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超
黑龍江財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教高〔2020〕3 號) 中指出,高校應在知識傳授、技能培養的同時,注重大學生的價值塑造,在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工作。《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 版)》中指出,各高校應鼓勵教師不斷探索與實踐,豐富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增強家國情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國家安全意識能力。所以大學英語課程在介紹英語知識和西方文化的同時,還肩負著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人文素質和國家意識教育培養的重要責任。
國家意識的內容,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意識、愛國主義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國家主權意識、國家認同意識以及國情意識等[1]。部分西方國家為占據世界霸主地位,從多方面打壓中國,特別是在意識形態方面,企圖通過文化滲透與觀念傳播,構建自身的話語霸權。有研究學者指出,“有些西方國家正在對我國軟實力實行‘六化’戰略,即西化、分化、丑化、腐化、淡化和溶化”[2]。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中實施國家意識的隱性教育,能夠促進學生憂患意識,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引導學生辯證看待西方文化,提升大學英語教學高度,培養一支兼備國際視野與文化自信的優秀國際人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
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中,國家意識的隱性教育與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聯系密切,但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中,部分大學英語教師缺乏科學認識,對課程思政與隱性教育的認知不足,導致課程教育與思政教育脫節,國家意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生硬無趣,沒有實施隱性教育教學方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相關問卷調查顯示,超過60%的學生表示大學英語學習中很少接觸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甚至5%的學生表示大學英語中根本沒有涉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3]。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同程度存在課程教育與思政教育脫節問題,缺少國家意識教育。
部分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與教學目標以英語技能為主,關于國家意識的隱性教育處于缺失狀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為注重知識目標的達成,而忽略中西方文化及國家意識的辯證教育,與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相比,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相對薄弱,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效性較差,國家意識的隱性教育更是空白。
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中,部分教師未掌握有效的隱性教育方法,不能在英語知識傳授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國家意識,使課堂教學中的隱性教育轉變為顯性教育,且在滲透的過程中出現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等問題,與英語學習內容聯系不緊密,易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變為空洞的說教,不僅影響大學英語知識學習效果,還會引起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反感。
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中,高校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深化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以及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東西方文化,還應設置第二課堂,為學生提供將知識進行實踐應用的機會,將學生的文化知識轉變為自身的文化交流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中國家意識的隱性教育目標。但實際上很多英語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單一,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弱,隱性教育實施效果有限,不利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作用發揮。
針對大學英語教學中國家意識教育缺失的問題,高校英語教師應首先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高對課程思政中開展國家意識教育的認識,通過隱性教育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結合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探究課程思政中國家意識的隱性教育策略。
為解決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脫節問題,高校英語教師需開發英語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資源,挖掘可用于國家意識隱性教育的素材,結合學生特點,提高國家意識隱性教育的實效性,切實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教師應依托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教材,開發思政教育資源,為國家意識的隱性教育實施奠定基礎,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開展混合式教學,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
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中國家意識的隱性教育缺失問題,高校教師應在開發利用英語教材思政教育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學情分析結果,優化設計教學目標,結合國家意識的隱性教育需求,合理制訂隱性教育目標,使隱性教育的實施更具實效性與科學性。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國職業文化,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總結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完成向外國朋友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密切聯系中國文化與英語知識,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傳播中國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國家觀,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理想信念。教師組織學生用英語知識討論如何協調愛好與工作的關系,并為學生的職業規劃提供指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愛崗敬業的良好職業道德,還可以組織學生談談當代青年應如何為中國夢的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引導學生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
為了更好地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中進行國家意識的隱性教育,高校英語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了解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最新教育理念,采用任務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頭腦風暴、公共演講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切實融合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滲透中國文化,從而提高國家意識隱性教育的有效性[4]。
針對大學英語教學中國家意識的隱性教育活動單一的問題,教師應以中國文化為導向,結合學生興趣愛好與關注熱點,優化設計多元課外拓展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接觸、認識中國文化,感悟中國文化的優越性,進而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有效的國家意識隱性教育。教師可以設計社會調研類活動。例如,以我國民生發展變化為主題,要求學生通過社會調研,撰寫一篇以“社會發展與進步”為主題的英文調研報告,并在課堂上展示,著重介紹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以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級政府和人民付出的艱苦努力,討論如何繼續努力實現共同富裕。通過這類社會調研活動,可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有助于培養國家意識,還有利于學生英文素養的提高[5]。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慰問活動等社會實踐類活動,為學生提供英語表達實踐的機會,豐富學生的社會感悟,加深學生對當前中國社會生活的認識,感悟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疫情期間,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為在華留學生提供幫助,既可在活動中與在華留學生交流,提高自身的語言交際能力,也可向在華留學生介紹中國當前疫情控制成果以及為境外提供的幫助,展示中國的大國風范,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使學生感受到中國的大國擔當,為身為中國人而自豪。通過上述活動,可拓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廣度與深度,提高國家意識隱性教育的實效性,落實大學英語價值引領責任。
綜上所述,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國家意識素材,挖掘課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作為補充材料,切實落實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目標,創新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并在課后設計實踐活動,將隱性教育落實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全過程,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