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健
山西工程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9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笆奈濉币巹澋木幹乒ぷ魇状卫没ヂ摼W向廣大網民征求意見,在媒體官網、客戶端、學習平臺設立建言專欄,以網為媒向民問計。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總結經驗,更好地發揮互聯網在聽取社情民意方面的重要作用。“十四五”規劃編制進行網上意見征求是新時代深入踐行網絡群眾路線的新舉措。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加強網絡群眾路線的頂層設計,凝聚社會合力,推進網絡群眾路線常態化踐行,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不斷邁進。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網絡群眾路線是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在實踐中的繼承和創新,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具有重要價值。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網絡群眾路線體現了黨的群眾觀理論的與時俱進。網絡群眾路線作為群眾路線的新形態是信息時代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工作路線。習近平網絡群眾路線重要論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基本原理,創造性地對黨的群眾觀內涵進行了豐富和發展,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時代群眾路線所處的工作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無網不在”的信息化社會改變了過去群眾路線踐行的場域,因此群眾路線實踐的方式方法必須隨之改變,只有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規律和特點,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方式相結合,切實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才能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網絡既是黨在新時代的重要傳播媒介和執政工具更是無法脫離的執政環境。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從新媒體到融媒體再到全媒體的發展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新聞發言人制度與媒體融合發展相結合,借助互聯網公開透明地發布信息,讓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成為公眾信任度高的信息傳導渠道,有利于人民科學認識疫情,正確防控疫情,形成全社會共同抗疫的良好氛圍,這成為黨和政府利用互聯網增進同群眾聯系,引導網絡輿論健康發展的有益實踐。此外,踐行網絡群眾路線能夠廣泛集中民智,有利于實現科學決策;能夠充分吸納民意,有利于實現民主決策,從而便于決策落實,提升黨的執政效能。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闡明了治國理政同群眾路線的關系,體現了堅持群眾路線的徹底性、全面性。一方面,網絡群眾路線拓寬了現代化治理范圍。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催生了網絡社會,因此,現代化治理既要立足于現實社會又應涵蓋網絡虛擬社會。網絡群眾路線立足黨的長期執政,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充實了現代化治理的實踐內容。另一方面,網絡群眾路線豐富了現代化治理的方式。網絡群眾路線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民眾在網絡平臺進行政治參與,進而逐步形成參與式治理模式。
網絡群眾路線的踐行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論邏輯和價值內涵,其思想內核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一切為了群眾是在網上開展群眾路線工作的出發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群眾在哪里,群眾路線就要貫徹落實到哪里,“網絡發展到哪里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里”。截至2020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 億人,在線政務服務用戶達8.43 億,占網民整體的85.3%。踐行網絡群眾路線就是要通過服務網民群眾帶動群眾整體,切實密切與群眾的聯系。走好網絡群眾路線就是要站穩人民立場,用好互聯網這一“最大變量”,推動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提高全體民眾的滿意度和認可度。
一切依靠群眾是在網上開展群眾路線工作的立足點。網民群眾是踐行網絡群眾路線的主要力量,必須尊重網民在網絡中的主體地位。
2.2.1 依靠網民匯集民智
治國理政必須全方位聽取群眾意見。網上開門問計能夠降低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門檻與成本,提高民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加強互聯網行業自律,調動網民積極性,動員各方面力量參與治理?!盵1]“十四五”規劃編制開門問計,網民意見成功入選就是依靠網絡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體現。
2.2.2 依靠網民廣泛監督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網絡群眾路線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既要激發公眾廣泛參與的熱情,也要動員群眾廣泛監督。實踐驗證網絡輿論監督已成為反腐“奇兵”,網上政務公開接受人民監督,拓寬了監督的范圍;網上留言板、官方微博微信等豐富了監督反饋的渠道,有助于推動黨的作風建設?;ヂ摼W造謠等現象也隨著互聯網法律法規的落地在網民的監督中逐步得到規范。
2.2.3 依靠網民共建共享
人民是健康、可持續網絡空間的享有者,也是其建設者和維護者,國家網絡安全需要全社會共同維護。走好網絡群眾路線,必須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創造更多“與網民共建”的好經驗,以正確的輿論引導網民,打贏網絡信息輿論戰,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引導民眾提升網絡素養,共筑天朗氣清的網絡環境。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踐行網絡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
從群眾中來,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網絡空間就是要尊重民眾的話語權,讓網絡成為民眾合理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尊重網民意見,采集群眾問題,把握時度效及時進行回應落實,提升群眾在公共治理中的參與感和積極性,進而增強國家政策制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到群眾中去,有利于提高政策落地的有效性。政策的生命在于實施,政策制定要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解決群眾切實關心的問題,而政策落實的程度又取決于群眾理解和接納的程度,這就要求通過網絡群眾路線做好政策的解讀和宣傳工作,保障信息公開透明,讓群眾清楚政策制定的出發點,理解黨對各種復雜利益關系的統籌,配合政策落地實施,讓好政策收到好效果。
讓群眾有更多幸福感、安全感是開展網絡群眾路線工作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信事業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盵2]擁有健康可持續的網絡生活空間,享有安全使用網絡自由的權力,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踐行網絡群眾路線不僅要滿足人民不斷提升的網絡空間需求,彌合網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數字鴻溝”,還要通過網絡促進人民其他需求的滿足,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盵3]踐行網絡群眾路線是守好民心的重要途徑。這里主要從踐行網絡群眾路線的主導型力量即國家的角度來分析踐行網絡群眾路線的基本路徑。
互聯網是網絡時代公眾獲取公共服務的重要渠道。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網絡社會常態化運行,減少人員聚集與接觸的疫情防控要求間接推動政務服務需求群體的增長,倒逼政府相關部門提供范圍更廣、效率更高的在線政務服務,從而助推網絡群眾路線不斷深入。從中央到地方不斷在疫情“壓力測試”中創新政府管理和優化政務服務,為群眾辦實事。據《2020 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達到0.794 8,在線服務水平進入全球領先梯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4]?!拔覈W上政務服務已經由以信息服務為主的單向服務階段,開始邁向以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一體化政務服務為特征的整體服務階段。”“不打烊”的數字政府建設能夠提供移動政務服務,將工作時間延長至8 小時以外;減少審批環節和辦理時間,不斷提升企業和群眾在線辦事體驗,優化營商環境;實現跨界一體化數據共享;逐步縮小數字鴻溝,實現區域政務服務均等化。政務服務按照集約原則進行服務整合,運用政務大數據賦能政府機構,從而降低政府治理偏差概率,不斷調節服務項目以實現服務精準化,優化辦理流程提高服務便捷度。在線政務服務滿意度考核制度體系(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體系) 持續倒逼政務服務向規范化、便利化發展。國家通過拓展政務服務的廣度與深度,優化政務服務平臺提升服務成效,讓民眾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提升民眾的獲得感、滿意度。
在數字政府建設中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作用。數字治理體系是現代化治理能力的驅動力,我國的數字治理已從單一維度治理向共建共享治理轉化。數字政府的建設需要利用數字技術打通數據壁壘,實現數據安全共享,通過采集分析互聯網上分散信息,將其整合為具有治國理政參考價值的數字資源,帶動數據融合以及業務融合,實現城市治理重構[5]。
“讓互聯網成為我們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薄爸д咴诓菀啊?,網絡是新時代反映民心民意的“草野”。網絡時代政民互動的主要方式有網上調查、網上意見征集、在線直播等,以互聯網的及時性、便捷性拉近了政民互動的距離。例如,人民網創立地方領導留言板,成為我國開展政民互動的重要渠道。面對互聯網管理向互聯網治理轉變,一方面,要實現網絡問政與網絡理政有機結合,形成凝聚群眾智慧和提高民主執政、科學執政能力的良性循環,發揮互動平臺的政治價值。另一方面,網民通過網絡獲取真實信息服務和便捷網絡公共服務,有效參與網上政治活動,進行監督反饋,實現良性政民互動。
值得注意的是,網上意見不能簡單地與實際民意劃等號,我國仍存在部分群眾因缺乏網絡條件而無法自由發聲的現象,這就要求政府對網絡意見進行準確識別,不能單純依賴網絡采集意見,深入群眾實際走訪調查等傳統群眾路線踐行方式仍然是開展群眾路線工作的必要途徑。國家通過推動網絡均衡化發展,減少和改善因數字鴻溝所帶來的網絡失語的現象,讓黨和政府聽到更多真實的“人民的聲音”。
媒體融合發展的重點在于實現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優勢互補,利用新媒體矩陣的傳播優勢,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媒體融合平臺的打造能夠實現媒體、政務、服務三融合,為政民互動提供常態化通道,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提高在線政務服務效能。新媒體矩陣通過靈活多樣的網絡宣傳途徑、民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提升方針政策的解釋效力和感染力。
網絡群眾路線是黨的基本工作路線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網民出題、政府答卷、群眾判卷,新時代要深入踐行網絡群眾路線,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認同感,增強黨和國家的感召力,讓群眾路線持續煥發新的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