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遼寧 興城 125105
“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是十九大報告中著重指出的。產教融合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產業需求和人才供給之間不平衡的矛盾,是教育與產業兩大領域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工匠精神”是各個行業從業人員的一種行為表現和職業價值取向,涵蓋了精益求精、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嚴謹專注等促進行業發展的精神動力[1]。作為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更要抓住在產教融合這一大環境下踐行工匠精神的契機,并且充分認識到現代工匠精神在當代職業教育中的價值和地位,將產教融合視域下現代工匠精神培育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全過程。
校企雙方在現代工匠精神培養上尚未形成統一的合作理念。“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是當下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也是體現現代工匠精神培養的一種方式[2]。然而,部分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合作僅限于提供學生實習實訓的場所,而學校在教學與實習實訓的安排之間缺乏細致統一的規劃,使得學生實訓和教學脫鉤,影響了學生現代工匠精神培養的質量,也違背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初衷。部分企業在合作中實際收益小于期望收益,不愿意再加大對學生培養的投入,漠視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發展的培養。校企雙方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理念是阻礙校企深層合作的重要影響因素[3],也是無法實現對學生現代工匠精神培養的主要原因。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關于高職教育的政策和機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尤其是在宏觀管理上,但在具體的細節方面仍存在較大的缺失,有些甚至是空白。對于企業來說,缺失的是土地使用、稅收政策、人事安排、財政優惠等方面的明確規定。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缺失的是產教融合型企業的界定標準、合作中人才培養以及產教融合的標準和全過程的評價制度。這些具體政策和機制缺失使得高職院校和企業的產教融合浮于表面,很難進一步融合。
高職院?,F代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支撐力量是教師,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直接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現代工匠精神培養的實際成效[4]。高職院校只有具備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很多高職院校提倡和要求在職教師到企業去掛職鍛煉,但由于企業、學校、教師個人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師在培養學生現代工匠精神的能力上有待提高。而影響培養學生現代工匠精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兼職教師管理體系的不完善,校企雙方沒有達成統一標準。兼職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實訓課程建設等深度工作很少,且與學校的專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很少,這就不利于形成兼職教師對高職院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利于學生現代工匠精神的培養。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復雜,無論是文化素質還是心理素質都相對薄弱。文化素養方面,學生文化基礎都比較薄弱,在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很難精準把握知識要點。同時學生的學習習慣也普遍較差,缺少學習的主動性,更不要談學習新知識、拓展新思維的能力,遇到困難便會選擇退縮,部分學生對于自己所在行業的前沿信息一無所知,就不要談對現代工匠精神的內涵認識和了解了。心理素質方面,高職學生大多是文化成績較差或者高考失利的學生,他們很容易自卑和自暴自棄。有些學生對于自己所在的學校和專業持無所謂的甚至否定的態度,在學習上得過且過,敷衍了事,處于消極的狀態,對于將來所從事的崗位沒有認識。大部分高職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普遍浮躁,對于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能正視,眼高手低,很難成為技藝精湛、精益求精的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長遠發展的基礎是雙方在合作的時候實現共贏,所以利益驅動機制是必須要建立的。在合作過程中,雙方都要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學校要盡量培養更多符合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而企業也要盡可能地加大對學校的投入,創造更多的學生實習實訓的機會,雙方在教育資源、技術技能、管理要素等方面進行相互交流和學習[5]。同時借鑒德國和美國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實際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在學生管理、教材編寫、課程設定、學生實習等方面進行革新,從而實現校、企、學生三方共贏。
構建高職學生現代工匠精神培養的校園文化氛圍要從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行為文化這三個方面入手。校園物質文化方面如在校園內安放大國工匠雕塑、工匠文化景觀、工匠精神宣傳展板等,還可以組建各類工匠的大師工作室。從學生生活、學習的校園里營造出讓學生能夠產生共振共鳴的物質文化環境,從而實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校園精神文化方面如開展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活動可以圍繞創新創業、人文素養和實踐技能等開展,有意識地用現代工匠精神思維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加深對工匠精神內涵的認識以及對工匠精神的認可和推崇。校園行為文化方面需要分兩步走,一方面加強教師的整體素質,規范教師的言行,通過在課堂、在實訓、在課余生活等方方面面來教育學生,來宣傳現代工匠精神的意義和內涵;另一方面邀請優秀企業家或者行業優秀技術人員到學校開展經驗分享活動,創造學生與他們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通過相互交流,學習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體驗現代工匠精神,從而使得工匠精神真正融入他們的思想。
高職院校中教材仍舊是課程內容的主線,對照德國雙元制的課程設置方案,其課程內容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更不要說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感知現代工匠精神,明確自己的定位以及所學專業的要求,有效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因此,高職院?,F代工匠精神培養的課程內容設置首先要明確各個崗位對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的具體要求,通過將具體標準和要求分解、細化后融入相應的專業課程模塊,以模塊化的教學方式來讓學生體會學習和工作相互融合的感受。其次,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盡可能地引入行業內的專家與學校的教師一起開發課程,這樣才能夠將生產一線的先進技能和工藝融入現代工匠精神培養的課程體系中。
高職學生現代工匠精神培養的最佳方式是開展實踐活動,這取決于他們的文化基礎、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式等。實訓基地是高職學生學習技能的重要場所之一,也是培養學生現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場所之一。因此,實訓基地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高職學生現代工匠精神的培養質量。實訓基地分為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外實訓基地對于學生來說都非常重要,高職院校只有做到校內外實訓基地相互配合、互為補充,才能夠讓學生真正理解現代工匠精神的內涵,達到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6]。
教師是高職學生現代工匠精神培養的核心要素。教師能力和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高職學生現代工匠精神的培養成效。因此,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出發,通過觀摩優質教師的授課、深入企業、換位思考等方式不斷地加強學習,從而找到匹配教師自身能力、經驗和習慣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讓學生成為主體,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成效來調控教學進程。其次,學校要加大對教師的培養,給予青年教師更多學習深造的機會,鼓勵骨干教師與企業對接,共同進行技術攻克、現代工匠精神課程開發等,更要組織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研討會,加強教師的培養。最后,要引進兼職教師,加深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溝通和合作,讓學校將企業最新的技術和理念呈現在課堂上,有效促進學生現代工匠精神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