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純,高 丞,楊宇秀
(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隨機抽取浦沿街道明德社區、彩甲苑、寶龍廣場周邊社區的成年子女以及佰樂時光養老機構、復興社區、中興社區的老人,共發放問卷50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100%。
本項目制定兩份問卷,一份是針對子女對智慧養老在養老院應用的看法一份是針對養老院老人對現階段養老機構智慧康養運用的滿意度以及對未來的期望。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基本情況(文化水平、年齡、經濟水平等)、應用智慧養老的必要性、養老院是否有智能設備、對智慧康養的理解、智慧康養存在的問題等。分別采取線上線下問卷進行隨機調查,對浦沿街道明德社區、彩甲苑、寶龍廣場周邊社區的成年子女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對養老機構進行紙質問卷發放。利用走訪社區街道、商城和養老機構等形式發放問卷,保證問卷的有效性。
利用SPSS軟件建立數據庫,數據經校對無誤后,運用簡單隨機抽樣法分析養老院是否有必要開展智慧康養。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調查結果顯示:對子女的問卷“您有沒有了解過養老機構”,了解的占39.33%,不了解的有60.67%。“您認為現在的養老院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房建設備48%、生活安全71%、公共區域56%、娛樂活動67%、醫療設備58%、飲食種類49%、對老人的心理關懷58%。“您同意在當前技術和互聯網運用下以‘智慧養老’這種新模式給老人更好的養老機構”,同意的占62%、不太認可占32.67%、不同意的占5.33%。“若同意您希望養老機構能為老人提供哪些智慧服務”,養生保健66%、遠程安全監護70%、精神撫慰62%、智能家居設備58.67%、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律咨詢服務55.33%。對“智慧養老”的期待,加強企業合作,提高保障度79.33%、加快“智慧”產品或模式的“適老化”改進67.33%、宣傳演示“智慧養老”模式,增強了解62%。據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對智慧康養的期望值較高,養老院現存在的問題也比較明顯,為了滿足老年人需要與養老院的供給達到平衡,盡快尋求加快養老機構服務方式的路徑是當下重要的研究內容。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第7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老齡化問題進一步加深,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新時代所面臨的最突出的發展現實之一[1]。
人口老齡化是挑戰同樣也是機遇。隨著老年人口不斷增加,養老需求正在快速釋放和逐漸增加,全社會都日益關注并積極推動養老事業的發展。浙江省作為共同富裕示范區提出了構建幸福養老服務體系,全面推進智慧養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對于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智慧養老模式將會成為現代養老方式的發展方向和必然選擇。但我國當前的智慧養老系統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近幾年來智能技術剛運用于養老領域,智能化養老模式仍然存在供給側不足,表現為供給側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等。
隨著科技時代的不斷發展新型養老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模式旨在面向老年群體,在常規服務的基礎上,提供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但大眾在養老模式的選擇上,大多是停留在舊觀念。不知道這種“新”模式,并未真正了解智慧康養。如果無法深入了解這種新模式,也就無法做出準確選擇,不利于智慧康養模式的快速發展。
目前發展比較好的城市的養老機構已應用智慧化服務模式養老,這種智能化深入日常生活,能讓老年人感受到智能化服務帶來生活上的益處,但老年人對現有的智慧養老服務并不滿足。養老機構推出的現有智慧服務的種類,未真正達到他們內心的需求。如大部分老年人非常關注自己的健康問題,他們認為機構缺少對健康養生活動的開展以及就醫不便的問題。
我國目前養老服務的人才緊缺。由于薪資待遇不高,大多數護理專業人員不愿進入養老機構工作,現在養老機構提供服務的護理人員大多是經過崗前培訓的中年人。他們雖有一定的經驗,但缺乏系統的理論體系,疾病譜不斷演變,在服務時遇到的專業問題無專業人員能解答。而面對這些新科技智能化設備,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專業技能去提供更加高水準的服務。
由于智能化養老產品的特殊性,企業對養老產品也在不斷尋找新的突破,雖然不少智能化產品已應用于機構,但產品的安全性、體驗感還有待考究,部分老人因無法正確操作這些智能化產品而產生抵觸心理。如何優化智能化設備,研發出老年人專屬的產品,讓老年人感受到利大于弊,仍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針對青壯年人群從線上出發,加大媒體網絡的宣傳力度,以公益廣告、網絡投票等方式向人們宣傳當前智慧養老模式,針對老年人從線下出發,通過社區,街道等途徑開展講座進行推廣。養老機構可采用免費試住等措施,吸引人們走進養老機構,親自體驗智能化養老服務的優勢。其次,不同的養老機構可與醫院達成合作,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和家屬需求,推薦相應的養老機構或者康復機構,加強普及力度。
智能化服務的對象是老年人,老年人對服務的真實感受決定著智慧服務的發展。服務達不到心中的期望無非有兩點:老年人對現有服務的體驗感未達心中預期;或對現有的服務模式并不滿足。機構在制訂智能化服務計劃時,首先要對老年市場有所評估,以老年人為核心,制定服務計劃。對現已投入使用的智能設備,除了在養護人員幫助下使用,盡可能提高老年人自身對智能化設備的熟悉度,讓他們更直接的感受智能化帶來的便利。此外,要階段性評估設備,在反饋中不斷調整改進,盡量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可從社會支持系統、養老機構、家庭和個人等方面入手,改善老年人適應性[2],提高生活質量。
國家加快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落實,科學制定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發展規劃,對上崗人員進行系統教育培訓,對從事養老服務業者進行考核通過者頒發證書,做到憑證上崗。制定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激勵機制,保障護理人員的權利,提高養老服務者的社會地位,吸引高質量人才加入。職業院校落實“1+X”證書制度,鼓勵培養有技術、肯實干,能創新的高質量專業人才。養老機構可以與醫院簽署合作協議,定期邀約專家舉辦康養保健系列活動。增加小丑照護團隊[3],預防老年人的負性情緒,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做到“醫院—政府—市場”三元聯動培養優秀養老護理人員[4]。
養老智能產品受眾對象是老年人。產品要從老年人的身心出發,做到易用性、簡潔性、安全性、包容性保障與提高智能產品的“適老性”。科技研發時要“兜住底”保留老年人傳統的使用方式同時要在“能兼容”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結合老年人的習慣研發出更合適的產品。當然科技研發離不開企業的支持,各大科技公司多關注此項新型養老模式,可開設針對老年智慧化服務產品的產業鏈。可在各大高校開設老年產品研發的相關課題活動,讓更多新力量關注到養老問題,也便于企業更好的引進人才。
加快及解決養老機構服務方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進行長期的準備,養老機構需增強和改進內部的技術水平,以提高服務方式及顧客流量。不同地區和國家養老機構的發展進程不同,采取相應的智慧化模式,實現滿足老年人需求的護理服務模式,通過引進技術人才、學習新技術,創造屬于老年人的專屬康養設備。在互聯網時代下,智慧化康養模式運用于養老機構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