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衛燕
巧用“標簽效應”對小班幼兒進行德育教育
施衛燕
(啟東市和睦幼兒園,江蘇南通226200)
德育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并沒有以專業課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但是德育教育理念的推行和工作的落實卻涵蓋了各種教育階段和不同的教育形式。在幼兒園教學工作中推行德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優質的德育教育措施可以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在德育教育推行的所有措施中,“標簽效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通過樹立一定的標簽形象不僅可以起到引領整個教育風尚的作用同時也能激勵全體幼兒共同進步。因此,本文著重闡述標簽效應在幼兒園德育教育中的開展與落實。
幼兒園;標簽效應;小班;德育教育
幼兒園年齡小的孩子其實對自己還沒有正確的定位,對于某些行為也缺乏正確的理解與認知。特別是剛入園的小班孩子,他們的認知總是依賴于別人的評價和觀點,對自己的肯定和自尊也總是依賴于別人的贊揚,無論是好是壞,對一個人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十分明顯的影響作用。幼兒時期,孩子的情感態度都是直接的,你給他貼上什么標簽,他就會做出與標簽一樣的事情。比如,經常夸贊某個孩子“你真是個乖孩子”,就會發現他就是個乖孩子,他就會表現出乖孩子的舉動;如果一直說某個孩子“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他可能就會出現打人、罵人,以及會經常做出一些讓人生氣的行為。因此在幼兒園的小班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理解自己的言行對幼兒的影響,要合理利用“標簽效應”,對幼兒的德育教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所謂標簽效應,就是指當一個人被貼上與一種詞語名稱相應的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身的行為方式和認知方式與所貼標簽的內容保持一致。因此,對于標簽效應概念的解讀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標簽效應產生的一系列行為改變是發生在標簽貼上之后。被貼標簽的主體之所以在行為準則和思想意識方面作出如此明顯的轉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身被貼上了標簽這一客觀事實。所以從這種角度理解,教師可以將標簽看作一種要求,一種對被貼標簽主體發展方向的要求。當教師對某個主體貼上了某個標簽,這會一定程度上給這個主體帶來相當的心理暗示和價值觀引導。而在這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和價值觀引導下,被貼標簽主體的行為積極性和意識能動性會得到充分地激發,思維意識層面的改變最終也會影響被貼標簽主體的行為方式。
第二,貼標簽這種行為分為正反兩個方面。客觀解讀貼標簽這種行為,只能將其闡述為通過貼標簽的行為對相關主體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加以改變,而這種改變有變好和變壞這兩個方向。如果對相關主體貼上的標簽是富含正能量且積極意義的,那么在標簽的指導下,相關主體的思維方式和具體行為也會向著好的方向不斷優化和提升。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尤其常見,教師針對那些思想道德素質相對一般的學生貼上較高的道德素質標簽,這不僅是對學生的激勵同時為學生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所以在標簽的指引下,學生本身會表現出更強烈的積極性,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但與此同時,如果相關主體所貼的標簽是負面的,那么在標簽的引導下學生的行為也就會朝著更加消極的方向演化。負面性質的標簽在幼兒群體中具有一定分布,例如某幼兒上學遲到,然后被其他同學貼上了“遲到大王”的標簽,這不僅對這名幼兒的身心是一種打擊,更會助長其負面情緒,甚至最終導致這名幼兒的遲到問題愈發嚴重。所以,只有給幼兒貼上積極向上的標簽才符合幼兒園德育教育工作的貫徹與落實,這一點對接下來幼兒園德育教育工作的推行是很有幫助和影響的。
對標簽效應的概念有了初步認知是教師合理應用并為整個德育教育工作服務的一個基本前提。而要想實現標簽效應在幼兒園德育教育中的有效應用和充分貫徹,教師同樣也要充分認識到標簽效應在幼兒園德育教育中的基本應用狀況。標簽效應在幼兒園德育教育中的應用狀況主要包括基本的應用優勢條件和現階段的應用問題這兩個方面:
標簽效應的應用符合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使用比較積極的標簽從本質上而言是對幼兒行為的一種激勵和肯定,同時也表達了教師對幼兒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向著更好方向發展的預期。標簽效應和幼兒的認知特點二者之間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和一致性,這主要是因為幼兒的年齡相對較小,對外部世界的刺激反應比較激烈。教師如果對班級內的某一名幼兒貼上了某種積極的標簽,這必然會在整個班級內部引發強烈的競爭效應:貼上標簽的幼兒會以標簽的具體內容嚴格要求自己的日常行為規范和思想道德意識,這有助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面提升。而那些沒有獲得標簽的幼兒,為了獲得標簽,為了像這名幼兒一樣成為優秀者,也會在日常的學習或個人思想方面表現出更加積極的精神風貌和狀態。所以,標簽效應與幼兒認知特點發展之間的高度吻合是此效應在幼兒群體中充分貫徹并落實的重要有利客觀因素。
標簽效應在幼兒園德育教育中的應用有著天然的便利條件,但是在當下階段的幼兒園德育教育中,對于標簽效應的實際應用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標簽種類設置相對單一。標簽的設置最終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是全面且綜合的。這也就是說為了保障幼兒知識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發展,教師需要給他們貼上不同種類的標簽。但是當下階段的幼兒園教育中,教師給幼兒貼上的標簽種類相對單一,這也就導致幼兒提升自己的方向相對單一,個人能力和素質發展的綜合性得不到有效體現。
第二,標簽的應用范圍相對狹窄。使用標簽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幼兒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所以在具體的應用階段教師應當將標簽貫徹到幼兒成長發展的全過程,其中既包括幼兒知識性的學習和思想道德覺悟的提升,同時也要涉及評價幼兒進步這一部分。只有全面地從知識獲取、思想道德提升以及個人發展能力評價等多個維度應用標簽,才能真正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但是當下階段幼兒園教育中對標簽的應用范圍卻是相對狹窄的,特別是在評價幼兒進步這一板塊中,標簽的應用還沒有實現完全普及。
第三,標簽制定后的落實方式相對單一。給幼兒貼上標簽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激勵幼兒不斷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但是幼兒究竟通過何種方式提升自身的素質,以及在提升素質的過程中使用哪種方法更具效率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身為教師,不僅要善于為幼兒貼上標簽更要善于在幼兒被貼上標簽之后指導他們通過哪些具體的方法和途徑提升個人的素質,達到標簽要求,這才算是完整貫徹整個標簽教育。但是現階段,對于被貼上標簽后的具體方法指引這一部分的內容是存在欠缺的。
對于三四歲的孩子,正是奠定早期思想品德和智力開發基礎的最好時期,特別是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從小打好基礎。在生活和游戲中,遇到小朋友能主動謙讓同伴的現象,教師也要及時抓住典型,進行隨機教育,引導幼兒從具體的好人好事中觀察理解什么樣的行為、什么樣的情感是美好的。
幼兒家里,兩個孩子正在爭搶一個玩具推車,最后萌萌沒有搶過小茹,沮喪地松開了手,躲在一邊生起了悶氣。筆者想如果這時候給孩子們講大道理,孩子們不一定能接受,那如果給孩子的這個行為貼上一個積極的標簽,讓孩子們懂得如何謙讓,會不會是另一種結果呢?于是筆者立刻走上去說:“小茹,你看萌萌多棒呀,她把小推車讓給了你,她真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你也是一個好孩子,當別人需要你的玩具時,你一定也會謙讓的,對吧?”萌萌聽了筆者的話臉上立刻露出了笑容說:“恩,是的,我讓小茹先玩,待會兒我再玩。”這時小茹也意識到自己的不對,有點不好意思地拽著自己的衣角。筆者看時機成熟了,于是接著說:“以后你們都要記住哦,如果想要玩別人的玩具時一定要征求別人的同意,或者大家一起玩,有禮貌的孩子大家才會更喜歡,你們說是嗎?”聽了筆者的話,小茹立刻拉著萌萌的手說:“來,我們一起推幼兒到超市買東西吧。”“好!”兩個好朋友推著小車又愉快地一起玩了起來。適時地給孩子們貼上一個“積極性標簽”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化解了兩個孩子的矛盾,也讓孩子在實際操作中學會了謙讓。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至少擁有8種以上的智能,即語言智能、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等,孩子作為有無限發展可能性與可塑性的個體,具備多元智能。在具體的德育實施過程中,教師都應認識到,幼兒所謂的問題行為往往是幼兒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正常問題,是每個人小時候也犯過同樣的錯誤,問題兒童的產生或問題行為的習慣往往是成人對幼兒的不當“作用”——不斷地強加“標簽”不斷地分類的結果。如果幼兒調皮搗蛋,成人以暗示、“另類”的教育要求與方法不斷地給這些幼兒冠以“搗蛋”的稱號,時間長了,這些幼兒有意無意地接受了這種“標簽”,其他幼兒也會把他們當作另類伙伴看待,他們就成了搗蛋兒童。因此,面對那些有行為問題的幼兒或者人為界定造成的“問題兒童”教師應重視標簽的教育意義,通過各種途徑給予這些幼兒以有利其健康成長的“標簽”。
小班幼兒年紀比較小,入園前人際交往方面的經驗僅僅處于和家人相處的模式中,沒有經歷過集體生活的他們并沒有太多和同伴相處的經驗,家里的家長們也處處寵溺著孩子。因此,在孩子面對與同伴產生矛盾的時候,他們的語言能力缺乏,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出現一些類似攻擊性行為的做法。其實,孩子的某些不當的行為并沒人們想的那么嚴重,不過是他在發泄自己的不滿,不要急于判定孩子的一些行為,將孩子身上貼上“小題大作”的標簽。作為父母和教師,最好是先觀察孩子,看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根據不同的原因對癥下藥,效果就會好很多。如班里有個小朋友叫洋洋,特別調皮,平時經常拉拉這個小朋友的衣服,推推那個小朋友的椅子,有幾次把女孩子的辮子給揪了,小朋友們都不喜歡他,大家都叫他“搗蛋鬼”,做游戲時沒人和他一起玩,看到他就說:“他要搶我們的東西,我們不跟他玩。”洋洋好像也接受了大家對他的這個定義,越是叫他“搗蛋鬼”,他就越是要來搗蛋一番。于是筆者仔細觀察他,發現洋洋有個特點,他特別喜歡玩拼圖,只要玩拼圖時他就會非常專注,他的觀察力超過一般的孩子,他能根據拼圖的顏色很快把一幅混亂的拼圖拼好。根據這個特定的原因,筆者想了一些小辦法,比如,在拼圖活動中,讓洋洋當小老師,教小朋友們怎樣玩拼圖。經過一段時間,大家慢慢地都開始崇拜他了,改稱他為“拼圖大王”,小朋友有不會拼的拼圖都找他幫忙,慢慢地“搗蛋鬼”的標簽被孩子們遺忘了,他也不再搗蛋了,變成了愿意幫助別人的孩子了。
發展性評價,是指評價不再僅僅是甄別和選拔,而是促進每個孩子的發展,促進孩子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孩子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其實施的關鍵是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人生實際上就是個不斷提高的過程,給孩子貼上定論性標簽,只會限制他的發展,而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和評價孩子,顯然要比僅以當前成績評價孩子要好。如給能力比較差的孩子貼上一個“最具潛力”標簽,不僅給他指出了發展的方向,暗示了他進步的可能性,還會極大地鼓舞他的信心,說不定一段時間后,這個孩子會在某些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進步。
幼兒對成人的評價非常敏感,往往以成人的評價作為自我評價的依據,因此對于幼兒的點滴進步,筆者們盡量都要給予表揚和充分肯定,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幼兒知道教師相信他們的能力,確信自己“我能做好”“我做得很棒”。如在一次體育活動中,個別孩子由于體質差、能力弱、膽小等原因,在從高處往下跳的活動中畏縮不前,難以完成活動。為了讓這些孩子也體驗成功,在每次的活動中,筆者一開始先有意識地降低難度,讓他們先嘗試從低一點的地方往下跳,然后在評價中慢慢對他提出進一步要求,慢慢加大難度,逐漸樹立起他們能戰勝困難的自信和勇氣。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學會賞識孩子。當教師想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不好的評價時,可以嘗試換一種方法說,先想想這個詞語的反義詞是什么再來說。例如,把“膽小”換成“大膽些!再勇敢點,你是無敵小超人!”、把“懶惰”換成“勤勞的小幫手”、把“總是發脾氣”換成“慢慢說!你是可愛的小公主”、把“貪玩”換成“遵守時間的好孩子!”。教師還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再堅持一會,你可以的”“你再專心一些,會更好,老師相信你能行”“你已經說得很好了,下次聲音再大一點,你一定可以說得更棒的,一起加油哦!”“你進步真快!”等等,用欣賞、信任、期待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給孩子以鼓勵和力量,使孩子敢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大膽地進行創造、想象和活動。同時,教師應及時肯定、鼓勵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和優點,哪怕在成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也不要輕易地放過,因為教師的鼓勵和積極的評價是孩子獲得自信心的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巧用“標簽效應”在小班德育教育中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過標簽的使用也應具備合理化。如果標簽的期望過高,孩子不能達到,這種不合理的標簽反而會成為一種無力的安慰,是對孩子能力的不認可和忽視,會讓孩子覺得是一種欺騙。因此作為幼教工作者,要毫不吝嗇地給每個幼兒一個積極的、合理的、有效的標簽,積極為那些被消極標簽禁錮的幼兒解開心理枷鎖,促進每一位幼兒健康、全面、自由、積極向上發展。
[1] 孟麗萍.就事論事,避免孩子受“標簽”效應影響[J].伴侶,2019(11):44-45.
[2] 沈亞琴.小班幼兒德育教育的做法與體會[J].快樂閱讀,2016(14):117.
G616,G40-012.9,7
A
1002-7661(2022)03-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