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淇 付效凱 張怡星 孫佳一 劉欣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現階段東營市無償獻血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為減輕此期間公眾獻血的焦慮、提高公眾無償獻血的積極性提出相應措施。方法:對東營市當地居民進行走訪,充分調查當地居民對于無償獻血的疑惑、看法及積極性,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總結。結果:發放并回收有效調研問卷216份,結果顯示大部分居民無償獻血熱情較高,但實際參與度較低。要加強對無償獻血的科普與宣傳工作,實現政府與無償獻血公益組織的有效互動,并創造性地提出構建電子獻血地圖,推動無償獻血蓬勃發展。
關鍵詞:無償獻血 電子獻血地圖 東營市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1.研究背景
自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實施以來,我國在有關部門及相關組織推動下全面建立無償獻血制度,血液管理法制體系和血站采供血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無償獻血人次數在近20年保持持續增長,可以說已經實現從有償獻血到完全自愿無償獻血的根本轉變。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全年無償獻血人次數達到1562.3萬人次,采血量達到2649.1萬單位,較2018年分別增長6.1%和6.2%,千人口獻血率接近11.2‰[ 1 ]。2020年無償獻血也成為社會和公眾廣泛關注的焦點,各地采供血機構既要保障血液安全和采供血平衡,又要做好工作人員的職業安全防護。本研究通過對現階段東營市無償獻血情況進行調查,并探究“電子獻血地圖”在東營市的可行性,為“互聯網+無償獻血”服務提供新模式、新建議。
2.研究意義
(1)提高社會公眾無償獻血的積極性。通過對現階段東營市無償獻血情況的調查,將臨床血庫緊張的情況反映到社會和公眾,有利于激發民眾獻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化民眾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傳遞無私奉獻精神,堅定人們奉獻社會的信心。而在此期間,血液招募困難,臨床血液庫存量日趨降低,特殊時期形勢更加嚴峻[ 2 ]。只有當公眾充分認識到獻血的重要性,才得以進一步為患者提供援助。
(2)推進電子獻血地圖的構建。通過電子獻血地圖構建,為市民提供包括獻血站定位、醫院各種血型存血量等大數據,有利于促進醫院與獻血點的聯系,方便醫院獲取獻血點的血液信息。此外,也有利于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運用科技手段呼吁社會公民加入到為社會做貢獻的活動中來,提高全民參與度。在便利公共無償獻血的同時,恰當調用先進科技,讓“互聯網+無償獻血”的新模式在新時代推廣普及。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本次調查群體涉及十多個不同的職業、各年齡層的東營市居民,調查共發出問卷220份,回收有效問卷216份。男女比例約為47.6:52.4,有獻血經歷的占37.04%,尚無獻血經歷的為62.96%。
2.研究方法。本次調查主要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調查問卷方式,對群眾獻血經歷、對獻血的看法評價、對電子獻血地圖的接受度等14個問題進行調研,以了解現階段東營市無償獻血的現狀。
三、研究結果
1.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職業與有無獻血經歷之間的關系
從性別方面來看,被調查者中有獻血經歷的男性占比為23.61%,而有獻血經歷的女性占比則為13.43%。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獻血經歷的人數呈下降趨勢。可以看出,青年群體是獻血的主力軍,但46—60歲年齡段中有50%的被調查者有獻血經歷。(見表1)從職業方面來看,在校學生有獻血經歷的占比最大,其次是黨群機關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性別對現階段有獻血意愿的影響不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此期間有獻血意愿的比例逐漸下降。另外,在校學生有獻血意愿的比例明顯大于其余職業,占比31.02%,其次為黨群機關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占比為13.89%。
2.被調查者的年齡、職業與其對東營市獻血站了解程度之間的關系
調查顯示,18—35歲人群是對東營市獻血站點數量了解最多的年齡段,18—25歲人數占比21.76%,占比最多。隨著調查者年齡增加,對獻血站點的了解人數逐漸減少,不清楚獻血站點數量的共計93人,占總人數比例為43.06%。(見表2)
從職業分布來看,學生和黨群機關組織及企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對東營市獻血站點情況了解較多,其中占比較高的是學生以及黨群機關組織及企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分別是17.59%和14.35%。其次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的技術人員,占比5.09%,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占比相對較低,只有2.78%。
四、電子獻血地圖可行性分析
1.調查顯示民眾對電子獻血地圖的構建贊成度高。本研究提出建立電子獻血地圖,即建立包括獻血站定位、醫院各種血型存血量等大數據的“互聯網+無償獻血”服務平臺,幫助有獻血意愿的人們實時獲取相關信息,實現無償獻血管理的智能便捷化[ 3 ]。
2.科技水平不斷進步使電子獻血地圖的構建成為可能。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共享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大。網絡發達及信息普及率的提高使我們完全有能力建立普及全國的電子獻血地圖,及時獲取獻血信息,在臨床應急需血與社會無償獻血之間構建紐帶與橋梁,保障臨床輸血工作順利進行,保障病人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
3.臨床用血亟需調配。受疾病影響,臨床用血緊張,不能保障急危重癥以及孕產婦的用血問題與安全問題,另外,醫院與醫院之間信息共享還不完善,在出現緊急情況下,不能及時獲取血液資源的信息,這時就需要廣泛分布的獻血點進行合理調配,建立可以促進信息共享的電子獻血地圖[ 4 ]。
五、結語
現階段臨床用血緊張、血庫告急,如何應對和化解都成為政府和公眾需要關注的問題。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應用大數據推進無償獻血的發展,構建系統的電子獻血地圖將為無償獻血事業發展提供更加智能化的途徑[ 5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電子獻血地圖可以實現無償獻血數據實時更新、精準推送、智能推薦最近的血站等功能,實現互聯網技術和無償獻血的良性互動,提高公眾無償獻血的參與度。
【參 考 文 獻】
[1]葉小凡.保障血液安全需要信息技術支撐[N].健康報,2020-06-16(002).
[2]沈磊,張蘭蘭.高職院校學生無償獻血的現狀及思考[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29):11-12.
[3]于永敬,劉沖,張霽云,張媛,李小飛.血液庫存動態管理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0,19(07):701-703.
[4]張妹.探討無償獻血工作面臨的難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34):175-176.
[5]郭永林.醫院財務大數據信息處理系統構建研究[J].商業會計,2018(13):100-101.
(責任編輯:姜秀靚)
379450190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