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遼寧 興城 125105
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在高職院校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堵殬I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中也提出,推動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重,深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及時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做法,推動更多職業學校參與1+X證書制度實施,服務學生成長和高質量就業??梢姡诟呗氃盒嵤?+X證書制度的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在1+X證書制度中,“1”是學歷證書,是指學習者在學?;蛘咂渌逃龣C構中完成了學制系統內的學習任務后獲得的文憑;“X”為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就是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其中“1”是基礎,“X”是“1”的補充、強化和拓展。高職教育實施1+X證書制度,有利于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革,有利于解決目前高職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能夠培養出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制定與1+X證書制度銜接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與之相吻合的課程體系,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促進校企合作、理論與實踐有效的結合,有利于實現學生個體化差異化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拓展就業創業本領,從而增強學生在市場上的就業能力[1]。
目前,1+X人才培養模式還處于試點和探索階段,具體實施也是見仁見智。為了扎實有效推進1+X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1+X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遵循整體性原則。1+X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局部的修修補補,需要理念先行,深入研究,頂層設計,整體規劃,高標準設計[2]。
第二,1+X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緊緊圍繞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3]。職業教育的人才目標是為企業培養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因此,要從企業發展需要出發,跟企業崗位對接,對崗位任務分解,實現教材內容貼近企業實際、實訓貼近企業實際工作。
第三,1+X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政府、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參與。1+X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政府是主導,出臺相關鼓勵政策,組織協調。職業院校是改革的主體,主要是加強專業建設、深化課程改革、增強實訓內容、提高師資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應通過政策措施調動行業企業積極性,在師資培育、技能鑒定等方面深度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并從中受益。
第四,1+X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1+X人才培養模式是新生事物,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1+X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成立1+X證書人才培養模式工作委員會,成立1+X證書試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作領導小組。學院1+X證書人才培養模式工作委員會由行業企業專家、教科研人員、一線教師和學生(包括畢業生)代表組成,主管領導為教學主管院長,主要工作職責是組織專業建設、改革、發展的研究,提出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調整的建議、意見和發展規劃等。1+X證書試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作領導小組由學院書記和院長牽頭,在學院工作委員會指導下開展工作,專項工作組的職責包括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作的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安排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階段性工作,督促檢查各專業的工作進度、工作質量,協調工作組、部門之間的工作關系等。
圍繞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重構“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學分制課程體系,實現分類分層個性化精細化培養。模塊化設計專業課程,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應的知識和能力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實施彈性學制、建立選課制度,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將職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成果、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納入學分管理,實施專業技能大賽獲獎免修課程、創業項目置換課程學分等管理辦法,建立以學生個性化發展、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學分互認制度。完善教師和學生的網絡學習空間,積極參與學習成果互認聯盟工作,為推進“學分銀行”建設奠定基礎。
根據專業面向崗位搭建相應職業工種的課程體系,形成以獲取職業準入資格為目標的放射性課程群,并開發適應崗位要求的專業課程及教材,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根據《試點方案》的通知要求和調研結果,將1+X證書作為頂點課程納入專業核心課程,重新制定適用1+X書證融通要求的課程標準,建立校內學分銀行,明確“X”證書的學分兌換辦法。
學院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師德師風制度、人才引進制度、教師發展制度建設以及績效考評制度建設。通過制度規范學院新進教師職前培訓、專業教師技能培訓、兼職教師教法培訓、專職教師學歷提升等工作。改革、創新教師評價機制,建立以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以目標管理和目標考核為重點的績效工資動態調整機制。
通過開展職業技能鑒定考證、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鍛煉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水平。為了適應未來市場競爭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學院以專家引領、學習研討、廣泛交流、反思提升為重點開展各層面的培訓活動,促進教師成長為研究型、發展型教師。
對接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試點和行動導向的模塊化教學改革,以專業群發展為目標,培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師。全面落實五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探索建立新教師為期一年的教育實習和為期三年的企業實踐,以及職業院校教師每年至少一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制度。教師和企業員工雙方互聘,實施現代學徒制,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新格局。
聯合行業、企業和院校,建立職業技能培訓中心,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借鑒國際國內先進標準,體現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新要求等,參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制定和證書的開發。將企業工藝標準和施工標準規范化、實施操作步驟一體化、質量控制標準統一化、設備布局集成化、施工策劃提前化、調試模擬仿真化、技能實操訓練集中化,滿足教學、實訓、教師能力提升及企業員工崗前培訓、技能提升等需求,為企業產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政校企三方合作,整合校企雙方現有實驗、標定、檢測等硬件資源,借助國家相關政策和政府部門政策支持,進一步完善平臺服務能力,面向軍民融合及本地區其他重點產業集群的產業方向,開展資源共享、成果轉化、技術支持、培訓服務、創業服務、網絡數據服務、標準轉化服務等各類產學研服務,建立以企業為市場和經營主體、創新創業學院為依托、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和技術創新體系,以提升相關行業、企業技術能力,促進軍民融合與科研成果轉化。
實施學分制、彈性學制和學分置換[6]。依托“學分銀行”,建立學生個人學習賬號,健全以學生個性化發展、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學分互認制、學分置換、彈性學制等相關制度,搭建各類人才成長的平臺,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服務退役軍人、農民工、城市下崗職工等群體的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和就業。開展師資“1+1+1+X”階段式管理培訓,即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以及海外訪學研修。將“1+1+1+X”階段式管理培訓貫穿于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落實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名師海外培養計劃,完善教師培養全過程的考核與評價,開啟教師多渠道晉升機制,從根本上提升師資隊伍質量和活力,為學院發展提供高水平的專業化支持。
綜上,在高職院校推廣1+X人才培養模式很有必要,對高職教育的改革及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