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

2021年3月24日,“熊貓專列”在成都發行體驗班次(張超群/ 攝)
在悠久的農耕文明時代,物產豐富的巴蜀大地,繁富興盛富甲一方,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但因工程技術水平的限制,更因“北走秦鳳,有鐵山劍門之雄;東下荊襄,有瞿塘滟滪之險;南通六詔,有瀘水大峨之奇;西控吐蕃,有石門崆峒之障”的特殊地理環境,讓古人發出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千古嗟嘆。
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致力于破解“蜀道難”困境。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建成通車。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條干線鐵路,中國人興建川漢鐵路、貫通長江中上游地區的百年夙愿一步步成真。
此后,隨著一條條橫穿高山大江的公路、鐵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通車,蜀道不再難、成都“走出去”的夢想漸變為現實。
近年來,依托“一帶一路”倡議、西部陸海新通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都和重慶正在加快構建立體對外戰略大通道,開放程度不斷提高,正由內陸腹地轉變為國家向南向西開放前沿,領先中西部、暢接全國、通達全球的交通優勢加速形成,交通格局正在發生立體式、全方位的巨變。
成都的城市定位,已從過去的“區域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躍進,區域合作從“城市單體發展”向“區域協調發展”轉變。
高鐵網絡、長江水道、中歐班列和建設中的陸海新通道、河陸海聯運網絡將成都的物流通道延伸至歐洲和東南亞市場。
從成都出發,聯通內外的“米”字形的高速鐵路通道正在加快建設,鐵路樞紐功能不斷增強,境內鐵路營運里程亦有930公里(高快速鐵路430公里),線網規模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五。成都還在區域內沿長江上游水系協調布局,擁有萬噸級航運能力。
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干的“1小時”城際交通網絡也在日漸成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240公里,路網密度位居中西部省會城市第一。成都也是國內五大中歐班列集結中心之一。2020年,從成都始發的中歐班列總數達1000列,再創新高。2021年,中歐班列(成渝)開行量超4800列,占全國比例超30%,運輸箱量超40萬標箱,開行線路已可通達歐洲超百個城市。
空中,隨著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通航,成都成為中國大陸第三座擁有雙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成都、重慶兩地積極建設的西部國際航空樞紐,有望繼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后,形成國內第四個世界級機場群。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為主導的優勢經濟空間,對人口與產業的集聚效應愈發明顯。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賦予成都發展新使命:強化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引領帶動成渝地區統籌協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改革開放新動力,加快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加快構建與沿海地區協作互動新局面,加快拓展參與國際合作新空間,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這意味著,成都的城市定位,已從過去的“區域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躍進,區域合作從“城市單體發展”向“區域協調發展”轉變。
中心之城,承擔的擔子更重:評判成都發展得好不好,不僅是看自身發展得好不好,還要看周邊帶得好不好,更是看區域發展協同得好不好。
成都首先要“強自身”。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厚植高品質宜居優勢,提升國際國內高端要素運籌能力,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高水平建設天府新區、西部(成都)科學城等,形成“一山連兩翼”城市發展新格局。
然后要“帶周邊”。充分發揮成都帶動作用和德陽、眉山、資陽比較優勢,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推動成都、德陽共建重大裝備制造基地,打造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加快天府新區成都片區和眉山片區融合發展,打造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促進成都空港新城與資陽臨空經濟區協同發展,打造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推動成都“東進”,以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將成都東部建成與重慶聯動的重要支點。
成都更要“促協同”。依托資源稟賦、人員往來、產業聯系等方面優勢,強化區域中心城市互動和毗鄰地區協同,優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格局。推動重慶、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強化都市圈輻射作用,帶動成都平原一體化發展。推動渝東北、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帶動雙城經濟圈北翼發展。推動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帶動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輻射帶動川渝兩省市全域,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通過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勢能、依托綜合交通樞紐和立體開放通道,成都正在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蜀道已不再難,但成渝地區要真正成為中國交通的“第四極”,還需要在整個成渝地區形成更大開放和更實改革的新局面。
在全球化的未來版圖里,以交通網為代表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是打破傳統地理疆界的戰略設施,也是爭奪資源贏得競爭力的重要利器。
在中國交通的未來圖景中,成都和重慶將成為立足西部、聯通全球的舉足輕重的“第四極”。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特別強調,要支持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成渝這四大城市群的高效發展。
完善成熟的基礎設施,是成都邁向真正國際化大都市的起點。更關鍵的是,成都還應立足交通,發揮牽引、做好融合,統籌好交通、空間、產業三大要素,優化產業布局和空間結構,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加快發展新經濟,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打造新的動力引擎和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也是成都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成都應更好統籌協調交通設施、產業布局和城市空間發展的關系。
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徹底改變了成都的對外交通條件,也將對成都的產業布局和空間結構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成都需要抓住歷史機遇,依據各類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對不同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和空間要求,優化城市的產業布局和空間結構,并在此基礎上按照各類產業的不同要求配套建成城市交通網絡,實現城市交通、產業和空間的協調發展。
其次,成都應更好統籌協調雙流國際機場與天府新機場的發展關系。

成都錦城湖公園(杜寧/ 攝)
國家中心城市必須要能夠代表國家參與國際間的交流、競爭與合作,加強與國際城市的聯系。隨著天府新機場投運,將其打造成中國西部面向國際的門戶樞紐,這一樞紐建設將直接影響未來成都各類產業的空間布局和城市的空間結構,是未來成都經濟增長的引擎和希望所在。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已經是客流量國內排名前列的大型樞紐機場,圍繞雙流機場有大量的航空指向型的產業入駐,產業鏈條初步形成。雙流機場核心功能遷往天府新機場后,協調好天府新機場周邊地區空間發展與雙流機場周邊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關系,是未來成都城市空間調整和產業轉型的關鍵。
第三,成都需要更好統籌協調中歐班列(成渝)與外圍產業組團的空間關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和各國通關手續的簡化,中歐班列(成渝)及“成都—東南亞”、“成都—南亞”班列成為成都對外貨物進出口的重要運輸方式。高效快捷的貨運方式帶動了成都出口導向型產業發展。中歐班列(成渝)的場站布局與出口導向型產業空間布局的協同,對成都空間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城市外圍產業組團的發展至關重要。
此外,成都還要更好地統籌協調多層級軌道交通網絡與城市中心體系的關系。

成都二環路高架(劉建剛/ 攝)
多層級軌道網絡的布局將決定成都的城市中心體系。根據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先進超大型城市的發展經驗,在多層級軌道交通線網的構成中,市域快速軌道、市郊鐵路等承擔中遠距離通勤功能的快速軌道線規模常常是普通城市軌道線規模的8到10倍。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還應與成都規劃的“多中心”空間形態進行統籌協調,使軌道交通系統既能夠緩解老城區的交通擁堵問題,又不會進一步固化單中心的城市空間形態。
同時,強化外圍城市組團的軌道網絡建設,加快新城市中心和外圍組團中心的形成,不同等級的軌道交通樞紐與不同等級的城市中心體系在城市空間上高度統一,形成更加緊密協同的發展格局。
蜀道已不再難,但成渝地區要真正成為中國交通的“第四極”,還需要更多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也需要政府各部門在協作合作方面更好地發揮好導向性作用,還需要在整個成渝地區形成更大開放和更實改革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