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情
摘要:進入新時代,我國國際傳播工作打開了新局面,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涉及國際傳播工作的主流媒體、相關國際機構及個人必須不斷探索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路徑。總體看來,主要通過構建中國特色戰略傳播體系、打造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開展促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國際活動以及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來推進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新時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有利于讓世界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有利于扭轉我國“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被動局面,有利于為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作貢獻。
關鍵詞: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路徑 意義
新時代產生新機遇,引領新發展,國際傳播工作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不斷推進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通過分析我國當前的外宣格局以及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圍繞如何加強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進行相關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路徑,為新時代推進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實踐指導。
一、當前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現狀
1.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取得新進展
理解新時代國際傳播理論和實踐,必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總體歷史背景下展開[ 1 ]。進入新時代,我國的國際傳播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由多主體構建和應用的、比較立體的國家對外宣傳格局初步建立,國際話語權正在穩步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堅持守正創新,對內、對外宣傳工作的體制機制得以理順,一批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較高的媒體集群逐步被打造出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得了廣泛傳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社等一批中央主流媒體在黨的領導下不忘初心和使命,全面宣傳黨的主張、宣介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方案,積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同時探尋各種形式與國外媒體進行交流和合作,在國際傳播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除此之外,一些民營媒體也走出國門,積極向國際化方向拓展,取得了不少成果。
2.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面臨機遇和挑戰
目前來看,國際話語體系重塑的大趨勢已不可阻擋。在如此復雜的背景之下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既要力爭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也要做好準備迎接史無前例的考驗。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中國聲音的關注度攀升,對于促進我們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具有推動作用。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沒有改變,世界輿論仍然被西方主要媒體所左右,妖魔化和污名化中國和中國人民的聲音沒有消失,我們“有理說不出”和“說了傳不開”的被動狀況沒有得到改善。因此,要把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給國際社會,切實講好中國故事,維護好本國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就必須不斷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必須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必須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二、新時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路徑
1.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戰略傳播體系
我國國際傳播的定位就是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 2 ]。中國實踐要用中國理論來闡釋,使理論在實踐中升華。充分考慮國際受眾需求,使新的概念、范疇和表述既蘊含豐富的中國意味,又符合國外受眾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思想體系和知識體系通過話語體系得以表達,中國話語正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其世界關注度和影響力不斷獲得提升。中國故事是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的內容和對象,蘊含著中國力量和中國價值[ 3 ]。由于不同區域、不同國家語言文化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要強化受眾差異化意識,加強中國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的差異性和精細化建設。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的采用上必須極力貼近不同區域和國家的受眾,使他們能夠聽清、聽懂中國故事。
2.打造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
一流新型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工作中的定位愈發地清晰。一些主流媒體和傳播機構從其收到的周年賀信中明晰了未來的建設目標和發展方向。如中央廣播電視臺要早日建成“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打造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一切以中央為統籌,把主流媒體的自身建設擺在核心位置,朝著媒體差異化發展的方向前進,同時要緊隨媒體融合發展態勢,將其作為建設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的動力。一切以中央為統籌,即一切工作必須聽從中央指揮。把主流媒體的自身建設擺在核心位置,是指一流新型主流媒體要圍繞國際傳播的內容、渠道和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不同類型的媒體定位也不同,各類媒體建設都要緊隨“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國際傳播趨勢,在媒體差異化建設上取得進展。媒體融合發展是全球傳媒領域正在展開的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 4 ]。要以媒體融合發展為動力帶動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建設全局。當今世界,主流媒體往往能夠影響世界輿論生態和媒體格局,引領傳播方式發生變化,我國主流媒體只有追趕國際趨勢、加快進行媒體融合發展,才能更好地進行國際傳播。
3.開展促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國際活動
當今世界,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更新換代和飛速發展,交往的范圍逐漸擴大和加深。主體間進行交往的出發點往往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和主體間的需要具有共通性。國家間的交往得以進行是由于不同國家的民眾之間的需求具有互通性。與其他外交手段相比,人文交流是最基礎、最廣泛和最持久的方式,有時還具有先導意義。通過人文交流,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民眾相互溝通、相互理解,人文交流的形式就是聯通不同國家民眾的堅實橋梁。人文交流工作全面覆蓋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的領域,當今世界復雜的國際交往局勢,各國存在的差異化內容是進行人文交流的阻力,如何化解阻力、更好推進各國人文交流活動的開展,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高層次專家學者要尋找和把握機會,通過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多平臺發聲,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相關機構和部門也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
4.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
國際傳播的專門人才隊伍建設是國際傳播工作此前一直關注但尚未系統推進的方面,是未來國際傳播人才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國內外形勢變化給新時代國際傳播人才隊伍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相應地也對相關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加強國際傳播理論研究方面的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對相關理論的研究,逐步掌握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規律和方法,更好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現階段,對于國際傳播理論和規律的研究需要從歷史、現實和未來三個角度入手,在充分掌握國際傳播理論和實踐材料的基礎上,對國際傳播的理論和內在規律加以深入研究。二是加強針對不同地區和國家的專門人才隊伍建設。使這些專門人才能夠掌握和采用貼近不同區域和國家的國際傳播方式,推進中國話語的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表達,使得國際傳播更具親和力和實效性。三是加強各學科、各專業領域的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要推動這些專業人才在國際社會大舞臺中廣泛地結交朋友,爭取和團結大多數民眾,將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不斷擴大。最后,加強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人才隊伍建設。輿論全球化已成為現實,必須統籌國際國內兩個輿論大局,國際輿論斗爭人才要講求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在輿論戰略、話語策略和傳播方式上進行深入的研究,也要善于抓住時機去勇敢的發聲,不斷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的輿論引導能力。
三、新時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讓世界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國際輿論中對于中國飛速發展的贊嘆聲變多了,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仍然不絕于耳,這充分反映出世界格局深刻變化和大國關系深刻調整的歷史過程中,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的一種復雜的心態。實際上,隨著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制度的成功實踐,越來越多的國外受眾渴望了解到一個真實的、立體的、全面的中國,而基于國情和現實需要來看,我們也需要在同世界人民交往的過程之中獲得更加廣泛的理解和認同。通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使國際社會了解到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2.有利于扭轉“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被動局面
國內外信息傳播的流入與流出有較大“逆差”、中國真實國家形象與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刻板印象之間存在很大“反差”以及我國文化軟實力同硬實力之間的“落差”明顯等問題亟待解決。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由“他塑”,在國際輿論中陷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被動境地,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得不到根本的轉變。從國際傳播的體系、平臺和機構、人才隊伍入手,著力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努力地使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既能說得出也能傳得開,有利于從根本上逐步扭轉我國在國際輿論大局中的被動局面。
3.有利于為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作出貢獻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大國,長期以來為全球事務和全球治理作出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世界性意義正逐步被國際社會所認可。通過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充分進行國際傳播與交流,有利于將我國在改革發展進程中取得的豐富經驗同國際社會共享,為解決全人類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使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惠及全人類,未來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做出更大貢獻。
【參 考 文 獻】
[1]張毓強,龐敏.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新基點、新邏輯與新路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7):40-49.
[2]李偉榮.新時代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溯源、現狀與路徑選擇[J].中國文化研究,2021(03):35-43.
[3]余江,李文健.新作為、新論斷與新路徑:新時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再思考[J].求是學刊,2021,48(06):12-19.
[4]周樹春.以創新發展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J].新聞與寫作,2019(10):29-33.
(責任編輯:李雪威)
380950190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