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
少數民族地區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策略
陳燕
(東鄉縣民族中學,甘肅臨夏731400)
在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下,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特別是高中化學教學的水平已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但由于高中化學極具抽象性,又是一門自然科學,同時其知識體系呈現出零散性,基礎知識較薄弱的少數民族學生在面對冗雜的知識時顯得力不從心,使之無法帶著積極和嚴謹的態度探究更多的化學知識,直接影響其化學能力提升。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帶著前瞻性的思維,結合民族地區高中生的特點,對教學方案進行針對性地優化,將重點放在科學態度的有效培養上,為學生的全方位成長夯實基礎。基于此,本文對少數民族地區高中化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策略進行探討,力求在尊重高中生個性發展的同時引導其形成科學的觀念,帶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參與各類課堂活動,提高其應具有的實踐能力與人文品質。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科學態度;培養策略
化學學科是人們通過對各類物質的組成、性質和結構等內容的探討,不斷總結出的一門帶有人文特色和科學精神的學科。在新時期下,高中化學的教育目標,要求教師在準確傳遞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之上,培養高中生的人文素養與科學態度,使之帶著正確的觀念解決生活與成長中所遇的各類化學問題,從而強化其實踐能力,也在相應程度上使之形成科學的認識,帶著科學的態度參與后續的學習,有利于認識化學的本質,能夠將所學知識加以利用,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學以致用”。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具有自身的特點與優勢,當地高中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往往存在一些語言上的障礙,加上缺少學科思維方式,暴露出其視野狹窄的問題,不利于其科學態度的形成。為此,少數民族地區的高中化學教師應考慮地理位置、經濟水平和文化特色等諸多因素,站在高中生的角度進行教學,旨在實現科學態度的科學培養,使之輕松走上成才之路。
現階段,高中化學教學的內容和課程結構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無疑給少數民族地區的高中化學教師提出挑戰,只有在觀念的全面更新下才能走出舊式的教學思維。那么,教師應對各階段的教學方案進行針對性地優化,進一步培養高中生應具有的科學態度,讓教學效果得到極大程度地提高,從而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為此,教師應從以下兩方面教學效果進行優化。
在少數民族地區,高中化學教師考慮到各類客觀因素的影響,掌握好課堂節奏,將每一節課劃分為多個部分并對各部分進行靈活調整,而不是死板地劃分,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滿足少數民族地區高中學生的真實需求,也滿足其不同的求知欲望。例如,第一部分以舊知識的回顧為主,為新知的導入夯實基礎,同時注意向學生傳授有效的復習方法;第二部分以新知識和技能的傳遞為主,借助多種教學方式恰當組合,引導高中生對重難點進行精準突破,在層層遞進的方式下利用直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吃透極具抽象性的化學知識,還可以在實踐中驗證自身的想法;第三部分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學生可以運用自身喜愛的方式解決一些化學問題,同時發現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帶著認真的態度尋找解決的辦法,為科學態度的形成埋下伏筆;第四部分是課后練習與小結,引導學生調動腦中知識結構完成練習任務,這也是對知識的一種鞏固,而小結環節則是鍛煉其總結能力,使之能夠在每一次的實驗中獲得不同的收獲,能夠嚴肅認真地記錄實踐過程與結果,形成科學態度。
教學的反思可以讓教師對科學素養的培養手段進行不斷優化,運用嚴謹和規范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使之意識到化學知識的概念是十分嚴謹的,從而讓少數民族地區的高中生能夠正確拼讀化學公式,也保證書寫與表達的規范性,為科學態度的形成帶來有力促進。基于教學反思,教師會重視課堂的預設,使之極具可行性與合理性,同時掌握學生各階段的思維特點,保證高中化學課堂可以自然生成并彰顯出教學的高效性。學生不會因為問題過于簡單而感到無趣,也不會覺得問題過難而放棄,只會在主動思考的方式下用嚴謹的方式回答問題,同時也萌生創新意識,從多角度尋找解決的辦法,形成求異與創新的科學態度,保證了各階段的教學效果,也提高了少數民族地區高中化學教學的整體水平。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存在基礎薄弱的問題,特別是高中生的能力差距較大,可能會受到語言的影響而不能正確理解化學的概念,部分學生的思維也不夠活躍,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與實驗的總結缺少系統性,導致其定量分析意識不強,面對抽象和繁雜的化學知識產生倦怠情緒,不僅無法建立起科學的認識,更不利于其科學態度的培養。那么,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高中化學課堂中,教師應站在民族高中生的角度考慮,優化各階段的教學思路,調整教學的框架,結合生活元素激發出高中生的探究熱情,使之從中感受到化學學習的獨有樂趣和神奇之處,從而為化學能力的有效提升帶來極大程度的促進。
例如,在《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學習中,教師首先明確教學的整體思路,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融入生活元素,從而優化教學的框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所學的知識并懂得如何應用。其次,教師讓學生回顧物質的分類,使之腦中知識結構愈發穩固,也為新知的導入埋下伏筆。再次,教師播放《舌尖上的中國》,讓學生看到熟悉的食物,感受當中的飲食文化,同時產生好奇“食物與化學有什么關系?”此時,教師提問“大家看了視頻,知道馕的制作過程,那么,請問為什么馕在保存當中不易變質?”學生開始調動生活經驗與腦中的知識結構,意識到當中存在一些化學反應,所以產生一定的求知欲望。教師隨之將學生分成4-6人的小組,鼓勵各小組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再次,教師給出提示“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馕與油條使用的原料”,各小組馬上以表格的方式列出當中原料,同時發現制作過程中需要添加別的物質,特別是泡打粉和蘇打粉。教師追問:“它們的化學式你們能寫出來嗎?”學生隨之在小組討論中寫出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式。最后,教師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學生進行實驗,觀察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是否都能溶于水。學生在配合中完成實驗的記錄與觀察,感受到實驗當中必須嚴謹才能獲得準確的結果,從而形成了科學的態度,更是在認真觀察中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之間的差異。
為了培養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的科學態度,化學教師憑借“互聯網+”思維,通過先進技術挖掘網絡資源當中有價值的內容,力求豐富教學資源,從而為各階段的化學教學帶來有效輔助。但多媒體教學、傳統教學等方式下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真實需求與化學教學的目標對教學媒體資源進行豐富,才能讓學生接觸課本外的化學知識,拓展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的視野,減少客觀因素給其學習帶來的不利影響,也將高中化學教學的質量做到切實有效地提升,為學生應具有的科學態度夯實基礎。具體而言,一是教師需要重視教學媒體資源的選擇與質量,走出流于形式的局面,讓教學資源與學生的真實能力相契合,不會打擊其學習的積極性。二是教師應掌握多媒體設備的使用時間,保證不依賴先進技術和各類教學設備,避免用多媒體教學代替簡單的實驗,而是通過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有危險或操作難度大的實驗,從而有效提高教學的整體質量。學生在實驗中帶著認真的態度,通過觀察與不斷嘗試獲得準確的結果,也有利于學生在實驗當中的創新,例如,改造實驗,減少實驗帶來的污染等,培養出其應具有的科學態度。三是通過資源的整合與利用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借助實例、實驗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探索。學生在實驗中會遇到一些困難,教師可以鼓勵其通過小組配合尋找解決的辦法,也可以在課下時間通過微信群或QQ群尋求幫助,讓網絡技術與教學資源為“教”與“學”提供有效的輔助。
例如,教師通過實驗視頻讓學生觀察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在相同濃度鹽酸中出現的反應,學生會認真觀察實施的各步驟,也對每一環節中的變化進行記錄,同時通過思考解釋發生變化的原因。學生發現在碳酸鈉的溶液中加入鹽酸時,并沒有在一開始就出現氣泡,而是在一定時間后才出現氣泡。學生根據實驗記錄繪制出CO2氣體濃度的變化時間圖,在雙曲線的對比下,學生意識到若是在相同的條件下,碳酸氫鈉與鹽酸發生反應后,產生二氧化碳的速度相對較快,同時也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教師根據學生的解釋內容進行板書,保證學生思路的清晰,能夠準確地完成解釋,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激發出其進一步探究的熱情。那么,在實驗小結中,學生感受到化學反應是極具復雜性的,需要從多角度對其進行分析,而且實驗當中的操作也具有嚴謹性,必須保證每一步驟操作的正確性,才能獲得準確的實驗數據,為其科學態度的形成帶來切實有效的促進。
在高中化學課堂中,教師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的成長特點,巧用多種實驗激發其學習的熱情,使之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能夠帶著正確的態度進行實驗,而不是應付差事。那么,教師從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基礎薄弱這一點入手,認識到高中生對于有趣的內容是存在一定好奇心的,所以對教學手段進行針對性地優化,營造出愉悅和舒適的課堂氣氛,分析高中學生的探索心理,運用有趣的課堂活動吸引高中生,使之能夠主動參與,感受到學習中的獨有樂趣。基于氣氛的營造,教師通過一些神奇的化學現象引導學生進行探討,使之挖掘出化學知識的內涵與運用價值,意識到生活是各階段教育的起點,而化學知識的學習可以反過來為生活服務,從而形成正確的觀念。此時,教師運用實驗的方式培養高中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使之在實驗中規范自身的行為,對實驗過程進行觀察與總結,能夠使用標準的語言解釋生活中所遇的現象,強化其綜合能力。
例如,在《乙醇和乙酸》的學習中,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實驗了解乙醇和乙酸具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學生為了保證實驗的結果,會注意各項操作,包括實驗時間的控制、實驗所需溶液的選取量等,一方面保證了實驗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其應具有的科學態度,能夠保證實驗效果的準確性。學生向無水的乙醇中放入一塊金屬鈉,此時發現試管中開始出現氣泡,而且會釋放一些氣體并可燃燒。學生在觀察中看到火焰的顏色呈現出淡藍色,而且燒杯上也開始生成一些水珠,如果此時往已倒轉的燒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卻看到石灰水并沒有發生變化,依舊很澄清而不是渾濁的狀態。那么,學生在觀察中進行思考,明白在乙醇與鈉的反應中最后生成的是氫氣與乙醇鈉。該過程中,學生對每個實驗步驟都很認真,帶著一絲不茍的態度完成實驗,減少不規范的操作,同時也帶著良好的心態接受實驗的結果,不會因結果不準確而放棄繼續探索,形成了化學核心素養。
教學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最終的教學質量,所以教師需要立足高中生各階段的真實需求,通過師生的協同合作實現高質量的“教”與“學”。為此,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高中化學課堂中,教師秉承先進的教學理念,通過比較交流法,鼓勵學生對自身特有的學習方法進行分享,同時講述在遇到化學問題是如何尋找解決的辦法,從而實現高質量的教學互動。學生在分享中對比,找到自身的不足并正視這些不足,可以通過思路上的互補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獲得成績與能力的雙提升,拉近與同學之間的差距,更是對其思維能力有一定的拓展作用,使之走出以往學習的固式思維,找到與自身能力與喜好相契合的新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同類化學物質具有的方程式進行對比,使之在直觀的比較中尋找到當中的異同點,避免記憶時發生混淆,同時也使之腦中的知識結構呈現出模塊化。教師鼓勵學生在對化學物質進行對比時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通過知識點之間的潛在聯系讓化學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也能認真對待第一次的實驗,通過多次嘗試獲得最準確的結果,不僅有利于吃透所學的知識并加以應用,也形成了科學的態度并伴隨其終生。
在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學與發達地區的教學有一定差距,特別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不足,暴露出理論知識與實踐脫離的問題,使教學效果達不到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也無法滿足當代高中生的真實需求。那么,在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續深入下,少數民族地區的高中化學教師應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優化各階段的授課方案,明確新時期下的教學目標,同時運用多元的引導方式拓展高中生的思維空間,還應借助先進技術使之視野更加開闊,能夠輕松吃透化學知識并加以利用,有效解決生活中所遇的化學問題,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帶著長遠的眼光,重視學生科學態度的有效培養,借助信息技術尋找更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幫助高中生理解社會、科學與技術之間的作用與聯系,有利于其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之能夠帶著創新意識完成各種實踐任務,從而獲得全方位的成長。
[1] 劉卓.高中化學教學中“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1.
[2] 黃治瑜.民族地區高中生化學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水平測評研究[D].沈陽:青海師范大學,2021.
[3] 張金怡.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高中化學教學中人文素養和科學認知的培養——以“隱藏在油條和馕里的化學秘密”為例[J].化學教與學,2021(04):33-37+57.
[4] 謝富強.關于少數民族地區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現狀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5] 蘇航.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途徑[J].新課程(中學),2019(10):202.
[6] 姜曉英.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化學實驗題解題方法研究[J].考試周刊,2019(69):154.
G424.21
A
1002-7661(2022)03-0126-03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民族地區高中生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培養研究——以東鄉民族中學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為例》(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