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子銀
立足文本語訓點,落實讀寫結合——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
廖子銀
(福建省連江縣丹陽中心小學,福建連江350503)
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模塊,它能夠有效幫助個體錘煉語感、提升閱讀素養及語用能力,進而落實讀寫結合的目標。對此,文章嘗試從抓準字詞訓練,豐富詞匯應用;精選生動語句,優化語言表達;把握文章脈絡,學會謀篇布局;利用文本空白處,進行補白創作四個方面入手,聚焦于如何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有效捕捉文本語言訓練點,以提升個體讀寫結合素養。
小學語文;語言訓練點;讀寫結合
所謂語言訓練點,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基于“聽、說、讀、寫”等模塊,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指導與訓練,其主要關注語言能力的運用與實踐。在小學階段,教師立足語言訓練點而展開的課堂教學,不僅能夠有效銜接個體“讀與寫”的學習,提升其閱讀及語用素養;而且也能切實幫助學生發展自身的語言感知力、創作力及核心素養。對此,新課標強調,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個體學會積累并運用具有新鮮感的詞句、進行創意表達、注重文本的構思立意與謀篇布局等語訓內容。不過,從現行的教學情況來看,不少教師普遍存在語用教學不得法、缺乏讀寫結合意識、“重閱讀感悟,輕語言應用”“重視理論講解,忽視寫作訓練”等問題。這樣,既容易割裂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有機聯系,導致不少個體產生讀寫分離的思維誤區,同時低頻率的語言訓練與寫作練習也極大地限制了其語用能力及寫作思維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將圍繞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抓準文本語訓點落實讀寫結合的教學研究進行探討。
字詞訓練是小學語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提升個體語用素養的前提。無論是新課標準要求,還是統編版教材中的語文要素,都對學生的詞匯理解、積累與運用能力較關注。對此,在小學階段的學科教學中,為有效落實讀寫結合的目標,教師可以基于課文中的語文要素,為學生制定高效、合理的字詞運用訓練。如此,不僅能夠切實增進學生對新鮮詞匯的理解,還能有效豐富其詞匯的積累與表達。
以統編版三年級《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為例。為有效開展字詞運用訓練,教師主要根據該單元的語文要素——關注文中“有新鮮感的詞語”點撥兒童展開語訓教學。在課堂導入部分,教師先引導學生初讀課文,鼓勵他們圈出自己認為較新穎或陌生的詞匯,同時運用詞典等工具書初步理解新詞的意思。其次,引導他們復讀課文并關注新鮮詞匯所在的語境,以深化他們對詞語的認識與理解。隨后,留出10~15分鐘左右的時間,點撥他們運用新鮮詞匯進行遣詞造句。如,在本課教學中,有不少學生認為“鮮艷、打扮、飄揚、絢麗多彩、坪壩”等詞匯較新鮮。對此,在字詞運用環節,有學生用“打扮”一詞進行單詞造句,即“宴會上,他精心打扮得像位英俊的王子”;同時,也有學生運用“坪壩、絢麗多彩、鮮艷”三個詞進行多詞造句,即“坪壩上,鮮艷的風箏迎風而起,有純綠色的、紫紅相間的、藍白色的……好一派絢麗多彩的景象”。由此,通過點撥學生識詞、造句的形式增強他們詞匯積累及運用的素養。
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關注、積累、運用新鮮詞匯進行造句展開的字詞訓練,可有效減輕學生識記詞匯的枯燥感和負擔,進而將其內化吸收,應用于日常的習作中。這對切實落實讀寫結合的教學目標來說,無疑有著良性的促進作用。
從小學生的寫作學情來看,語句干癟、用語單調等問題,是小學生的一大通病。對此,在以“讀寫結合”為導向的語文課堂中,為有效優化學生的語言表達素養,教師可以結合文本特點,以教材內容為范例,為學生精選優美、生動的語句點撥他們進行品析與仿寫。以此,在有效拓展其寫作策略的基礎上,切實實現讀寫結合的目標。
“修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亦是潤色個體語句的必備法器。縱觀小學課文內容,其中不乏情文并茂的優美語句,而這些句子大多運用了特定的修辭手法表現其詩性的一面,是規范并優化個體語句表達的良好范例。對此,在日常的語訓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修辭為切入點,點撥學生在閱讀與品析中學會仿寫與運用,以深化其語用能力。
例如統編版五年級《白鷺》一文中,教師便根據本文用語優雅、蘊意深遠、抒情到位的文字特點,從中摘出一些較典型、有特色的修辭句型啟發學生進行學習與仿寫,進而提升其詩性表達的素養。如,本文在描繪白鷺外貌特征時寫道:“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黛之一忽則顯黑。”本句運用對比手法,通過清新淡雅的寥寥數筆便將白鷺的優雅與詩性美自然而然地展示出來了。對此,為增強學生的語料素養,教師可以點撥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對該句式進行仿寫訓練。如,有學生寫道:“這塊糕點口感正好,甜之一分則嫌膩,淡之一分則嫌欠……”又如,在六年級《草原》一課中,教師根據本文比喻句較多的特點,系統性地向學生總結了比喻手法常用的幾種句式,以增強學生的用語變化。比如,在分析“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一句中,由于學生對比喻句較熟悉,所以他們能夠很快地找出本句中的本體與喻體。于是,教師便將語訓重點放在總結該修辭手法的句型上。即,點撥學生認識比喻句除了常見的“……像……、……如……”外,還有“……仿佛……、……好似……、……若……”等句型,同時,鼓勵他們從中選出3個句式,進行造句,以增強語言的變化性。如,同樣是表達“眉目如星”的意思,有學生用了不同的句式進行表達“他彎彎的眉目燦若明星。”“他笑起來好看極了,眉眼像天邊明星一樣熠熠生輝。”……
在教學實際中,教師點撥學生注重從閱讀中吸收、總結并運用修辭句式進行仿寫的語言訓練方式,不僅能夠有效增強學生語言的美感,提升其寫作素養,而且對切實提升其想象思維與詩性表達方面,亦有卓越成效。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學生語言訓練的效益,教師還可基于學生的描寫能力弱的寫作學情,引導他們以課文為鑒,掌握文本中的描寫方法。繼而,啟發他們切實理解不同描寫方式的理論特點的同時,豐富其寫作策略,落實讀寫結合。
例如,統編版五年級《刷子李》一課,是人物刻畫方面的典型作品,對不擅長描寫人物的學生來說,是極好的學習范本。故而,在日常教學中,為增進學生該方面的素養,教師主要以先分析特色語句再進行仿寫訓練的形式展開教學。首先,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師首先點撥學生閱讀本課,引導他們劃出文中體現“刷子李技藝高超”的語句;接著,鼓勵他們分析這些句子運用寫作方法是什么?它們分別從哪個方面展現刷子李的能力。如,有學生找出文中“他給自己立下一個規矩,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但刷子劃過屋頂,立時勻勻實實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二句可凸顯刷子李的技術。其中,第一句主要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立規矩”切入,展現了刷子李對自身技藝的自信;而第二句主要運用正面描寫的方式,從粉刷后的視覺效果及給人帶來的良好的心理感受,體現他卓越的技術能力。對此,為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這兩種寫作技巧,在語訓教學環節中,教師便點撥他們運用這兩種方法,任選一位自己較熟悉的人物進行刻畫。如,有學生在描寫自家兄長廚藝高超時,運用上述方法描寫道:“我們的口味都被哥的廚藝養刁了。即便是口碑良好的特色網紅甜品,也不及哥隨手烘焙出來的一塊蛋糕有吸引力。其色香、其味正,口感細膩柔滑、清甜適宜,入喉仍有回甘。”由此,通過引導學生關注并運用文本中的描寫方式增強其刻畫人物的語用素養。
從小學作文的類型及特點來看,以記敘寫人為主的習作在其中占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分量。對此,在日常的語訓教學中,教師抓準描寫方法,點撥學生掌握刻畫人、物的寫作策略,不僅能夠有效發揮課文的學習效益,而且對進一步強化其讀寫結合意識及習作能力方面,無疑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值得被廣大教師重視。
篇章布局能力弱,是學生寫作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通病,亦是小學語訓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基于此,為有效強化學生的語用能力、落實讀寫結合的目標,在日常的語訓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引導他們關注文本中的篇章結構及故事脈絡,鼓勵他們在理清文章層次的基礎上學以致用。
以統編版三年級《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為例,在教學中,為切實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篇章脈絡,教師首先向學生普及有關“總—分—總”結構的知識,引導他們認真閱讀課文,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條理化文章。接著,鼓勵學生運用本課學到的篇章結構知識,學會謀篇布局,展開簡單的仿寫。如,在理清文本層次時,有學生以鏈條式導圖的形式勾勒本文的寫作結構,即總述西沙群島的方位及富饒的特點——分述西沙群島的海水、珊瑚、魚、鳥等物產特色——總結展望西沙群島未來更富饒的未來愿景。隨后,為促使學生切實掌握“總—分—總”這一結構,教師便以“故鄉美景”為主題,引導他們展開簡要的描寫,以提升其排篇布局的能力。如有學生寫道:“我的家鄉連江縣,位于東海之濱,景色宜人、人文底蘊濃厚。素有‘半島勝地’之稱的黃岐半島,地理位置優越,風光獨到。既是天然漁場,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更筑有7座明代城堡而吸引八方來客;頗具歷史特色的古沉船遺址,在考古專家的挖掘下,上千件古文物重現光彩;由28個島嶼構成的馬祖風光,處處彰顯馬祖文化……瞧,這就是我的家鄉,連江。”
事實上,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篇章結構,引導他們學以致用的語訓教學,能夠很好地銜接學生由“讀”向“寫”的過渡,進而提升其寫作素養,教學效果顯著。
從統編版教材的編排情況來看,小學語文課文中存在不少留有想象與思考空間的文本,而這樣的空間恰好可以作為語訓教學的觸發點。基于此,在日常教學中,為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語用素養,教師可以通過靈活抓取課文空白點的方式,點撥學生展開補白創作訓練。如此,既能有效增強其合理想象與創編能力,又能切實強化其語言運用素養,教學效益頗佳。
所謂情節空白點是指,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并未給出特定的結尾,而是以引人遐想的開放式結局收尾,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較大。對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點撥學生以此為切入點,展開補白,進行故事續寫訓練。
以統編版三年級《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課為例。本文故事主要圍繞“胡蘿卜先生”的胡子在不同場合下的用處展開的,但作者并未給該故事畫上一個“句號”,而是留有大量的補白空間,引導讀者展開預測和想象。對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便可抓住這樣的契機,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及想象思維續編故事。如,有學生接著文中鳥太太找晾繩的情節,續寫道:“這繩子看起來挺牢固的,可以當曬衣繩,于是,她剪下一段,系在兩棵樹上,將尿布曬上去。胡蘿卜先生繼續往前走,來到河邊。不遠處,貓爺爺正為魚線太短發愁呢。他看見胡蘿卜先生的胡子從他面前飄過,便敏捷地扯下一段當漁線,開始樂呵呵地釣魚……”以此,通過找準情節空白點,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邏輯展開故事續寫訓練,極大增強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及綜合寫作素養。
課文插圖是文本空白點的另一種形式。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插圖內容往往以具象、直觀的形式,或隱或顯地展現出文本中隱藏的人物或景色信息,進而留出了較大的想象空間。對此,在日常的語訓教學中,教師不妨借助文本中插圖內容,引導學生根據該插圖展開語言訓練。
以統編版四年級《暮江吟》一課為例。在教學實際中,為有效增強學生的合理想象及補白創編能力,教師主要以課文插圖這一空白點切入,點撥學生綜合詩句內容,對插圖故事進行合情推理與寫作。如,本詩插圖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作者在路邊眺望遠方的情境,一部分為日落江河的場景,主要為本詩前兩句的內容。故而,在實際補白過程中,教師便引導學生綜合全文,對詩人寫詩過程中的整體見聞及經歷進行合理補白。如,有學生寫道:“時值農歷九月初三,路邊的野草早已套上黃裝,緋紅的楓樹在風中獨自絢爛。這天傍晚,白居易正在赴杭州任職的路上。他一襲藍衫,冉鬢微霜,雙手負在背后,遠遠地駐足眺望日暮景象:半輪紅日與江河連為一體,艷色殘陽染紅了半江秋水,煞是好看,白居易不禁看了很久。很快,日落月升,秋季的夜開始轉涼。彎弓似的月亮正遙遙地垂掛在天邊,而野草上也結出了珍珠似的露珠,引得作者心情頗為愉快……”教學實際中,教師點撥學生結合文本內容,對插圖故事進行較詳細的補白,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繪景寫人”的語用素養及合理想象的敘事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為有效立足文本語訓點,實現讀寫結合的目的,教師可以從抓住字詞訓練、注重修辭運用、關注寫作方法、把握文本脈絡及利用課文空白點幾個方面切入,指導學生在豐富詞匯應用、提升語句表達的基礎上學會謀篇布局、自主創編故事。以此,真正實現立足語言訓練點,提升學生語用素養的教學目標。
[1] 李鳳君.從文體入手,選取恰當的語言訓練點.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18(2):43-44.
[2] 盧瑛.找準語言訓練點,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福建教育:綜合(D版),2015(1):39-40.
[3] 江智湘.語文教學應從文本中挖掘語言訓練點.新課程研究:下旬,2013(9):50-51.
G623.24
A
1002-7661(2022)24-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