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傳利
(玉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廣西 玉林)
OBE理念是新時期下為順應創新與發展而提出的一個主流教育理念,通過對該理念的分析、總結,將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及教學質量的提高。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成果導向教育的簡稱,是一種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最早是美國學者斯派蒂(SpadyW.D.)于1981年提出,又叫需求導向、能力導向、目標導向教育,隨后逐漸在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成為了主要的教育理念。OBE教育理念作為工程教育認證的三大理念之一,主要強調的是針對學生特點的個性化教學,對目前大學及中學的教學改革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OBE主要由三個理念構成: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其中以目標為導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定位、以能力培養為本位、以學習成果為改進依據,這些要素的有機結合是高效課堂不可缺少的條件。
本文根據思政課的特點又將成果導向分為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行動導向和能力導向等環節。
1.培育方向的目標導向原則
師范生有雙重身份,既是在校大學生,同時又是準教師,而大學和中學階段均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從國家層面來說教好思政課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也是實現思政課大中小一體化建設的關鍵環節;從家庭層面分析,思政課是培養學生對父母的感恩心和家庭責任感的課程;從學生角度看,思政課是培養學生正確個性和自主發展的重要課程,教師應在國家需要的前提下,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的基礎上,制定特定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有集體榮譽感,有清楚的人生規劃目標。培養學生的預判能力、自主能力和辨析能力,這是大學及中學階段政治課的人生目標導向。為此,教師講課時要體現“三貼近”原則,更要遵循“八個統一”原則,不斷增強思政課的實踐性、親和性和針對性。
2.課堂設置的問題導向和行動導向原則
課堂上要結合師范生的特殊身份設置不同層次的議題,每個議題的設置要體現出議題的難度、角度、溫度、高度和學生的關切度,使學生明確研討的方法,不做盲目的、無為的探討,也是漢森的“觀察滲透理論”思想在教學中的應用,議題的答案是學生在真正的討論中才能獲得的,此時教師準確與及時的點撥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關鍵一環。
3.考核方式上的能力導向原則
能力的培養既要遵循師范生標準,也要按照中學課程標準或直接參照中考或高考目標來培養,我們不主張應試教育,但是當下的中考、高考其形式雖是應試教育,但究其實質乃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外在體現和載體。我們以2022年的高考目標為例,教育部《關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2022年高考命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著力選拔真正對基礎研究感興趣、有培養潛質的學生。……著重考查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歸納演繹等思辨能力。”
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主動學、學會學習、在思考和實踐中學習。教師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做好引路人,使學生樂學、學會。為此需要:
1.充分尊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
在OBE理念指導下致力于“教法和學法”的深刻變化,依此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深度學習方式。中學新課標明確提出:“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改進教學方式……要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1]。”
2.采用雙翻轉課堂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依據現代“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 ”的技術基礎[2], 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及時有效活動課堂安排。在教師指導下實現課堂內外翻轉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翻轉相結合的“雙翻轉”的教學模式,并確定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活動。
課堂內翻轉方式包括:
(1)深挖思政和時政的要素結合,深層次多角度開發課本資源
課堂內翻轉要以課本為本,深挖課本,講活課本。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深層開發與解讀,將課本中的家鄉情懷予以升華、愛國情感予以深化、內涵知識予以拓展、形象知識予以概括,把學生的學習行為推向新高度,開拓高階思維,引導并促成深度學習。可利用教材插圖,進行觀察訓練與抽象思維訓練,講其本意,開發其新意,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解說能力。可結合時政和生活,提煉其核心政治元素,完善與突出其關鍵過程環節,學會講故事,學會講中國故事。比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講解“責任”課題時,課本第66頁的“探究與分享”中是地震救助的例子,其中有一幅醫生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做手術的插圖,此時教師可以依托該事例,在大屏幕上展現當今疫情防控時期醫生及志愿者抗疫的視頻或圖片,并讓學生分析什么是責任?學生也可以將這個例子擴展開來,講解抗疫故事,講解國外應對疫情和中國應對疫情的抗疫故事,講解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培養學生的敘事思維,培養學生敏銳的感受力和判斷力。同樣是醫生,在當下的疫情下,還可以講解廣大醫護工作者的偉大逆行的感人事跡,此外,該例子除了講解課本中的責任外,還可以得到人生感悟:世界哪有什么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進而由責任講到感恩,是一種自然過渡,也是一種生成性知識,是課本沒有直說但卻內含事例中的一種隱性教育方式,體現的是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原則,所以思政課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具有深厚的哲學素養和信息意識,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而在聽實習生講課的過程中卻有部分師范生直接舍棄掉課本例子,而找一些課外的例子來講解,認為這是新穎的材料,是對學生的負責,殊不知,課本的本是要深挖和提煉的,依托課本材料,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出時政材料也是開拓學生聯想能力的一種方法,這也是八個統一中的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要求。
此外,通過疫情溯源制度的講解來駁斥國外的武漢源頭說的錯誤言論及分析其用心之所在,藉此分析科學精神的內涵及作用,依托袁隆平兩個夢想的例子來論證科學精神內涵的最高境界,即世界情懷和人文關懷。在采用對比和類比方法下,學生亦提高了推理能力、辨析真象和假象的能力,也有利于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養。最后教師展示中學課標內容:“我國公民的科學精神,……能夠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辯證思維能力,立足基本國情、拓展國際視野,在實踐創新中增長才干[3]。”既做到了課本、課標和時政的有機結合,也培養了師范生的職業能力。
(2)重視個性引導 培養出彩人生
“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體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教學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4]。”學會反思與拓展,審視、質疑與求證,并依此發表個性化見解,是一種彰顯鮮活個性、蘊含創造性結果的深度學習,而容錯機制的實施也至關重要。
容錯機制,既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是課堂討論正常運行的制度保證,允許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乃新知識產生的契機。對學生錯誤的回答的評析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故意的回避固然是錯的,直接的批判更是教學的下策,正確的做法乃是分析錯誤的原因,或者附加條件,使其正確。已可指出錯誤之所在并改正,這是挫折教育的一種方式。試想面對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同學們的回答若是驚人的一致,這里邊是否有教師的過度干預?學生的主體性難道說是真得得以充分發揮?若從思維模式上分析,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主客二分甚至是主客對立的思維模式的表現,該模式下的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聽課的客體,此類模式下的學習是一種虛假學習或淺層學習。而真正的教學思維要由主客對立上升到主客一體化,最后是課堂的升華與整體的研討,此時已無學生客體而言,教師也在教中學,學生也能在學中教,師生之間的交流升華為主體之間的研討,這樣的教學即實現了本體論上的主體間性,最后探討的成果也實現了認識論上主體間性,此時的課堂是一種尊重學生智慧、發現學生潛能、培養學生抗挫折的課堂,也是一種歷練教師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課堂。
(3)培養學生的拆字解字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去學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學會運用拆字法或者用語義學角度分析拓展關鍵詞匯的本義和引申義,懂得語言使用的規則,就能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探索,最后達到教為了樂教,其最高境界是達到不教的目的。拆字法可以把抽象的字詞加以還原并加以拓展,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式。如“知”字的拆字法就是“矢”和“口”,即口口相傳教人們如何射箭的技能,這時,學生就能清楚知識和技能為什么是連在一起的。此外,“知”還可以這樣解釋:“知:矢口為知,矢,箭也。也就是說,一開口說話,就要直指事物的本質,一語中的,這才叫知。否則,多嘴多舌,不著邊際。”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就知道知識為什么是要探討的?在探討中能不能“多嘴多舌”?要如何“多嘴多舌”?為什么要把握事物的本質?這一系列疑問就在說文解字中靈活加以解答,而不是強調一定要怎么樣的說教的方式,思政課其實可以上得靈活多樣,而不是嚴厲生硬,進而實現了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的原則。
(4)重視跨學科知識開發,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人生智慧
重視思政課在跨學科知識的引領作用,進而為課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設打下基礎。可以運用英語知識講解抽象理論,必要時選取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試題中的作文和閱讀理解題目。如應用2002年的研究生英語作文“Cultures --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來講解文化多樣性和文化自信等知識。
可以用語文知識講解審美情趣。例如引出蘇軾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來分析,若僅從自然風景的美直接得出“祖國,我愛你”的感慨,這只是淺層的課堂推演,而依托思維的調動和政治知識遷移,則是真正的審美課堂。可預設這樣的議題:同樣是美好的風景,為什么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為什么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無動于衷呢?對最美的風景贊美是否需要穩定的環境來保障?調動哲學、經濟和政治知識,合理推演出 “祖國,我愛你”的主題,討論繼續進行,拋出議題: 愛國,為什么要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教師升華該知識點:愛國是每個人都應當自覺履行的責任和義務,是對祖國的報答。愛國包括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因為“祖國的河山在人們的心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祖國的山山水水滋養哺育著她的子子孫孫。祖國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風光,還是主權、財富、民族發展和進步的基本載體。因此,領土完整涉及國家的重大核心利益,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和統一,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5]”。
若引用蘇軾其它詩詞,講解蘇軾面對歡快生活的閑情雅致或面對苦悶生活時的豁達人生,則能在哲學思辨中培育人生智慧。
課堂外翻轉的形式多樣,體現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原則。利用課余時間講解校園場景、美麗風景和建筑風格的政治寓意;在講可口可樂瓶外觀設計故事的同時,于無形中將形象思維的美學價值及其物質轉換教予學生,于無形中啟示學生善于觀察,把準時效。總之,讓理論活起來,是深層學習的另一番境界。
傳統教學模式,多重視終結性的評價方式,此方式具有評定結果及選拔人才的功能。但成果導向教育模式的教學評價主要是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包括在課程前后,高校的評價更具開放性,更重過程性,該方式可以在總結中及時反饋,并及時改進。
OBE教育理念有導向性、公平性、合作性、協同性、容錯性的特點,采用OBE教育理念的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但是,OBE理念畢竟是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而思政課其目的是人的心靈塑造和智慧的培育,為此,優秀的思政課堂要合理利用傳統教學的優點,重視意識形態的灌輸,重視課程的理解和詮釋,對理論必要的升華和推廣是政治教師的責任和擔當。政治課兼有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旨趣,其追求的是善與美,而非任何場合下的一致認可,文科有文科的方法,雖可借鑒理科之方法,但是文科的“教化”始終是其首要目標,按照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的內涵來講,追求文科的真理,不必局限于嚴格的生硬的方法,而是要理解、解釋或詮釋;反之,嚴格按照一種生硬的模板來做,你得不到文科的真理,所以,學會理解,教會學生如何理解,為誰理解是政治教師的責任,也是課程思政的需要和新文科建設的必然要求。完善人格、開發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才是思政課的精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