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景
摘要
在傳統授課模式下,部分學生無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不利于集體教育教學的開展。引入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給數學課堂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在課堂中恰當設置合作環節,將小組合作融入課堂教學中,建立和諧互助的課堂學習環境,不僅讓數學活動、數學思維在合作中進行,在合作中生成,而且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
自主學習 新知生成 反思提升 合作展示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被認為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教學現象。但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出現不少“學習態度好的學生艱難地聽,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根本不聽”的現象。作為教育者,筆者不禁思考,這種普遍性現象的問題根源究竟在哪里?顯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改特別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學習成了本次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促進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自主學習的實質是學生主觀上想學習,想學好,并且正在努力學習。合作學習作為自主學習的方式之一,是基于獨立學習而進行的。在獨立學習不能解決問題時,合作學習應運而生。問題來源是多渠道的,對于新授課或者復習課,問題基本來自導學案或者教師預設的問題。
一、新授課上巧合作,形成方法
1.新知識的生成過程。
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包括概念的形成、結論的尋求、方法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一組相互聯系、漸次加深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逐步深入,完成從已知狀態到目標狀態的轉化。這類合作活動的主要任務在于探索新知,激活思維,實現目標。
例如,蘇科版數學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加法與減法”中有這樣一個問題:甲、乙兩隊進行足球比賽。如果甲隊在主場贏了3球,在客場輸了2球,那么兩場比賽后甲隊凈勝1球。如果把贏球記為“+”,輸球記為“-”,你能把上面比賽的過程及結果用有理數的算式表示出來嗎?請觀察以下8種情況,結合生活經驗,得出算式。
[贏球數 凈勝
球數 算式 主場 客場 3 0 3 (+3)+0=+3 0 -2 -2 (-2)+0=-2 3 -2 1 (+3)+(-2)=+1 -3 -2 -5 (-3)+(-2)=-5 3 2 5 (+3)+(+2)=+5 -3 2 -1 (-3)+2=-1 ]
師:請結合以上算式,適當地分類,從“和”的符號和絕對值兩方面總結加法法則。(小組交流。)
小組1:①正數+正數:3+2=5;②負數+負數:(-3)+(-2)=-5 ;③正數+負數:(+3)+(-2)=+1,(-3)+(+2)=-1;④正數+0:3+0=3;⑤負數+0:-2+0=-2。結論:兩個正數相加,結果為正;兩個負數相加,結果為負;正數和負數相加,結果可正可負;與0相加,仍得這個數。
小組2:①同號相加:3+2=5,-3+(-2)=-5 ;②異號相加:(+3)+(-2)=+1,(-3)+(+2)=-1;③與0相加:3+0=3,-2+0=-2。結論: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數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一個數與0相加,仍得這個數;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相加,和為0。
教室里不由響起了響亮的掌聲。
師:分類清晰,結論完整,講得非常好!(此時展示有理數加法法則: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一個數與0相加仍得這個數;互為相反數相加和為0。)
師:在得到有理數加法法則的過程中,使用了哪些思想方法?
生1:分類討論,數形結合。
緊接著,筆者給出了強化訓練。
師:當a,b是什么有理數時,等式a×b=|ab|成立?
生2:當a,b都是正數時,a×b=|ab|;當a,b都是負數時,a×b=|ab|;當a,b一正一負時,a×b≠|ab|;當a,b有一個為0時,a×b=|ab|。
生3:當a,b都為正數時,設a=1,b=2,則1×2=|1×2|,結果成立;當a,b都為負數時,設a=-1,b=-2,則-1×(-2)=|-1×(-2)|,結果成立;當a,b都為0時,則0×0=|0×0|,結果成立;當a,b有一個為0時,另一個為任何數c,則0×c=|0×c|,結果成立;當a,b有一個為負數,另一個為正數時,設a=-1,b=2,則-1×2≠|-1×2|,結果不成立。
從這兩個答案看,學生已經對分類討論掌握得非常好了。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目標:①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②理解并掌握有理數加法的法則,會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運算;③經歷探索有理數加法法則的過程,感受有理數加法法則的合理性,體會分類的數學思想。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充分舉例,總結不同類型,經歷了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產生過程,體會了分類、不完全歸納的數學思想,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層次的提高,真正使思維得到升華。
2.習題經驗積累的過程。
課標指出,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蘊含在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總結解題方法,不僅僅是讓學生進行反復練習,也需要學生主動整理自己的錯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學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并加以驗證。長此以往,學生才能不斷積累解題經驗,逐漸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數學素養。
例如,筆者在教授蘇科版數學七年級上冊“代數式的值”時,為了鞏固新知識,設計了一組富有靈活性、技巧性和啟發性的練習:用火柴棒按如下方式搭小魚。
師:搭n條小魚用多少根火柴棒?搭100條小魚呢?
筆者給每個小組3~5 分鐘的時間交流,學生們說出了三種不同的答案:①6n+2;②8+6(n-1);③2[4+3(n-1)]。每個小組通過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總結出三種方法,既提升了思維的廣度,也對其他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學生通過這個活動感受一題多解的妙處。
這類問題無法直接得出答案,需要學生靈活應用相關知識加以解決。在合作過程中,小組成員極易只考慮問題的一個側面,從而產生不同觀點。在討論合作中,這些觀點相互碰撞,持某一觀點的學生試圖說服其他成員,最終得出正確的答案。這個過程幫助學生提高了認識水平,也形成了自己的解題思路。
二、習題課上巧合作,事半功倍
學數學就會遇到做數學題。習題課如何處理才能讓學生主動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存在的問題,對任何教師來說都是一個考驗。
筆者發現,學生第一次做對的題,第二次再做卻有可能出錯。這說明學生會做題但并不一定真正弄懂了這道題,只有學生自己能講解,并且其他學生能聽懂,才說明學生真正掌握了這道題。對于已經完成的每節課練習或者做過的試卷,筆者給學生10~15分鐘的時間,讓小組成員一起討論交流。對于簡單的題,組內交流完全可以解決;對于有難度的題,學生可能產生不同的答案,這時候就需要他們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聽取別人的意見,然后發現存在的問題,最后筆者適時點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知道自己錯了,還知道了自己錯在哪,為什么錯,如何改正,還可以把解法分享給全班學生。
在小組合作中,還可以實施“一帶一”的方法,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主動幫助那些“掉隊”的學生。在面對不會的知識點時,能力較強的學生也可以“對癥下藥”,這樣既可以充分顧及不同層次的學生,也讓基礎好的學生加深印象,提高課堂的效率。
以上兩個方法僅是筆者在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合作模式。事實上,在教學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都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在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加強合作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培養他們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生存發展。
三、教學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數學課堂只有讓學生主動學習,通過自己的雙手實踐,運用自己的大腦主動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學習活動中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教師應組織適時合作,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讓數學活動、數學思維在合作中進行,在合作中生成;促進知識結構的構建,促進學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識的提升,培養具有綜合性、整體性、持久性的數學思維;最終實現數學教育的目的——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問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問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