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欣 胡珊
摘要:在網絡這個錯綜復雜的大環境下,青少年作為我國網民的最高占比,網絡欺凌現象也時常發生,我國在面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現象的干預對策都尚未完善,在社會支持的理論框架下,使用各種支持資源,組織教師、同伴、家庭、學校等社會支持群體來處理網絡欺凌行為的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 網絡欺凌 社會支持 干預對策
引言
我國于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全面營造良好綠色網絡環境,網絡信息化的全面發展也是我國科技強國的必然趨勢,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積極推行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網絡空間的匿名性、虛擬性、傳遞性、自由性以及開放性等特點,注定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能提供我們無限好處的同時,網絡的惡意攻擊也在悄無聲息的慢慢侵入,網絡欺凌行為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比重也日趨顯著,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健康心理發展甚至會延伸到青少年現實生活中,青少年正處于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沖突的時期,青少年群體正確使用網絡以及正確面對網絡欺凌行為也變得尤為重要,這不僅僅憑借一人之力,而是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全面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一、概念的界定
1.網絡欺凌
自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隨之而來“網絡欺凌”一詞也相應而生,各專家學者對“網絡欺凌”一詞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網絡欺凌,又稱網絡欺負,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的欺凌行為,即通過社交媒體、即時通信平臺、游戲平臺和手機等,以恐嚇、激怒或羞辱他人為目的的重復行為,造成受欺凌者身心遭受創傷甚至影響其正常生活。
2.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可以從功能、來源、作用和分類四個方面進行界定。20世紀70年代,Raschke提出社會支持是指人們感受到的來自他人的關心和支持(Raschke,1977)。Cobb(1976)按照功能把社會支持定義為一種信息,它包含使個體相信被關心和愛的信息、使個體相信有尊嚴和價值的信息和使個體相信屬于團體成員的信息三個信息層次[ 1 ]。韋伯斯特《新大學字典》中將支持定義為一種能夠促進扶持、幫助或支撐事物的行為或過程。Sarason等(1991)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對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 2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社會支持所包含內容十分廣泛,應用也十分復雜化,既包含了環境因素,也包含了個體認知方面的內容,反映了個體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作用。
二、網絡欺凌現狀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在網絡這個魚龍混雜的大環境下,青少年的是非對錯判斷能力也就顯得更加尤為重要,很多數據證明,青少年對網絡欺凌的形式和概念都并不十分明晰,大多數青少年都或多或少受到過網絡欺凌甚至還有些青少年網絡欺凌過他人,他們并不明確在網絡中實施什么樣的行為是網絡欺凌行為。青少年作為占比最大的網民,網絡欺凌的出現對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網上欺凌的嚴重性絕對不能低估,虛擬網絡成為一些未成年和青少年欺凌其他人的空間。
網絡欺凌已經成為青少年中增長最快,發展最迅速最顯而易見的惡意攻擊行為。而社會支持與網絡欺凌行為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能夠顯著減少網絡欺凌行為帶來的不良影響,在虛擬網絡中,青少年與他人在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動過程中可以體驗到一種歸屬感以及對環境和他人的認同感,具體體現社會支持的各個方面。網絡社會支持能夠減少網絡欺凌行為發生的外部條件,可以有效減少網絡欺凌行為的發生。
社會支持緩沖器模型中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認為社會支持可以減少潛在壓力性事件對個體身心狀況的消極影響。因此當發生網絡欺凌行為時,青少年難免會產生負面情緒,而足夠的社會支持會給受欺凌者提供一些解決困難和問題的辦法以及提供在情感上的安撫等,以此降低網絡欺凌行為給青少年身心帶來的不良影響。
三、社會支持對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的影響
根據社會支持理論,可知當一個人所具備的社會支持越多,就能夠更好地處理在網絡這個大環境下的各種問題,能夠更加正確地面對以及處理。筆者通過社會支持的來源角度進行分析,可分為家庭支持、學校支持和同伴支持三方面,分析這些支持對網絡欺凌行為的影響。
1.家庭支持方面的影響
從家庭環境中分析,有良好家庭,教養的青少年都多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家庭氛圍良好,家庭和睦,這樣的青少年往往積極向上,能夠在網絡的大環境中不迷失自我,也有著很好地自我約束能力和較強的道德認識,說明這一類青少年擁有很好的家庭支持,同時青少年的適應能力也會越強,在面對網絡欺凌行為時也能更好地處理與解決;然而有一些父母因工作原因無法經常與子女共處,缺少溝通,青少年缺少父母正確地指引,往往會產生消極不被重視的心理,他們缺少關心和愛,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少年缺少家庭支持,也很容易將這些情緒通過網絡空間進行發泄,一旦言辭激烈或情緒過于消極,容易形成對他人的一些網絡欺凌行為。
2.學校支持方面的影響
在學校青少年可以獲得同伴支持、教師支持等,研究發現,很多學校將學業成績擺在了第一的位置,往往會忽視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法治的普及,青少年缺少對這方面的認識,甚至不夠重視,很難有著對自我網絡行為的一些把控和約束,在網絡環境的一些不良行為也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如果青少年所獲得同伴支持和教師支持較低的情況下,青少年的欺凌行為和被欺凌行為都會愈演愈烈,而教師對網絡道德教育的認識也不夠全面和系統,也無法對青少年進行一個正確的引導;如若青少年在學校環境中獲得較多的同伴和教師支持,青少年在面對網絡欺凌行為時就有能力更好的去面對和處理。同時有一些學者研究發現,社會支持會隨著年級的變化而變化,低年級青少年會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有一些學者卻發現社會支持隨著年級的升高,社會支持的程度也越來越大;但有一些學者并未發現年級的增長和社會支持有明顯相關性。由此學校要關注到不同年級層青少年的發展,給予不同的社會支持,為青少年創造更好的校園環境,減少甚至消除網絡欺凌行為。
3.同伴支持方面的影響
青少年在校時間要大于在家時間,多數情況下與自己的同伴接觸交往較多,善于溝通有良好的通同伴關系的青少年在面對網絡欺凌行為時,可以與同伴進行有效溝通,從而降低減少甚至阻止網絡欺凌行為的發生,同伴可以成為阻止欺凌發生的正義者。有關專家研究發現,處于青少年發展的這一關鍵時期,在校學習時長大于在家時長,良好的在校同伴生活能夠帶給青少年很多積極影響,經常的溝通交流,也能夠促使青少年在使用網絡時減少被欺凌或欺凌現象,即使當青少年受到了網絡欺凌現象,如若青少年有足夠的同伴支持,這能夠減輕青少年心理應激、可以有效緩解青少年緊張狀態、提高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這都離不開同伴在心理或物質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四、社會支持影響下網絡欺凌行為的干預對策
1.提升教育能力,加強家庭支持
在中國教育進程中,很多家長忙于工作而忽略了情感支持對孩子身心成長的重要性。當青少年遇到網絡欺凌行為時,很多家長不夠對此引起重視,也很少反思自己在擔當家長角色過程的缺位和冷漠。對孩子心理需要關注不足,缺乏情感支持也是目前很多家長在教育上的不足與缺失。家長應以身作則地教給孩子正確的行為準則,提高家長自身教育能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具備良好氛圍的家庭環境。
2.建立青少年、家庭和學校三者關系,鞏固學校支持
教師作為管理青少年的主體,也要承擔起對青少年網絡方面的教育,也要積極關注學生除學業以外的生活,遇到青少年有網絡欺凌行為情況時,及時與學校以及青少年家長建立聯系,積極處理應對,對受欺凌者進行心理疏導,對欺凌者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加強青少年對網絡欺凌行為的認識,意識到此行為的危害性,家長同時配合學校和老師對青少年進行溝通和處理,矯正青少年不良網絡行為,學校定期開展有關網絡教育的公開講座,大力宣傳網絡教育,及時防范杜絕網絡欺凌行為的發生。同時學校應該創建一個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并加強學校網絡的監控,對外來的不法網絡信息直接過濾,保證校園網絡的合法安全。
3.提升自己道德法律意識,建立密切的同伴支持
增強自身的法律修養,加強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從自身做起并堅決杜絕網絡欺凌行為的侵害。為自己創造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當遇到此類事情,可以尋求同伴的幫助,建立心理支撐。而且也要加強自己的防范意識,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對自己的隱私加以保護,切勿隨意留下自己的通訊地址或者聯系方式。登陸各種社交網站時,也要設置好相應的密碼,提高安全意識,防微杜漸,把一切危險降低到最小。
五、結語
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青少年肯定會對這些欺凌行為感到茫然與無措,甚至受到欺凌時不知如何處理。青少年的網絡欺凌行為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的重視,這不僅關系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還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希望在未來能夠打造更加良好綠色的網絡環境,社會支持的全面啟動,讓青少年更加重視網絡欺凌行為的危害性,同時也能更好地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也希望通過本文,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此種現象,來幫助和保護青少年在安全健康的網絡中成長,全面支持網絡欺凌行為的干預研究。不斷完善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系統,既在網絡平臺上為其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資源,又要使他們獲得更多現實社會的支持,并對網絡欺凌行為中產生的一系列負性影響進行積極的再評價,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參 考 文 獻】
[1]劉艷.大學生網絡欺凌應對方式與自尊、社會支持的關系[D].云南師范大學,2013.
[2]陳啟剛,謝莉,李娟.高中生網絡欺凌與心理健康:網絡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24):4-8.
(責任編輯:姜秀靚)