見,但不能給人以真實存在的感覺。沒有生活感的數學問題,數學便缺少了活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圍繞日常生活仔細發現一些數學問題,以此有效培養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問題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存在,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數學中包含的生活問題以及生活中展現出的數學問題,教師應抓住機會,適時給予一定的啟發,讓學生從中把握數學知識是如何應用的,進而使學生能及時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首先出示兩塊餅干,把餅干分給兩個小朋友,學生會很自然地給每個小朋友一人一塊。教師再出示一塊餅干想分給兩個小朋友,這時學生會在腦海中形成“怎樣才能分得公平呢?”“怎樣才能平均分呢?”這樣類似的數學問題,進而引出分數知識,讓學生體會“單位1”的意義,再讓學生認知二分之一這個分數。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入手,再讓學生借助教材提供的其他例題,認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數學問題,使學生更容易認識分數,進而掌握分數的相關知識,培養應用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選取生活例題時必須能夠圍繞最近所學的相關數學知識,引導學生運用知識找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并討論數學問題,再進行有效分析,從而成功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過如此經歷,能有效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問題不僅存在生活中,數學知識內部也含有各種數學問題。數學學習是一種知識的再創造過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會意外發現一些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其中,解答習題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接觸更多的數學問題。教師在講解題目時,可以帶領學生先站在問題的角度進行思考,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理解,理清問題的已知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尋找有效的方法,確定最合適的解決策略。這樣就可以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能夠運用知識遷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應用能力。
比如在教學《角的度量》這一課時,教師出示大小明顯的∠1和∠2,并提出問題:“除了可以通過觀察比較兩個角大小以外,還可以怎樣比呢?”教師此時拿出準備好的自制的10度角若干個,引導學生可以用這些學具幫忙。這樣一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被打破,并運用學具進行自主探究問題解決的過程。解決這個問題以后,學生便在認知水平上產生了“化整為零”的學習思想,而不是簡單的角的大小比較。經過不斷地產生新的數學問題,展現數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也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提升,并且重新調整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體系,進一步強化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
數學具有抽象性,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雖然常規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學到數學知識,但是很少經歷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生活中也很少會產生明顯的運用數學相關知識解決某個問題的現象。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多組織一些教學活動,挖掘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提升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通過開展課堂活動引發他們的樂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比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準備好折紙和剪刀,在課堂中開展“靈巧的小手”活動,要求學生剪出富有創意的軸對稱圖形。學生認真思考著,開動靈活的腦筋,大膽地想象,剪出了不同形狀的軸對稱圖形,感受到圖形的對稱美。通過評比,教師將優秀的作品張貼到班級作品欄,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樂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物品和古代建筑圖畫,在活動中展示給學生欣賞,培養審美觀。如此多樣化的活動使學生能夠充分感知數學知識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從而樹立數學應用意識,進而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很多人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無趣的學科,它不同于語文有各種有趣的小故事。要想讓數學變得有趣,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教材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發現學生的興趣點,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培養學生進行數學應用的樂趣。
比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如果只是簡單地講解一下在物體的不同位置看到物品是不一樣的一面,那么這樣的課堂沒有趣味性。教師可以用《盲人摸象》的故事情境導入新知,讓學生對觀察物體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開展課程時將學生的座位調整到觀察物體的每個面,讓學生說說自己觀察到物體的哪一面?看到了物體的什么?再采用“一令一動”小游戲,轉變方向繼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讓學生不斷地描述看到的物體樣子,教師適時給予指導和點評。通過游戲使原本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豐富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起,且數學知識在學生的反復運用中得以掌握,教學取得滿意的效果。
數學源于生活,學習數學最終目的是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體現數學的價值,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有趣的數學應用。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能力,讓他們經過主動參與活動發現數學問題,使他們的應用意識得以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得以提高,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小學數學知識中大部分的內容可以從生活中找到原型。由于學生的階段性心理特征,促使學生會帶著很大的情緒學習知識,對貼近生活的學習情境,學生會產生親切感和濃厚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取有效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體現數學學習的意義。有了熟悉的素材,學生就會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并能夠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趣味性。
比如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生活意義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解決。如把學生領到校園里,讓學生為校園設計一個面積為10平方米的小花壇,形狀不限。學生通過測量、計算,設計出不同形狀的花壇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對于圖形面積等相關知識點有了一定的理解。尤其是從這次實踐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體會到不同程度的數學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的作用,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數學應用意識。
學生的生活除了在學校的時間,其他時間都和父母長輩生活在一起。家庭中各方面花銷都需要運用數學知識,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就可以準確把握家庭的一些活動,并學會管理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不斷地滲透生活常識,引導學生學會參與家庭管理活動,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數學思維。
比如,在學習了《統計表和統計圖》之后,可以讓學生參與家庭管理活動。學生回家收集家庭一周的糧、油、水、電等基本生活開支,把數據按要求進行整理,并思考:“家庭一個星期的開支是多少?以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一個月將開支多少呢?家庭每月收入是多少呢?每月還能結余多少呢?”通過這一系列數學問題的解決,幫助學生從家庭管理中發現數學問題,分析數學問題,并能做出簡單的預測。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使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得到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也大大提高,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愉悅。
條條大路通羅馬,數學知識也是如此的。新課程標準告訴教育者們,要傾向多樣化教學,極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盡力改變以往古板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采用多樣化方法,從而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在教《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通分轉化,進行基礎的計算。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問:“除了通分,還有其他的計算方法嗎?”以此讓學生再次搜索自己的知識庫。教師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指點,讓學生回顧分數與小數的聯系,進而轉化成小數進行計算。同一個數學問題可能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多樣化解題思維。教師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提高數學應用意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
總而言之,教師要有意識地采取積極有效的策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通過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發揮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實踐于日常生活中的積極性,提升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1] 劉萍萍.通數學與生活,發展學生應用意識[J].小學教學參考,2021(32):89-90.
[2] 王江.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的實踐思考[J].家長,2021(27):36-37.
[3] 黃惠娟.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發展學生應用意識[J].教師,2020(17):25-26.
[4] 陳春婭.基于小學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的課堂構建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0(28):84.
[5] 陸艷.關于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思考[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1):69.
D045
A
1002-7661(2022)24-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