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佶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遼寧 興城 125105
當前,國家制造行業處于瓶頸期,已嚴重影響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正面臨著制造產業的升級改造,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對接不上;從院校的角度看,近年來裝備制造大類的招生逐年下降,學生不愿從事制造行業的相關工作。在此種情況下,高職院校學生培養如何與企業需求形成零對接成為一項重大課題。為此,高職院校需要對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培養進行質量診改,以實現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與企業崗位能力的零對接[1]。
以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職業倉建設為例,在企業智能制造改革升級中,大部分崗位由原來的傳統人工轉向機器人操作,因此智能制造專業群的職業倉建設從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入手,對工業機器人的生產企業及應用企業進行調研,調研內容從崗位入手,包括對崗位工作任務、崗位職業技能需求以及所對應的校內課程知識與技能需求進行梳理。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職業倉的建設依據職業倉的概念從橫向分類、縱向分級將企業崗位進行劃分,參照國家1+X 職業技能標準將企業工作內容需求與在校學習的課程內容相融合,搭建職業圖譜,形成崗位能力分析表[2]。
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應與企業的就業需求實現零對接。為更好地實現對接效果,高職院校需要在企業的幫助下篩選出相關專業,例如:在對國內中信戴卡、北京發那科、法士特、漢德車橋等數家智能制造升級的領頭企業調研的過程中,與企業人員進行深入探討,將企業升級后所帶來的需求轉變對應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結果顯示,企業對用人的要求在縱向思維上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大部分企業在招不到合適技術技能人才的情況下選擇了自主培訓或轉化內部員工。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在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及工業機器人專業相互融合的基礎上共同構建專業共享型核心課程,從單一技能的培養轉變為多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要突出模塊化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特長,將學生培養成為符合企業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即構建出符合企業用人需求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
學生從高中階段升入到大學階段,教學標準也隨之改變,高中階段教學授課的三個維度是知識、技能和素質,單純地要求學生學會知識和技能,并在個人素養上有一定的高度。而高職院校教學標準的三個維度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具體來說,就是高職院校學生不僅要具備知識和技能,還應該具備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更應該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應用所學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為此,應將課程思政引入智能制造相關專業課程,讓學生了解大國工匠的嚴謹、細心與精益求精,培養學生愿意為中國制造業堅守的初心和使命,這才是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專業課程當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深感大國工匠的情懷與技藝,為祖國的制造行業添磚加瓦[3]。
深化校企合作機制,借助企業平臺培養適合國內智能制造轉型升級需求的人才。在智能制造升級改造的今天,企業招人難,許多企業已經設立了自己的培訓學院。當前,國家職業院校改革的宗旨是以企業為主導,校企共同協作育人,將職業院校與企業的課程體系有效融合,以便更好地培養適合當前產業升級的技術技能人才。其具體路徑包括:一是與企業共同開展訂單班培養,實現雙導師制度,合作育人;二是將企業課程資源引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之中,在校期間即完成企業需求的知識和技能儲備;三是將企業的崗前培訓引入到高職院校之中,在校期間完成企業的崗前培訓內容,使學生畢業即達到上崗的標準[4]。
企業智能制造的產業升級離不開職業院校的支持,同時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改革也需要企業的密切配合。只有職業院校與企業雙方將優秀資源共享、互補不足,共同開展診改人才培養質量的研究工作,才能達到合格的育人標準,培養出企業所需的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務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