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 高繼勇 房心蕊



摘要: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疫情延遲開學,全國上下停課不停學、學習不延期,全面開展“線上教學”,這是我國教育系統一場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實踐,也讓大家深刻了解到這種便捷高效學習方式的魅力。該文針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線上教學的特點,以連云港市軟件產業人才的線上培訓實施過程為例,分析了線上教學的考核方式及其教學效果,最后對線上教學進行總結和展望。
關鍵詞:疫情?線上教學?培訓?質量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2(a)-0000-00
Analysis?on?the?Normalized?Online?Teaching?Mode?and?Quality?Assessment?Method?of?Epidemic?Prevention?and?Control
—Take?Lianyungang?Software?Industry?Talent?Training?as?an?Example
Abstract:In?the?first?half?of?2020,?due?to?the?delay?in?the?opening?of?COVID-19,?the?whole?country?suspended?classes?and?studied?without?delay.?The?online?teaching?was?carried?out?in?an?all-round?way.?This?is?a?large-scale?online?education?practice?in?China's?education?system.?It?also?gives?everyone?a?deep?understanding?of?the?charm?of?this?convenient?and?efficient?way?of?learning.?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offline?teaching?in?the?normalization?of?epidemic?prevention?and?control,?taking?the?online?training?process of?software?industry?talents?in?Lianyungang?as?an?example,?this?;paper?analyzes?the?assessment?methods?and?teaching?effects?of?online?teaching,?and?finally?summarizes?and?prospects?online?teaching.
Key?Words:Epidemic?situation;?Online?teaching;?Train;?Quality?assessment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蔓延,物理隔離作為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也使得線上教學成為保障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全國各地學校紛紛利用互聯網打破空間和時間界限,建立疫情下“互聯網+教育”的遠程智慧教學新形態,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水平,加強教師發展和學習者成長。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和平臺整合國家、地方和學校相關教學資源,提供豐富多樣、可供選擇、覆蓋各地的優質網上教學資源,為各地開展“停課不停學”提供支持和服務。隨著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工作已經從應急狀態進入到常態化防控階段。在后疫情時代,線上教學也成為了常態化的教育模式。經過大規模的在線教學洗禮,教學理念得以革新,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求變,激發教師的教學創新意識,也逐步構建起以學習者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教育新生態。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和數字化時代的來臨,企業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高素質技能人才。專業化的培訓是企業良好運行的重要保障,并為企業培養人才貢獻重要力量。疫情的發生深刻地改變了培訓的管理方式,也催生了線上教學平臺建設、師資隊伍信息化水平和培訓課程開發的快速成長與提升。線上培訓形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職業技能,也可以有效減少企業經濟負擔,增加企業的戰斗力和自身價值。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供在線教育服務,增加教育資源有效供給,創新教育組織形態,豐富現代學習方式,加快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培育教育服務新業態[1]。
1?線上培訓的特點
線上培訓又稱為互聯網培訓,英譯為E-learning,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末,即充分利用互聯網所集成的大數據資源,打破空間、時間、地域的限制,參訓人員可以按自我需求開展相關技能課程的遠程培訓學習[2]。作為傳統線下培訓方式的良好補充和改善,被廣為接受并逐步推廣成為新時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尤其在疫情期間,線上培訓利用其最大優勢“不受時空局限”來教學,充分展示了網絡時代的學習理念,實現教學的趣味性和高效性。在線學習和考試可以便捷地完成學習者的培訓方案,滿足學習者多方面的培訓需求,彌補在職業技能上的不足。
1.1?靈活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時間變得更加碎片化,而網絡教學擺脫了傳統教學的諸多要求,打破了時間、地域、觀看人數等限制,學習者通過一臺連網的電腦或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實現碎片化學習,既可以減少人員流動,又可以實現互動交流,使學習更加自主便利。并且,線上培訓的很多課程都可以直播,或者回放和下載,使得學習知識的途徑更為靈活和廣泛。
1.2?經濟性
線上培訓可以兼顧本職工作,有效利用空余時間,使學習者更安心地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培訓內容的學習中去。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線上培訓可以相對降低人員、場地租賃、差旅等成本,在后疫情時代,顯得更為經濟和高效。政府為了協助企業創新發展,推出企業線上培訓補貼計劃,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企業的經濟負擔。
1.3?豐富性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資源變得更加多元化。借助現代網絡技術,線上培訓可以流暢地使用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素材。攝影/攝像和VR/AR等技術為線上培訓創作多樣的紀實視頻和動漫演示,使專業知識的講解富有真實性和趣味性,為學習者提供更生動、更形象、更具體的學習體驗。線上培訓聚合了如課件、微課、習題庫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從而滿足學習者與日俱增的多樣化學習需求。
1.4?針對性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教學理念的革新。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上的主導作用趨于弱化,學習者的學習主體地位越來越突出,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學習共同體[3]。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進度,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知識背景、個人喜好、學習風格來選擇在線學習資源、參與交流討論、進行知識自測。線上培訓可以為學習者定制專屬的學習內容和復習計劃,推薦適合的學習資源,打造個性化的學習模式。
2?線上培訓的實踐過程
培訓內容必須符合企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切合學習者的實際需求。學習工具的選擇需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可以利用工具創設一個學生交流互動的虛擬學習環境;二是可以利用工具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和協同知識建構[4]。將線上教學模式引入人才培訓體系中去,通過移動信息平臺連接智能手機、PDA等掌上終端,實現在線自主學習和線上課堂面授形式的結合。
“嚴格防控疫情、提升培訓質量、確保培訓成果”為指導方針,通過對重點企業調研以及歷年學習者的問卷調查,優化和推進線上培訓模式,聚焦連云港市軟件產業人才,采用“QQ群?+?超星/學習通?+?騰訊會議”的在線教學課堂形式,開設《項目運維、項目經理人、項目實施》和《產品經理與項目管理》兩門線上課程,保障學習者的知識吸收,助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QQ群是騰訊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個公眾平臺,可以將資訊信息快速傳遞和反饋,并且提供群空間服務,可以使用相冊、文件、群視頻等方式進行資源共享和交流討論。利用QQ群可以高效建立師生聯系、發布如騰訊會議的課程通知以及分享課程資源。
“超星/學習通”平臺可以幫助教師便捷地創建和管理在線課程,共享教學大綱、教學課件、微課視頻、練習測驗等相關課程資源,方便學習者在線學習或下載。為學習者提供在線簽到、參與搶答和話題討論等功能完備的互動環節,為教師提供全面的學習數據分析與統計,便于及時掌握學習者的學習情況,調整后續的教學方案與策略。
“騰訊會議”平臺為滿足遠程溝通提供一站式的云會議解決方案,具有高清流暢、語音交互、便捷易用、安全可靠等特點。在線文檔協作、實時屏幕共享、即時文字聊天等功能實現課堂授課在線直播,與學習者進行實時溝通和交流。
2.1?課前充分準備
課前準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包括教師準備和學習者準備兩個方面,只有師生都做好充分準備,線上培訓才能積極主動和科學有效。每次授課前教師都會提前分享會議鏈接到QQ群里,并在超星在線平臺發放課前預習資料以及討論話題,讓學習者明確重難點,完成課前自主自學任務,做好課中的知識儲備。
2.2?課中高效課堂
學習者課前的預習和準備,為課中在線課堂的高效教學打下基礎。課中教師通過騰訊會議的“視頻共享”功能向學習者廣播視頻,通過“音頻共享”給學習者講課。以問題導入方式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突出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方法。以學習者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追求課堂教學的“主體多元”,體現“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為一體”,采取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分組模式,運用探究式、案例化、項目化等教學方法,鼓勵不同見解。通過課堂連麥、線上答疑、評論作答等形式,提升學習者的參與度和專注度,保證課堂的深度有效互動,構建有溫度、有情感、有知識、有能力的在線課堂。
2.3?課后拓展能力
課后通過超星平臺的作業練習、答疑討論、線上自測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習者實現知識鞏固和能力拓展。借助于QQ群的即時信息反饋,做到下課不下線,交流互動不斷線,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無縫銜接,形成循環大課堂,是師生的自由度和拓展度的充分體現。教師根據學習者在超星平臺的學習數據和騰訊會議的課堂表現,從教和學兩方面進行分析與總結,實現“課前、課中、課后”教、學、評的閉環教學。通過學習者意見的調查與反饋,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方案,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使得學習者的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線上培訓的效果分析
“以學為中心”的線上培訓必須兼顧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產出,通過主題討論創建學生交互的情境;通過組內互助,為學生及時提供支持,建立學習滿足感;通過學習反饋工具提供指導的數據支持[5]。超星平臺為過程性評價提供了詳細、可靠的學習數據,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來評定學習者成績,將過程性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加強了教與學之間的聯系,體現了多維、客觀、全面的評價機制。
3.1?課程考核說明
課程考核分為平時成績和總評成績兩個部分。其中,平時成績由學習者的簽到、課堂提問、課程資源學習、作業等部分構成。具體占比如下:
平時成績=簽到×10%+提問×10%+課程資源學習×30%+作業成績×50%
簽到采用超星平臺中的“簽到”方式,實現對學習者平時學習的管理和督促。提問成績來源于QQ課程群中的隨堂提問以及超星平臺中的“主題討論”,強化理論知識的學習。課程相關的視頻及課件等資源在QQ和超星雙平臺上同步更新,便于學習者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作業成績來自于超星平臺發布的8次作業,使學習者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從而對學習過程加深印象。
總評成績采用百分制,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構成,各占一半。即:
總評成績=平時成績×50%+考試成績×50%
其中,考試成績來源于超星平臺上發布的3次考試,取其平均值,側重于考查學習者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3.2?考核結果分析
定期的學習數據統計分析,可以幫助教師更準確地診斷教學問題,改進并提升課堂效率與教學效果。超星平臺是以課程為單位,因此以下學習數據是以《項目運維、項目經理人、項目實施》這門課為例進行考核結果說明。圖1是該課程學習者人數、課程資源、章節數量、題庫、作業、考試等基礎數據,可以一目了然地獲取該課程的綜合信息。圖2是該課程的簽到、作業和考試的學情統計圖,可以多維度地了解該課程學習者的參與度和各項考核成績,作業和考試的平均成績分別是88分和92分,說明學習者的掌握情況良好。圖3是該課程的考試詳細分析圖,便于分析學習者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從以上超星平臺專業精準的測評與分析數據可以看出:通過線上培訓,師生互動更加便捷與深入,“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得以充分體現,學習者的參與度更高,學習成效也更好。精準定位知識盲點,實現薄弱項的“查漏補缺”,全面提升學習效率及體驗。
3.3?滿意度調查
為了準確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和培訓滿意度,滿意度調查采用的是專業在線問卷調查工具——問卷星,此次滿意度調查回收問卷80份,部分問卷內容與結果如圖4和圖5所示。
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必須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6]。從以上調查反饋結果可以顯著看出:通過線上培訓,學習者對于課程及培訓老師的滿意度較高,說明了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案得到了學習者的普遍認可和支持。我們更加堅定了服務好學習者的信念,提升教學能力與素養,做好線上培訓工作,不斷加強交流協作,實現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更好地融于一體,有效地實現企業創新人才的培養。
4?結語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教育形式如何變化,教育的本質都不會發生改變。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完善共建共享、開放靈活的在線教育模式。精準把握和對接教育新需求,完善共建共享、開放靈活的在線教育模式,變革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拓展教育發展新空間。后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隨著在線平臺技術日趨成熟,在教學知識呈現、組織形態、教學評價、個性化教學等方面會更加科學完善。在線教育進階的模式仍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內容為王”的原則可持續發展,驅動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的新一輪改革,助力企業的穩健發展和創新,促進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的建成。
參考文獻
[1]? 佚名.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J].網信軍民融合,2019(10):66.
[2] ?孫理楊.疫情期間企業如何有效開展線上培訓[J].時代經貿,2020(10):59-60.
[3]? 鄔大光.教育技術演進的回顧與思考——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在線教學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20(4):1-6,11.
[4]? 黃榮懷,張慕華,沈陽等.超大規模互聯網教育組織的核心要素研究——在線教育有效支撐“停課不停學”案例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3):10-19.
[5] ?鄒茂揚,朱燁.大規模在線教學的學習滿意度研究[J].計算機教育,2020(11):72-76.
[6]??鐘登華.堅定高等教育制度自信?提升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J].中國高教研究,2020(12):5-6.
基金項目:2021-AFCEC-289(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2021-AFCEC-289(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通知書);201902159002(2019年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名單);201902159002(2019年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名單通知書)。第一作者:楊玉,(1979—),女,博士,校聘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智慧教育、軟件測試
基金項目: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1-AFCEC-289);2019年第二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項目編號:201902159002);江蘇海洋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項目編號:GJ2019-10、GJ2019-30);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9JSJG230)
作者簡介:楊玉(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智慧教育、軟件測試。
144050078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