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茂祥
(江蘇省泰興中學 225401)
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教師的教學方法應當結合學生思維的特點,以靈活、生動的引導為主,尤其是物理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思維靈活性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在想象中提高自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借助實踐來驗證.在物理課堂上,想要真正提高教學效率,就應當充分運用問題情境,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通過與生活相關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主動投入到物理問題的分析與討論中,解決生活問題,如此便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經過長期培養,學生就能夠養成科學態度,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從而順利掌握物理知識.
新課標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也必須圍繞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有效的問題情境往往是最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因此教師應當結合教材內容與目標,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來設計合理生動的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將學生引入到真實的情境中,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挖掘教材中的有關信息,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發掘物理知識.通過設計與生活相結合的問題情境就能夠強化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如此便可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
物理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也應當是循序漸進的,教師應結合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程度來確定問題層次.在設計問題情境時,教師應當圍繞一個知識點,結合邏輯的變化規律來設計系列問題串,這些問題間應當具有遞進關系,如此便可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全面提高學習效果.
在高中物理課堂上,教師應當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欲,在導入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由此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在導入階段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應先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同時結合教學要點設計具有引導性、總結性的問題.此外教師還應當注意,設計的問題應當層層遞進,幫助學生深入學習物理知識.
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圓周運動》時,教師就可先借助舊知識來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回顧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以及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等知識.隨后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視頻內容包括火車轉彎以及過山車等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圓周運動.觀看完視頻資料后,教師可為學生展示視頻中的圖片,并設計問題讓學生認真思考:“同學們,你們都看到了哪些物體?這些運動有何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通過生活中這些常見的現象,就能夠打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陌生感,還能夠輕松引入教學內容.最為關鍵的是,假如學生想要回答出教師的問題,就一定要認真聽講,這樣才能夠結合自己的理解來表達.由此可見,在導入階段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改善傳統物理課堂的單調性,因此教師應當結合教材內容,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在導入階段創設情境,由此便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后續的物理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物理知識往往源于生活,自然應當運用到生活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通常都對未知的知識充滿好奇,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如此便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來創設情境,由此便可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強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增強物理知識的趣味性,使學生抱著愉悅的心情進行物理探究.
例如在教學《時間和位移》時,學生需要掌握時間與時刻的概念以及兩者的聯系與區別,同時還需認識位移概念以及位移與路程的區別.假如教師直接為學生講解這些枯燥的知識,學生很快就會失去興趣.為了避免這一現象,教師就可將時間、時刻等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在上課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上學的時候通常是什么時候從家走?在路上需要花費多長時間?你們會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學校?什么時候到教室?”在問題的帶領下,學生就會開始回憶時間.此時教師就應當結合學生的回答來引出本節課學習的主題——學生離開家與到達學校所對應的就是時刻概念.學生在路上花費的就是時間,即時間間隔,也是兩個時刻的差值.通過此種案例,學生很快就理解并接受了兩個概念,同時也認識到了兩者的聯系與區別.隨后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張交通示意圖,讓學生畫出從北京到廣州,可以選擇的交通路線,同時說出它們的異同點,由此引出路程的概念.可見,在物理課堂上,結合生活實際提出物理問題,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還能夠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啟發學生的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物理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時,需要考慮到全體學生,針對教學大綱、教材內容與目標來設計層次性問題情境,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展示難易度不同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物理基礎、理解能力與探究能力不同,高中物理教師為了兼顧所有學生,創設層次性問題情境就顯得非常重要.在層次問題情境中,學生可按照自己的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后,學生就能夠逐步建立學習信心,且學習效率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探究物體運動與受力的關系”時,教師就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假如將一個玩具小汽車作為研究對象,在小汽車上增減砝碼來改變其質量,在小汽車上掛一根細繩,細繩通過定滑輪拴一個小桶,在小桶內放入重物,此時小汽車受到的拉力基本上是小桶與重物的重力,此時還可通過改變小桶內的重物來改變小汽車受到的拉力.此時教師就可為學生設計層次性問題:“如何結合現有器材測算出小汽車的加速度?”學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借助打點計時器.”此時教師可繼續追問:“借助打點計時器測算加速度的方法與公式是什么?”同時還可結合實驗讓學生進行思考:“小汽車的加速度a與拉力F及小汽車質量m三者間有怎樣的關系,應當怎么進行研究?”在層次性問題的引導下,就能夠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問題的分析過程中,幫助學生找到個人定位.
在物理課堂上,固化思維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新物理知識與規律的掌握.高中物理課堂上部分概念與原理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認知產生沖突,此時教師就應當幫助學生協調兩者的關系,可借助認知沖突來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制造懸念,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矛盾點.
物理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很多物理現象都能夠通過實驗直觀的體現出來.在常規教學中,帶領學生進入實驗狀態也是非常關鍵的,而實驗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物理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因此在物理課堂上,教師就可借助實驗來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沉浸在物理世界中,對物理知識產生興趣,主動去挖掘物理知識.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現并思考問題,進一步討論物理現象的本質.
例如在教學《動量》時,教師可通過“高空落蛋”實驗來激活課堂,將細繩的一段綁一個氣球,跨過1m支架,將雞蛋慢慢拉起來,到達一定高度后松手,雞蛋就會直接落在桌面上.實驗結果是可以預見到的.因此教師在反復實驗時,學生都會非常緊張的盯著雞蛋,此時教師可偷偷在雞蛋的正下方放一塊小墊子,這時候雞蛋下落時并沒有破損,隨后教師就可與學生一起討論其物理本質.此時學生的思維非常集中,且產生了強烈的探究興趣,此時與學生一同討論,就能夠幫助學生抓住問題本質,并且掌握相應的物理知識,如此便可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而在教學“超重和失重”時,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相關概念,教師就可借助實驗,讓學生在觀察與思考中掌握物理知識.在上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易拉罐與飲料瓶,讓學生演示并思考:一個裝滿水的易拉罐底部開一個小孔,在手中靜止時,水會怎樣?假如突然松開手,易拉罐自由下落,又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學生經過實踐發現,當易拉罐靜止時,水會流出來,而當易拉罐自由下落時,水卻沒有流出來.隨后教師可經行第二個實驗,假如在一個盛滿水的飲料瓶底部開一個小孔,在手中靜止時,水會怎樣?假如將這個瓶子拋給另一個同學,瓶子飛過頭頂,又會出現怎樣的現象?通過不同的實驗情境來引導學生思考,水流出來的原因是什么?水停止的原因又是什么?讓學生進行探究與思考,既能夠順利掌握物理知識,還能夠使學生在疑問的引導下增強對知識的渴望,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就能夠真切的體會到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有效提高教學的時效性.通過制定教學計劃與方案,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就能夠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究興趣,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從有針對性的問題著手,培養學生的思維與創新能力,由此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識,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更加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