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榕
(江蘇省南京聾人高級中學 210007)
高中預科是聾生進入高中前的準備階段,聾生在此階段學習和掌握高中課程必備的知識與技能、思想和方法,養成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自身的學科素養.我校的高中數學學科使用的是蘇科版高中必修和部分選修課程,聾生的實際水平與高中課程有著很大的差距.高中預科的教師將用一年的時間為聾生將整個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系統地梳理一遍,旨在縮短這種差距.由于數學學科的基礎性、連貫性、邏輯性、抽象性等特點,可見預科教師與學生會面臨多么巨大的挑戰.在當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聾校的課程改革也提到議事日程上.聾校數學義務段小學數學教學用書和教參已相繼出版并投入使用,但初、高中段數學課程仍沿用普通高中的課程體系.學生的學的需求和教師教的迫切促使我們不斷地探索與改革.因此,我校的預科數學課程的制定應運而生.
普校義務階段的數學課程著重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數學內容與生活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聯系緊密.隨著聾校課程設置進一步規范,聾校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思想也發生轉變,教育更體現了人的成長,課程內容更關注過程,評價方法也更多元化,以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的學習型聾人.
預科階段每周有11個課時,一學年近400課時,用一年的時間教完初中近三年的教材內容,這塊“壓縮餅干”該如何完成?按部就班地教課時不足,有選擇性地使用普校教材亦有諸多不便,坐等國家制定聾校數學課程標準和配套教材、練習冊時間不允許.
我校在創辦高中之前就堅持使用普校教材,普校教材多次變革使學生越來越不能適應.預科一年中使用的教材和練習冊達十多本,教師和聾生在教材與練習冊之間的頻繁切換,普校練習冊中的習題數量、練習難度聾生也難以應對,如遇到知識點的遺漏,意欲查找知識點所在位置,也較難檢索.我校預科教師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并形成一定的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對教材和習題進行整合形成校本課程,也是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
由于聾校的課程建設落后于普校,所以我校在編制中參考普校的數學課程標準,以此為藍本,編制有聾校特色的高中預科年級的數學課程體系.
數學是研究量、結構、空間和變化的學科.預科學生要學習數系及運算、活用代數,探索平面圖形的性質,理解函數、認識一次函數與反比例函數及其圖像性質,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數學學習都是在過去的基礎上逐步建構、拓廣與加深,隨著知識積累、技能發展,聾生數學水平能取得穩步提升.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主張發揮聾生主體性,依據聾生的個體差異和實際經驗設計課程與教學,發展聾生自我構建的能力.
數學作為日常生活及各行各業工作的必備基礎知識,也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創造力,因此,聾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是最常用的、最基礎的.在聾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充分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聾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聾生觀察、猜想、驗證,使得聾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提高聾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課程要發展聾生的能力,使能適應未來高中乃至大學的學習需要,聾生的數學知識、技能和理解,需要均衡發展.預科教材的編寫緊緊圍繞宏觀層面的培養目標,結合相應的數學內容,落實結果性目標和過程性目標.夯實聾生的“數學四基”即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幫助聾生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非正式的表述規范化;滲透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的思想;增強聾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聾生學習數學興趣,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具備科學的態度和創新的意識.根據課程目標和學習成果,使學生的數學經驗逐步積累,解決問題能力得到鍛煉,數學應用水平得到提高,知識與技能得到發展.
我們先后使用過人教版、北師大版、蘇科版這三個版本,系統性、嚴謹性、準確性等特點都非常突出,各領域的知識遵循螺旋式上升原則分散在各冊.我校課程編寫組根據聾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按照先計算后推理的理念,將重心落在代數板塊上,直觀幾何和函數觀念作為數學教學的核心,并刪減一些聾生接受起來較困難、在有限時間內不容易掌握的內容.
由于普校數學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是按單元設置的,而聾人聽覺受限獲取知識的能力比常人弱,尤其對零星的、分散的數學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存在更多的困難,需要重新建立合理的知識系統、深化完善知識結構.課程分兩條主線,一條是以數與代數為主線,即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其中代數運算作為一種對聾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的基本方法,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集中精力學好十分必要.另外一條是以空間與圖形為重要學習內容,重點發展聾生空間想象能力,并遵循小步子、多循環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逐步發展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
代數這塊,如將“實數”和“二次根式”串聯起來,這樣通過思考、回憶、聯想的方式重現知識,有利于聾生的缺陷補償,減少內耗.“平面直角坐標系”與“正比例函數和反比例函數”編排在一起,因為它們是函數中最簡單的兩種函數,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系,也是學生初次了解函數概念后的初步應用.普校教材將這兩章內容分立在兩冊書上,以體現知識的螺旋上升,教學經驗表明這樣學習會造成學生對函數理解不清、印象不深、學習不連貫.因此,我們將它們編排在一起,進行模塊式學習,對函數這一新概念在表現形式、學習方法、教學要求上有了更清晰地認識,為今后其它函數的學習形成基本模式.
課程教材內容既要包含初中所學內容,又要往高中部分滲透與延伸.課程設置了三個環節,分別是問題與情境、探索與研究和小結與應用.根據聾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同一知識點的掌握需要多層次、多題型、反復練習,因此,課后練習題既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能與例題和知識點相呼應,又要保證題型豐富、題量充足、難度逐級提升,并通過變式訓練、一題多解等練習,提高聾生解題能力和加深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當然,課后練習不是單純的模仿與練習,也可以設計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或者課題引導聾生借助函數計算器、計算機等進行探索性活動.每一個章節后均設置復習與總結環節,如知識結構梳理圖、學習要求和注意問題,幫助聾生從整體上理解一章的內容,構建認知結構.
聾生的差異是非常大的,因聽力損失程度不同影響著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各學校的教材使用、教學水平、教學要求也有著較大的差異,除此之外,學生的手勢表達、性格特征、心理發展水平等都是影響教學的因素.
聾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淡化較難理解抽象內容,這就決定了教師要將聾生的現實生活場景融入數學教學,同時注意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幫助聾生真切地體會到數學的實用性.如將數學與美術相結合,在軸對稱和中心對稱這兩章,課程要求聾生收集具有軸對稱和中心對稱特點的圖案,從而了解對稱圖形的特點,并再自主設計或制作出具有對稱性特點的圖案,激發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創造意識.又如,相似圖形這一章中通過欣賞黃金分割的圖案,讓聾生了解黃金分割在實際生活中的的應用價值.也可以將數學與地理相結合,如,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引入生活中的地圖,更容易激發聾生的興趣.也可以將數學史或者數學拓展知識制作成視頻或ppt后生成二維碼,聾生通過掃描課本上的二維碼,就可以輕松獲取.同時,數學內容也應強調基礎性和實用性,應與聾校課程容量、教學課時數,聾生的現有基礎、接受能力相匹配,應避免出現知識過淺,也不能過深.并注意通法、通性、通則的普及,幫助每一個層次的聾生打好數學基礎,促進聾生數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代數體現的是數量關系,相對于幾何來說,聾生比較好把握,而幾何不是對數與式的運算,體現的是空間位置關系,是對幾何語言的推理,對幾何性質的證明,對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聾生學幾何要比代數困難得多,感到幾何很抽象,而幾何語言、推理證明是幾何的難點所在,必須通過分散難點,強化格式,多次反復,逐步提高聾生幾何學習能力.故在編排幾何內容時,我們遵循先模仿,重理解,后提高的規律,從嚴逐步進行幾何語言的格式訓練,在發展聾生空間想象力的同時,培養聾生的幾何語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
課程既要滿足聾生繼續深造的需要,又要滿足聾生個別發展的需要,不僅是教學內容上的銜接,更是心理上的銜接.了解每一個新入學聾生的實際學業水平,摸清他們的基礎,根據他們的實際學習能力制定教學內容和進度.預科是為高中升學做好準備,初高中的教材在編寫上存在部分知識的脫節,高中教學對預科的數學知識點有著明確的要求.
教材的編排盡量凸顯聾生視覺優勢,在編排設計上,要注意版面設計簡潔、清晰,避免容量太多造成閱讀疲勞,多使用圖示或圖表直觀呈現結論或數據,便于聾生快速抓取信息.如教材把重點內容、重要結論、法則、公式以黑底字加邊框的形式呈現出來,引起聾生的視覺注意,方便檢索重要知識.
平行線的性質模型: 平行線的判定模型:
∵ ∥ , ∵∠ =∠ ,
∴∠ =∠ , 或∠ +∠ =180°
或∠ +∠ =180°. ∴ ∥ .
我校預科年級已經有了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教材和配套練習,為教師的教學和聾生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支持.但在使用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使用是一個教師與學生間的雙向磨合與溝通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反思與調整.在完成一個小節或一個階段的教學任務后,教師要積極收集與記錄各位任課教師和聾生的使用評價反饋,一是為后續的教學調整作準備,二是為下一輪改進課程實施增加依據.我相信經過聾校教師們的不斷修改與完善,我們的教材與練習會越來越契合預科聾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